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摘 要】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在世界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占據(jù)著不可比擬的地位。泉州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豐富的文物史跡,彰顯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同時也為海上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主要針對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物史跡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與分析,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 文物史跡 研究
泉州由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始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影響深遠而持久。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為泉州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與扶持。泉州以其特有的文物史跡,既豐富了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發(fā)揮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應用價值與優(yōu)勢。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持久閃耀的光芒和亮點。
一、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海通商類文物史跡分析
(一)古船
古船的造型結構精致獨特,是泉州文物史跡中比較重要的、獨具特色的歷史古物,充分體現(xiàn)了泉州的造船工藝技術。
古船的主龍骨上部的七個小圓孔采用北斗星的設計模型,下部的大圓孔宛如圓月形狀,內(nèi)裝有一面大銅鏡,極大地彰顯了“七星伴月”的設計風格,其深層內(nèi)涵是寄予了對海船安全航行祈福與希冀。而且運用鐵釘釘合和桐油石灰膏塞縫等造船技術,是泉州當?shù)氐脑齑厣冢抑两袢员粡V泛沿用。具體說來,古船的構造主要包括:
1.龍骨是古船堅硬挺實的主軸,主要是由兩段松木搭建而成的,全長將近18米。其中,將杉板分別釘在到龍骨的兩側和底側,目的在于提高船體縱向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
2.多重船殼板在古船中可以起到良好的穩(wěn)定作用,二重板用于船底進行疊合,三重板用于舷側進行疊合。多重板的拼接方法主要是將平接和搭接結合在一起。為了防止發(fā)生漏水現(xiàn)象,還利用桐油石灰膏。因為桐油石灰膏具有附著力強、防腐防銹等特點,應用比較廣泛。此外,船殼板的選材要求也比較嚴格,通常選擇高質量、高優(yōu)質的樟木來作為重要的原料。
3.水密隔艙在古船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沉作用。古船的內(nèi)部隔艙主要有13個,積極開展了水密設施工作[1],并且所有隔艙板都利用桐油灰來進行上下黏合。水密隔艙大大保證了船舶的抗沉性和安全性能。在多隔艙的設計中,對于部分貨物的裝運與卸載也有著極大的便利作用。
(二)九日山祈風摩崖石刻
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九日山上,宋代祈風石刻反映出當時來往于泉州港的海船,借助于有規(guī)律交替的季風,鼓勵人們積極進行航線和海上貿(mào)易?;诖?,絲綢之路也在政治力度的扶持之下不斷發(fā)展起來,從而有利于海外貿(mào)易和交通的來往。
九日山祈風摩崖石刻,已經(jīng)成為了中外學者考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指標之一,發(fā)展歷史比較久遠,而且隨著年份的增加,石刻方存數(shù)也在不斷地增加。
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宗教文化類文物史跡分析
(一)三賢、四賢墓
泉州伊斯蘭教教徒的集中墓地就在靈山圣墓,其中,三賢和四賢作為伊斯蘭教圣人的兩名弟子葬在了此處,墓葬坐落在靈山半山坡的平地之中,是標準的伊斯蘭教塔式墓形式。在三賢、四賢墓旁有各朝各代重修時的碑文,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鄭和行香碑。據(jù)相關人士介紹,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路過泉州,并且前往靈山圣墓瞻禮,祈盼航海之路順利無阻。
伊斯蘭教圣墓一直深受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愛戴和擁護,是伊斯蘭教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
(二)基督教石刻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有多種基督教石刻。碑石呈尖拱形狀,紋飾形狀主要有蓮花、祥云以及西番蓮等十多余種。其中,蓮花上的十字架是泉州基督教古石刻的重要標志之一,彰顯著東西方文化的底蘊與融合。
各方石刻紋飾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大多數(shù)都采用浮雕,石碑周圍的邊框有紋飾作為點綴。其中,蓮花和祥云是典型的佛教圖案,再搭配基督教十字架,使畫面感更加協(xié)調、突出,增強了基督教石刻的整體美感。
經(jīng)考古人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方元四翼天使的基督教墓碑石,上面刻有多種宗教標志的圖案,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出泉州多種宗教并存的文化現(xiàn)象。石刻中身披僧袍的天使坐落于祥云之中[2],雙手合捧著蓮花和十字架,肩帶后方附有兩條延伸環(huán)繞的飄帶,營造出一種飛翔的意境,畫面更加生動、神秘,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多元文化融合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兩教相容
在泉州最具盛名的佛教寺院當屬開元寺,寺內(nèi)佛教氣息濃厚,而且建筑構件也非常具有風格和特色。
和埃及獅身人面像不同,大雄寶殿前的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印度教特征十分明顯。雕刻精致入微,人面輪廓清晰可辨,身后上揚的獅尾顯示出一種威武雄壯的氣勢。獅子浮雕和獅身人面像中間隔著石柱。獅子形狀各異,有的毛發(fā)蓬松,四足立地;有的頭盤著三層螺簪,雙耳垂肩。整根石柱的四面均雕刻著一個圓盤,圓盤內(nèi)又雕刻著有關于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和中國神話故事。
同時,開元寺的百柱殿上和甘露戒壇上各分飾著24尊飛天,是開元寺多元宗教的一大亮點所在。而且這些飛天都來自于印度佛教人頭鳥身的音樂神,故而被稱為“妙音鳥”。飛天排列均勻得當,色彩濃艷的彩繪作為點睛之筆,引人入勝。飛天手中都拿著樂器,都是泉州地域獨具特色的管弦樂器,從而為令人瞻仰的宗教圣地增添了一抹耀人的色彩。
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城市建筑類文物史跡分析
(一)海上航標——六勝塔
石獅蚶江為泉州灣南的要塞之地,是泉州灣的重要門戶。六勝塔恰恰就坐落在鉗江石湖村的金釵山上,石湖碼頭就在山下。由于優(yōu)越的海口位置,而且便于海上航行,六勝塔就有“古港口的重要航標塔”的這一稱號。
現(xiàn)存的六勝塔是元代盛名的建筑物,高36米多,主要由彌底座、塔身、塔蓋以及塔剎四部分構成。具體來說,塔座是雙層須彌式底座,第一層束腰處刻有纏枝花卉紋,越往下花紋樣式就越繁瑣復雜,層層遞進,加重塔基。此外,六勝塔與開元寺東西雙塔的區(qū)別就在于,六勝塔塔心相對較空,塔心室由仿木石斗拱支撐。
(二)特色民居——蚵殼厝[3]
蚵殼厝是用海蠣建造的房屋,是泉州海洋人文景觀的重要體現(xiàn)。房屋特色別致,是古越族人拾蚵殼拌海泥筑屋的延續(xù)和繼承,古風濃厚悠長。
建造蚵殼厝的海蠣形狀主要有馬蹄形和長形兩種。有關于大海蠣的傳說,相傳開往非洲東岸的泉州貨船回程時將散落在海岸上的蚵殼裝在船上,以便于有效地增強船的重心,用來抵御強烈的海風。
房屋的整體建筑形狀是仿照明清時期皇宮式的民居,蚵殼裝飾豐富多樣,輔以泉州特色的紅磚,營造出古風淳樸的建筑風格。據(jù)了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來泉州考察時還大大贊賞過此類建筑,令人過目難忘。
(三)通商門戶——聚寶街、德濟門
泉州有句古話:“金青龍,銀聚寶?!彼傅木褪蔷蹖毥?,位于泉州老城區(qū)南部,是外國商人進行出口貿(mào)易的重要商圈。外國商人所帶來的珠寶、香料以及象牙等商品都聚集在此,因此,聚寶街才得此美譽。同時,聚寶街內(nèi)還設有接待外國貢使的驛館,文明遠揚。
進入聚寶街首先要經(jīng)過德濟門,德濟門是進行貿(mào)易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南宋時期是海舶商人進行交易來往的重要場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泉州的文物史跡無論是在航海通商、宗教文化以及城市建筑等方面都各具風格,富有特色文化氣息,豐富了泉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增添了地域強大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豐富,已經(jīng)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延伸。考察者和旅游者可以在此了解更多有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典故和歷史。對于泉州文物史跡來說,我們要加大保護、宣傳力度,使文物史跡人性化,賦予強有力的生命氣息。禁止破壞文物史跡的現(xiàn)象發(fā)生,保證其最大的完整性。推動泉州文物史跡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一部分,發(fā)揚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和風韻,更好地促進泉州的城市文明發(fā)展。
注釋:
[1]黃哲.汕頭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概述[J].潮商,2016,(03):66-67.
[2]林麗珍.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6):9-12.
[3]易西兵.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文化內(nèi)涵與遺產(chǎn)價值[J].嶺南文史,2016,(02):20-25.
(作者單位: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