唐光勝 王澤華
內容摘要:小松鼠知道索取與回報,烏兒也不忘大樹的庇蔭;路旁的橡樹之所以能完整保存,是因為俄羅斯工程師有一顆善良而高尚的心。古樹被砍伐,實際上也是在割斷人類與腳下的這片土地的血肉聯(lián)系。小村莊的故事,是人類自毀家園的縮影。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我們應該象愚公移山那樣,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
關鍵詞:索取與回報水土流失植樹造林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湛藍的;人類從叢林中直立著走出來,森林是碧綠的。我們生活的地球之所以如此美麗,適宜人類居住,海洋與森林真可謂功不可沒。下面讓我們看看義務教育語文課本是如何對學生進行保護樹木森林的教育的。
一、動物之深情:索取與回報
《爺爺和小樹》(一年級上冊),以孩子的語氣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友好相處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為小樹遮風御寒;夏天,“小樹給爺爺撐開綠色的小傘”,為爺爺帶來蔭涼。人與樹之間親密、和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從而養(yǎng)成從小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
《松鼠和松果》(一年級下冊)這篇童話講的是兩只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松鼠植樹造林、回報自然的故事?!懊總€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薄叭绻庹晒?,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因此,松鼠決定“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彼鼈兿嘈拧皩?,這里會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樹林?!边@兩只松鼠之所以可愛甚至可敬,是因為它們具有憂患意識,能夠從未來長遠的角度,考慮自己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問題:“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后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向自然索取時,千萬別忘了回報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園。
《去年的樹》(四年級上冊),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講述的這個故事令人凄然淚下。鳥兒天天唱歌給樹聽,它和樹成了知音,鳥兒要到南方越冬,樹請求它明年春天再回來為自己唱歌,鳥兒慨然允諾??墒堑搅说诙甏禾?,鳥兒飛回來了,卻不見樹朋友的蹤影,經(jīng)過多方探詢,才知大樹已被人鋸倒,搬進工廠做成了火柴。當鳥兒找到它的朋友時,僅存用火柴點燃的燈光。盡管朋友不在了,但是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充滿憂傷地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之火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曾經(jīng)唱過多遍的歌曲。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p>
這兩個“看”字,讓人回味不已。第一個“看”,仿佛在說,樹朋友啊,我歷經(jīng)艱辛,終于找到你了,我來給你唱歌了,但眼前的燈光就是你嗎?第二個“看”,仿佛在說,樹朋友啊,你聽見我唱的歌聲了嗎?朋友,永別了。鳥兒無可奈何地惜別了自己的朋友。這兩句話不僅寫出了鳥兒對大樹的深情厚誼,也把自己心中那種悵然若失的凄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到鳥兒信守諾言、珍惜友情的高尚品質,而且能激發(fā)他們保護環(huán)境,愛護樹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二、橡樹之幸運:一顆善良而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下冊》是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頗富人性的作品。因要修建一條貫穿南北城市的“寬闊、平坦又漂亮”的公路,橡樹面臨被砍掉的危險。筑路工人和工程師都被眼前這棵屹立在草原上的“粗壯、結實、挺拔”的大橡樹深深地震撼了。但由于筑路計劃不可更改,于是工程師沉默不語,筑路工人沉重嘆氣。但幸運的是,這棵巨大的橡樹,遇到的是一位心地善良、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工程師: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F(xiàn)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
經(jīng)過一陣猶豫和思考,工程師最后毅然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了保留橡樹,把本來筆直的公路彎成了馬蹄形。坐車經(jīng)過這里的人們,不但沒有責備工程師這種無可奈何的選擇,還不約而同地對他的做法大加贊賞,說他有一顆善良而高尚的心。但大家在對工程師盛贊之余,切莫忘了筑路工人的那一聲沉重的嘆息。大樹離不開腳下那片深厚的土地,同樣,工程師的善良和高尚也離不開偉大的俄羅斯民族那顆寬厚包容之心。這個故事,呼吁人們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盡量保護具有重要生態(tài)價值的森林樹木。只有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才會自覺地保護環(huán)境。
讓我們象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那位善良的工程師保護橡樹那樣來保護我們生活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吧。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國際環(huán)境倫理學學會主席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說得好:“森林和土壤、陽光和雨水、河流和山峰、循環(huán)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動物——所有這些從來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撐著其它的一切。人類傲慢地認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可這些自然事物是在人類之前就已存在了。這個可貴的世界,這個人類能夠評價的世界,不是沒有價值的;正相反,是它產(chǎn)生了價值——在我們所能想象到的事物中,沒有什么比它更接近終極存在?!?/p>
三、古樹被砍伐:斬斷與大地的血肉聯(lián)系
可是,王鼎鈞筆下的《那樹》
(九年級下冊),卻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棵橡樹那么幸運。臺灣作家王鼎鈞筆下的那棵大樹,盡管“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tài),但是堅固穩(wěn)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边@棵樹,像生鐵鑄就一般,即使遭遇臺風襲擊,也仍然屹立不動。正因為有了這棵大樹,才有千百鳥兒的嗚叫,與附近幼稚園孩子們的甜美歌聲相應和。夏天在驕陽下匆匆趕路的人,可以到樹下吸一口濃蔭;到了夜晚,涼風襲來,情侶們在樹下散步,那斑駁朦朧的樹影,更使他們的愛情增添了無窮的詩意。但是,隨著城市文明的發(fā)展,“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鏟除,被連根拔起。只有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但樹頂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襯托,綠得更深沉?!?
樹在艱難的掙扎,人們希望它能永遠屹立在這里。但是,計程車像饑蝗一般迎面飛來。由于一位酒后駕車的司機飛速撞上樹干,在司機死去的同時,這棵古老的大樹也被交通專家宣判了死刑。這棵通靈的老樹,“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云,地上疊過二十萬個腳印,任憑在那枝丫間跳躍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每一座青山?!钡?,面對慘酷的命運,它莫法逃走,只能引頸就戮。臨死之前它還不忘通知寄居在樹上的螞蟻,叫這些弱小而堅忍的黑斗士,趕快搬家,另尋樂土。
在一個星臨萬戶、天象莊嚴的深夜,對大樹的“屠殺”開始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币晃慌c樹為鄰的老太太聽到了大樹的呻吟,她說那嘆息“一聲又一聲,像嚴重的哮喘病”,而那些伐樹的工人卻麻木不仁,什么也沒聽見。對大樹的“屠殺”并未因此而終結,鏟草還須除根。在一個無星無月的夜晚,一群在工作燈的強光下?lián)]動利斧和十字鎬的工人們,他們的身影跳躍奔騰如巨無霸。作者悲憤地寫道:“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薄艾F(xiàn)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p>
看到這里,不知讀者的心情是否和作者一樣沉重。不知人們是否意識到,在他割下樹的“頭顱”、切斷樹的“動脈靜脈”的時候,也在割斷自己與腳下的這片土地的血肉聯(lián)系。如果人們在城市中擠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綠陰,那么依靠生命之綠才得以繁衍的生靈,離災難還遠嗎?中國環(huán)境文學的先驅者、著名詩人徐剛在報告文學《綠色宣言》中寫道:“人類,以及人類之外的萬類萬物,無不需要綠色的庇蔭,我們說綠色就是生命與和平,我們甚至不得不再一次沉痛宣告:當綠色最后凋敝之際,便是人類末日到來之時?!?/p>
四、小村莊的故事:人類自毀家園的縮影
讓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
村里住著幾十戶人家。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xiàn)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小村莊,卻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
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p>
小村莊的人們?yōu)榱搜矍啊安诲e”的生活,幾乎砍光了樹木,結果毀滅了自己的家園?!颁h利的斧頭”成了人類對自然冷酷無情地掠奪的象征。早在19世紀末,恩格斯就曾經(jīng)針對工業(yè)化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提出過嚴重警告。他指出: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競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qū)域里的高山牧畜業(yè)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競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虼宋覀儽仨殨r時記住: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tǒng)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tǒng)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p>
恩格斯描述的這些災難,在20世紀的中國竟然可悲地重演。20世紀中葉以來,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的森林在“改造自然”之后已經(jīng)所剩無幾,“八百里洞庭”經(jīng)過幾十年的圍湖造田,面積至少縮小了三分之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環(huán)境危機也日益嚴峻,如北京的沙塵暴、天津的水荒、黃河的斷流、太湖的污染、長江的洪魔等等,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并已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加大環(huán)境保護的力度,如何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
五、愚公移山: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
中國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環(huán)境學家曲格平認為“水土流失是中國頭號環(huán)境問題”,他說:“我國是一個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38%的國土遭受水蝕和風蝕之害,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億噸以上,損失的土地也在100萬畝以上?!?02
“我國近幾年水澇災害頻繁,并不是降水量的變化,而是森林植被的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導致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積,河床抬高,蓄泄洪水能力減弱。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不徹底解決江河上游水土流失問題,許多治水措施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p>
《青山不老》(六年級上冊)這篇課文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十五年如一日地在晉西北植樹造林,不怕辛勞,不計報酬,義無返顧地綠化荒山禿嶺,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這篇課文為我們展示了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景象:“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边@位老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女媧補天”的勇氣,從事著恢復森林植被的工作,他的事跡令人欽佩不已,真可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普通民眾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堅強決心。
小松鼠知道索取與回報,鳥兒也不忘大樹的庇蔭。路旁的橡樹之所以能完整保存,是因為俄羅斯工程師有一顆善良而高尚的心。古樹被砍伐,實際上也是在割斷人類與腳下的這片土地的血肉聯(lián)系。小村莊的故事,是人類自毀家園的縮影。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我們應該象愚公移山那樣,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