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蓉 姚西勇
摘要:十二木卡姆是新疆的古典音樂、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靈魂、流淌的血液。因其體系龐大又是口傳心授加上外來文化的碰撞和現(xiàn)今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淡漠,木卡姆藝術已經(jīng)陷入傳承危機之中。本文淺述了新疆木卡姆藝術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其瀕臨滅絕的原因,從而提出了幾點保護與傳承新疆木卡姆藝術的建議,希望能借此讓廣大青年朋友意識到保護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十二木卡姆 瀕臨滅絕 保護和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34-03
一、華夏瑰寶,絲綢明珠——木卡姆
“木卡姆”這個詞語原本為阿拉伯語中集會、聚會的意思。在這里它還是一種穆斯林諸民族的音樂形式,轉意為大曲。如今在各國各地共計有十九個國度和地域存在這種形式。在這里筆者所談論的是維吾爾族著名的古典音樂,是集歌曲、舞蹈、器樂曲于一體的大型音樂套曲。它享有“東方音樂明珠”的美稱,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靈魂、流淌的血液。
1.十二木卡姆的形成與發(fā)展
新疆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產(chǎn)生的巨大變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古代西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的前身便是在當時漸漸生長和發(fā)展的古西域歌舞曲。與此同時,古代西域音樂的藝術形式伴隨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進步發(fā)生了變異。公元 14世紀,木卡姆慢慢涵蓋了古西域的歌舞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
提起新疆木卡姆,不得不說的就是名副其實的木卡姆之母——阿曼尼莎汗王后。在她的倡導和影響下,本就沉迷藝術和文化的阿不都·熱西提汗,將諸多分布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地區(qū)的著名的維吾爾歌手、樂工和詩人全數(shù)召集起來。在宮中搜集和整理在民間流傳的木卡姆,并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全面的加工整理,使之定性化、成套化。其中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由阿曼尼薩汗王后親創(chuàng),成為流傳后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音樂家,更是詩人,代表作品有《精美的詩篇》《心靈的思考》《美德》。她的藝術才能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貢獻也使她名聲大噪。在這一時期,第一次形成了成套化、規(guī)范化的木卡姆套曲,起初為十六部,后來又演變?yōu)槭究贰?/p>
2.十二木卡姆的結構特點
藝術常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因此木卡姆藝術又分為風格不同的五大類。分布在塔里木一帶的有刀郎木卡姆;東疆一帶的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喀什、庫車、莎車和塔里木盆地北緣的阿克蘇等地的喀什木卡姆及南疆木卡姆;還有西疆一帶的伊犁木卡姆。其中喀什木卡姆形式更完備、更具代表性,并在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的廣泛流傳。
十二木卡姆由拉克、斯尕、納瓦、依拉克、潘吉尕、木夏維萊克、烏孜哈勒、烏夏克、艾介姆、巴雅特、恰哈爾尕、且比巴亞等十二套大型套曲組成。共計包羅了300多首歌、舞和器樂曲,演奏者一般要長達20多個鐘頭的時間才能盡數(shù)演奏完畢。每支木卡姆又分三部分:第一部由諸多敘頌歌、舞蹈和器樂曲組成的瓊乃額曼,意為大曲。代表著維吾爾人民對哲學和精神方面的追尋,表達了人們對伊斯蘭教的贊美和訴求;對艱苦現(xiàn)實生活的感嘆;和對今后能夠過上幸福完滿的一生的期望。第二部分,敘事長詩——達斯坦。一種說唱藝術,通常在中老年人群為主體的集會上演唱,由一組敘事歌曲和器樂曲共同構成。第三部分,也是最熱鬧最活躍的部分,整個套曲的高潮,群眾歌舞曲——麥西萊甫。一般在各種集會上被民間樂手表演、傳唱,發(fā)揮的主要作用是大眾自娛。每一部木卡姆的名字基本源于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它的歌曲中包羅著名人名言、先人告誡、詩詞作品、民間傳聞和平民大眾對美妙生活和愛情的向往和對生活中的逆境、苦難的嘆息。
木卡姆的歌詞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作品,每一句包含十五個音節(jié),強烈表達出人們對光明、正義的贊頌和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憎恨;另一類是民歌或無名歌手創(chuàng)作,每句七音節(jié),每節(jié)四句,大多為情歌。十二木卡姆中所包羅的每一首曲子既木卡姆的有機構成,又是獨立且具有特點的藝術佳品。
3.木卡姆的伴奏樂器
木卡姆中所涉及到的樂器大致有撥弦類的卡龍、彈布爾、都塔爾、熱瓦甫,弓弦類薩塔爾、斯克里波卡的跟腔伴奏,吹奏類代表樂器為乃依、巴拉滿,擊節(jié)類又以達普為主。在十二木卡姆中出現(xiàn)的標志性的樂器,迄今為止統(tǒng)計到的就多達二十多種。在中國甚至整個地球村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能夠擁有這么多的樂器是十分罕見的。這和新疆維吾爾少數(shù)民族的形成發(fā)展、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每件樂器不僅能夠奏出優(yōu)美的聲音,能讓維吾爾人民演奏,還可以算得上是外觀超卓出色、質地優(yōu)良的美術作品。樂器上細致的條紋弧線和精美獨特的具有民族風情的裝飾花紋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顯現(xiàn)了維吾爾樂工們多樣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超群的手藝,讓我們不得不感到震撼和嘆服。
4.十二木卡姆的文化價值
十二木卡姆藝術的成長過程印證著維吾爾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盡管屬于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木卡姆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音樂。它汲取了古代西域大曲的精華,傳承了天山回鶻族和古鄂爾渾河一帶音樂的傳統(tǒng),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經(jīng)歷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薈萃、創(chuàng)新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如今這種具有多種形式、特殊風格和鮮明個性的歌舞藝術。
維吾爾詩人鐵衣甫江曾在《聽(十二木卡姆)有感》中說:“維吾爾族人民跟隨木卡姆降生,宛如支搖籃曲使人平靜。沒有木卡姆的婚禮不再熱鬧,脫離木卡姆麥西萊甫將沒有生機。老人聽著木卡姆樂曲,年老衰敗的軀體能夠瞬間充滿生機。將死之人聽著木卡姆樂曲,它的魂靈將獲得安寧,死后進入天堂”。
十二木卡姆藝術陪伴著維吾爾人民從出生到死亡,是他們的魂靈和血液,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它還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不僅體現(xiàn)了我國的民族文化內涵,還顯現(xiàn)著民族文化的成長和未來,對保護和傳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十二木卡姆的傳承危機
伴隨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的傳播、融合,傳統(tǒng)文化在大眾心里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越來越冷漠。木卡姆在維吾爾族人的出生、婚禮等儀式和節(jié)日慶典、集會中越來越少。十二木卡姆師徒相傳,口傳心授。加上其龐大的體系,要完全記住其實十分困難。到了二十世紀初,木卡姆幾乎瀕臨滅絕,已經(jīng)沒有多少民間的老藝人能夠演奏完9個序曲。因此木卡姆陷入了傳承危機之中。
保護和傳承十二木卡姆這個如此龐大且復雜的大型套曲需要開展一系列艱難、繁雜的工作。自治區(qū)因此擬定出詳細、周密的規(guī)劃,預備采用五種方法來進行傳承:原生態(tài)傳承、教育傳承、專業(yè)傳承、文本傳承、媒體傳承。二十世紀后半葉,新疆陸續(xù)出版了相關的書本、錄像和磁帶,并創(chuàng)立了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和自治區(qū)木卡姆研究室。二十世紀末,新疆藝術學院還創(chuàng)立了專門演奏木卡姆的班。2005年11月25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成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其列入首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些舉措都說明十二木卡姆藝術在當今國際和社會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關注。
三、對于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對策
1.樹立起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自從西方音樂體系的進入和廣泛傳播,加上我國在中小學中大力普及音樂教育。人民大眾,尤其是中小學生漸漸被西方的音樂體系所影響。而相比之下,我國的音樂基礎教育中嚴重缺少我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很多人還對其產(chǎn)生了排斥心理,尤其是追逐潮流,熱愛流行音樂的青少年。
我們當代大學生能夠做的就是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去學習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認識到新疆十二木卡姆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努力倡導身邊的同學一同了解和喜愛十二木卡姆;將保護、傳承和推廣十二木卡姆當作自身的責任和義務。
2.建立健全傳承和保護體制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文化體制以及傳承和保護體制方面的改革還需要更加深入和完善。在傳承我國優(yōu)良、深遠的歷史的同時緊密結合當今時代網(wǎng)絡化、文化多元化的特點。
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網(wǎng)絡來宣傳、推廣十二木卡姆,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這樣才能讓更多人都知道十二木卡姆,這個優(yōu)秀的維吾爾人的古典音樂。尤其音樂是沒有語言隔閡的特殊藝術。我們就更應讓全世界都知道它、聽到它的聲音。
3.加強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
當今的木卡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其音樂教育的過程采納的幾乎都是西方的音樂體系。盡管西方音樂體系已經(jīng)是非常普及、完備、科學和規(guī)范的一種體系,但民族傳統(tǒng)音樂教育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缺少和比例失調,讓十二木卡姆瀕臨失傳。我們應該讓新疆中小學學生從小接受木卡姆的熏陶,讓十二木卡姆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指引他們發(fā)展和傳承十二木卡姆,培養(yǎng)他們成為新一代的木卡姆藝術演員、傳播者和專業(yè)人士。
4.讓木卡姆普及化、大眾化
要想拯救、傳承和發(fā)展十二木卡姆,就不能夠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氛圍相割裂,我們要讓十二木卡姆的影響先遍及新疆的各個地區(qū),讓木卡姆不被維吾爾人民遺忘。
比如經(jīng)常在新疆境內舉辦木卡姆的相關比賽、競賽;在KTV點歌機里增設木卡姆的類別;創(chuàng)立專門介紹木卡姆的電視節(jié)目和電臺等。
保護和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關鍵在于結合實際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特點,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擴散,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在倡導世界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更應加快傳承無形的文化遺產(chǎn)的腳步,這不但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而且是我們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對世界和時代應該肩負的重擔。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但整個民族都齊心去做,筆者相信木卡姆一定能迎來它的春天。
參考文獻:
[1]周吉.阿克蘇地區(qū)十二木卡姆保護傳承現(xiàn)狀調查[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8,(01).
[2]韓子勇.木卡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