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佐
摘要:作為個性特征鮮明的現(xiàn)代弓弦樂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往往要求極高。想要提升小提琴的演奏技術,需要大量的專業(yè)練習,而且要重視對小提琴練習曲的選擇和應用。本文將通過探討文藝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的特征,旨在掌握這些特征,從而更好地掌握不同時期的音樂藝術風格,體會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作者用意,能夠有效地啟發(fā)練習者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首先介紹小提琴練習曲的起源與發(fā)展,闡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特征,即富有歌唱藝術感、近似樂曲的完美旋律、演奏技法多元化發(fā)展、鮮明情感的抒情表達;后分析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特征,表現(xiàn)為重視初學者的基礎練習、追求技法上的高超變幻、高質量專項訓練作品涌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和目的性。通過本文探討,意在為小提琴的練習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小提琴練習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10-03
小提琴是現(xiàn)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弓弦樂器的代表之一,往往能在樂曲演奏中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小提琴歷經幾百年發(fā)展,始終保持著悠揚清亮的音色,以演奏技巧要求高、音樂表現(xiàn)力豐富等特點成為了富有個性化的現(xiàn)代弦樂器。小提琴練習曲是小提琴演奏必須重視的訓練資源。小提琴大量的學習、練習與演奏活動都需要小提琴練習曲的滲透,體現(xiàn)出適用性極強的應用價值。同時很多小提琴練習曲因創(chuàng)作者融入了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對演奏技巧的追求,總結了大量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完美詮釋不同風格樂曲的同時,全面展現(xiàn)了各種小提琴演奏的復雜手法,在小提琴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探討不同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能夠深入作品感受到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才華,同時不斷揣摩和理解到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本文將主要研究西方藝術的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兩個階段中小提琴練習曲的發(fā)展,不斷領悟練習曲的內涵與特點,掌握更多的信息,從而幫助練習者在實踐中樹立信心,真正發(fā)揮練習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一、小提琴練習曲概述
練習曲,主要指專門為某種樂器演奏提供技術訓練而產生的樂曲,這些樂曲往往帶有針對性的技術目的,如訓練音階、琶音、八度音、雙音、顫音等。隨著音樂藝術的發(fā)展,用于技術訓練的練習曲開始演變出新的形式,即音樂會練習曲,樂曲的演奏主要強調在音樂會上的炫技性表現(xiàn)。
小提琴練習曲,專為提高小提琴的演奏技術訓練而生,是小提琴演奏必不可少的內容。小提琴練習曲巧妙地將各種小提琴演奏技巧融入到樂曲演繹中,得到了小提琴愛好者的青睞。歷經百年傳承,其中不乏有大型復雜的練習作品問世,造就了小提琴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歷程。
史料記載,最早完成小提琴練習曲創(chuàng)作的是作曲家列奧波爾德·莫扎特,其著作《關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論文》成為了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小提琴專業(yè)教學教材。雖在后世傳承中被更改和替換,但不可否認此文獻所產生的影響力[1]。現(xiàn)如今,很多探討小提琴演奏的學界研究還會參考這一文獻理論?!蛾P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論文》的出現(xiàn),向后人證明小提琴練習曲確實興起于古典主義時期。
小提琴練習曲起源于西方音樂史古典主義時期,在浪漫主義時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經過兩個階段的發(fā)展,小提琴練習曲已經具有了相當完善的體系,并且涵蓋了小提琴學習與演奏所需要的全部技術訓練。體系中的經典曲目包括《霍曼小提琴基礎教程》《沃爾法恃小提琴練習曲60首》《開塞小提琴練習曲36首》《舍夫契克小提琴左手技巧練習》《馬扎斯小提琴練習曲》《克萊采爾小提琴練習曲》《頓特小提琴隨想曲》《菲奧里洛36首小提琴練習曲隨想曲》《羅德小提琴隨想曲》《維尼亞夫斯基隨巧曲與現(xiàn)代練習曲》和《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這些小提琴練習曲已經成為代表小提琴音樂風格與技巧的經典作品。
二、古典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特征
(一)富有歌唱藝術感
18世紀,小提琴演奏中的運弓手法具有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歌唱性的運弓藝術表達技巧。開局常以輕柔的啟音出現(xiàn),隨后伴有輕微的逐強漸變,小提琴運弓結束區(qū)也會出現(xiàn)一系列輕微的減弱變化。這樣的運弓表現(xiàn)手法在現(xiàn)代音樂中已經變得不復存在。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長音演奏的力度處于持續(xù)動態(tài)變化當中,并沒有如現(xiàn)代交響樂的演奏一樣,保持長音在較統(tǒng)一的力度水平線上。
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練習曲中存在不同的歌唱性弓法。不同樂音的演奏積極糅合運弓、揉弦技巧,從而產生出了近乎聲樂色彩的表現(xiàn)形式。那個時期,人們深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都覺得人的發(fā)聲是最理想、最美妙動聽的聲音,很多人都認為小提琴的產生,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小提琴的發(fā)聲已經十分接近人的聲音。小提琴的高音表達,讓人們仿佛看見一位女高音在歌唱。正是這樣的音樂審美思想,使得古典主義時期的小提琴作品創(chuàng)作和演奏,都積極展示歌唱性的聲音。歌唱性音樂審美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重大,也成為現(xiàn)代社會衡量小提琴演奏水準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近似樂曲的完美旋律
練習曲雖然常被賦予特定演奏技巧用來供學習者練習,以提升他們的樂器演奏技術,增強在音階、琶音、八度音、雙音、顫音等方面的表現(xiàn)力,但在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有很多都接近于完整的樂曲[3]。樂曲有別于練習曲,常需要有完整的主題思想,通常也會融入很多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表達出相對完整的故事或技巧創(chuàng)作。因此,練習曲的編創(chuàng)接近于樂曲,能夠讓練習者更好地體會到技巧的多變性和靈活性,同時也鍛煉練習者的音樂情感表達與表演能力的釋放。如《霍曼小提琴基礎教程》教材中,融合了大量通俗流暢的樂曲,以獨到動聽的二重奏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并在古典時期的小提琴練習中始終保持著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初學者在演奏二重奏中完成了對各種基本技巧的掌握,同時更融進了合奏,傾聽了樂曲中的故事與情感,培養(yǎng)了音樂興趣,避免了練習的枯燥,也提高了練習的效率與合奏意識,增強了學習效果。
(三)演奏技法多元化發(fā)展
18世紀開始,小提琴的演奏技術已經逐漸繁盛。古典主義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小提琴練習曲目。所有涉及小提琴的不同體裁都涌現(xiàn)出眾多的小提琴演奏家[4]。作品要求在提高的同時,小提琴家的演奏技術呈現(xiàn)繁榮發(fā)展,左右手的技巧都進一步加強,演奏的技法出現(xiàn)了多元化發(fā)展,特別是左手能夠憑借揉弦、裝飾、和聲、異弦把位的聲音表達等獲得多樣性變化。
在演奏技法發(fā)展方面,左手指的伸縮變化在不同音樂家的探索中有了眾多的成果總結。如維瓦爾第和利奧波德·莫扎特的作品,就不斷提及伸指方法,代表作練習曲中都相應地涉及密集指法和伸張指法的練習。當時,因為左手指法的探索發(fā)展,雙音應用取得巨大進展。十度指間距的運用也愈發(fā)頻繁,手指伸張成為了變幻莫測的演奏技法。如《菲奧里洛36首小提琴練習曲》中,雙音被設計為八度、伸指八度、十度的練習。尤其在第24首中,左手手指伸張后完成大量八度、九度、十度的音程練習??巳R采爾的“小提琴圣經”《42首練習曲》中,除了強化基本功練習,增加對聽力的考驗外,也安排眾多綜合能力的考查。既安排了顫音練習,也有大量與雙音有關的練習,占有14首曲目之多。
三、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特征
(一)重視初學者的基礎練習
浪漫主義時期,眾多小提琴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較之古典主義時期有了新的進展,特征性明確。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小提琴作曲家與演奏家帕格尼尼引領了演奏炫技的潮流,大量的作品都具備了較高的演奏難度[5]。當然,并不是所有演奏者都能達到這樣的技巧高度,也突出了基本功的重要性。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霍曼、沃爾法特和開塞等音樂家本著德國人素有的音樂理性,堅持認為小提琴的演奏者應該認識到演奏基本功的重要性。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霍曼小提琴基礎教程》和《沃爾法特小提琴練習曲60首》《開塞小提琴練習曲36首》練習教材,囊括了小提琴演奏初級階段的所有技術練習。統(tǒng)觀三部教材,能夠看出這些作曲家都深入研究了小提琴初學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堅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要求初學者打下堅實的音樂演奏基礎。
《霍曼小提琴基礎教程》整本教材的邏輯嚴密,其引導下的初學者演奏練習井井有條。首弦定調E弦,然后到第二弦A弦、第三弦D弦、第四弦G弦,順序練習后轉換基調重新開始。手型練習先從首把位E弦開始,先練習普通手型,即不區(qū)分升降號。然后逐漸增加升號,以從E弦到A、D、G弦的琴弦順序練習手型和指法。在調性學習方面,重視從C大調開始,無論是升號的練習,還是降號的練習,都按順序完成。把位的認識同樣按順序完成,便于練習者的學習和記憶。而《沃爾法特小提琴練習曲60首》和《開塞小提琴練習曲36首》,首先將左右手的技術訓練安排從一把位開始,基于簡單把位熟練技巧后,擴充至第三把位??梢哉f,這樣的三部練習曲作為小提琴初學者的教學教材,發(fā)揮的作用無法取代。
(二)追求技法上的高超變幻
浪漫主義時期,文藝發(fā)展呈現(xiàn)出個性張揚的趨勢,小提琴音樂家個性都得到了充分地釋放。在意大利小提琴學派中,單純探索和追求歌唱性的藝術表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6]。到19世紀后,更多的社會民眾愿意走進音樂廳觀看和欣賞音樂,因此音樂表演方面公眾對表演中的炫技成分的厚愛日益明顯。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被稱為“小提琴上的魔鬼”的帕格尼尼,標新立異地沖破古典主義所遺留的“歌唱藝術美”的美感追求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挖掘一切能夠用于小提琴演奏的技術,從而將原本只有聽力欣賞功能的“歌唱性”小提琴演奏擴展出新的觀看功能,擁有了炫技性的演奏。帕格尼尼將聲樂炫技演唱引入到了器樂演奏思維當中,將小提琴的各種演奏技術提高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革新出全新的小提琴演奏技術。他所創(chuàng)造的“炫技表演”對同時代的演奏家表演與音樂家創(chuàng)作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帕格尼尼追求技法上的高超變幻,掀起了19世紀的整個浪漫主義音樂思潮。
帕格尼尼盡其所能,總結前人經驗充分發(fā)揮出以往小提琴演奏的技術運用,解放出演奏者的左右手,從而創(chuàng)新出眾多的可能。作品擁有高難度的技巧、夸張的音色以及獨特的音樂演奏魅力,從而帶給人們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客觀地講,也只有帕格尼尼本人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才能體會出帕格尼尼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技巧。代表作品《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中的演奏技巧展示,可稱之為時代的最高典范。
總之,小提琴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樂器,需要演奏者保持較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并進行大量的專項訓練。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涌現(xiàn)出大量出色的小提琴作曲家與演奏家,也誕生了眾多優(yōu)秀的練習教材,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度完整性的教學體系。文藝古典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講求歌唱性與旋律之美,而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練習曲則講求個性與炫技創(chuàng)新,掌握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時期的音樂藝術風格,體會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作者用意,能夠有效地啟發(fā)練習者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
參考文獻:
[1]蔣莉.淺談小提琴之練習曲的必要性[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10).
[2]段雅君.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練習曲演奏技術分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08):116.
[3]黃瑩.不同歷史時期小提琴作品演奏特征的變化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02):224.
[4]張以一.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學派的藝術特點分析[J].藝術教育,2013,(05):80-81.
[5]王錚.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研究與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成修倩.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的炫技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