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摘 要】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對腐敗都是深惡痛絕,堅決予以打擊清除。提到反腐倡廉,我們首先想到的人物就是包拯。其實廉政文化只是包公文化的一部分,在反腐倡廉新常態(tài)下,深挖包公文化,尋找不同且有效的傳播路徑是我們應(yīng)當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多角度挖掘包公文化,并根據(jù)不同文化特性尋找合適的宣傳路徑,以達到正確的宣傳輿論導(dǎo)向,影響更多的受眾群體。
【關(guān)鍵詞】反腐倡廉 包公文化 傳承 路徑
一、對包公及包公文化的再認識
1.包公其人
提起包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戲臺上那個黑臉包公讓人生畏,但卻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正是包公剛直不阿、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的清官形象,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包青天”。但歷史上真實的包公是怎樣的呢?
據(jù)史料記載,包公出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安徽廬州人(今合肥)。29歲中進士,因雙親年事已高,十年亡宦,侍奉雙親。后任揚州天長縣知縣,因“割牛舌”案名聲大噪。后任端州知軍州事,挖井除疾,筑堤排瀝,辟菊圃,建米倉,修驛站,興書院,造福端州百姓,有“清忠初績著端州”之說。1043年,包公由端州回到京城,便留任朝廷,先后在監(jiān)察、財政、軍事等方面取得驕人的政績,最高官職是樞密副使,成為宋仁宗領(lǐng)導(dǎo)核心的成員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澄清吏治,一生共寫奏議187篇,被包公真名實姓彈劾的人就有61位,比如六彈國丈張堯佐,兩彈宰相宋庠,彈劾皇親國戚郭承祐、酷吏王逵等等。在經(jīng)濟上主張薄賦稅、寬吏役。在軍事上,主張精選帥臣良將、訓練士兵、廣蓄糧草,形成一套精干實用、固國安民的治國理論。他向仁宗提出的條陳七事和諸葛亮的《出師表》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理論,不僅適合老百姓的需要,也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
北宋第四代皇帝趙禎對其評價為“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合肥包公墓出土的《包拯墓志》說他:“其聲烈表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南宋理學家朱熹評價包公“復(fù)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有“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的評價,可見包公在歷朝歷代都是人們所敬仰和歌頌的清官人物。
2.包公文化
包公文化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和演進的,發(fā)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包公文化經(jīng)過歷史的洗禮,早已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
廉政文化——提到包公,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他的清廉。包公的清廉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思想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生行動踐行了他的廉潔思想。為官上任前,在墻壁上揮毫潑墨留下了千古佳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修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燕雀喜,草盡狐兔愁。往牒有遺訓,無貽來者休?!北磉_他為官做人的核心就是清心直道。
包公升任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知州。端州出產(chǎn)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shù)目之外,再多加幾倍甚至幾十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習,絕不多收一塊。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后來,包公升任,離開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狂風暴雨。他親自下艙檢查,發(fā)現(xiàn)船艙里私藏了一塊端硯,這是當?shù)匕傩涨那乃徒o他的。包公一言不發(fā),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心。后來這方端硯變成一個小島,取名硯州島。端硯變島自然是傳說,但“不持一硯歸”在《宋史》里是有記載的。1973年,挖掘包公墓也發(fā)現(xiàn)了一方硯,經(jīng)專家鑒定,不是端硯,而是歙硯。種種跡象表明,包公廉潔思想貫穿他的一生。包公曾在一篇奏議里說自己“生于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然素守,期已勉循”。表明盡心報國,絕不貪戀職權(quán)、尸位素餐。
孝文化——1027年,包公已經(jīng)考上進士,在北宋,考上進士就可以直接接受朝廷委派擔任縣一級官員。當時包公在“盡忠”和“盡孝”的選擇上,毅然選擇了“孝”,因此出現(xiàn)了十年亡宦。歐陽修稱贊他“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于朝廷”,可見包公的孝行在當時還是引起了強烈的轟動,這種孝道成為包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孝”文化缺失的今天意義非常重大。
“勤政、善政、廉政”的文化。在大力提倡“三嚴三實”全面治黨、從嚴治黨的大環(huán)境下,“勤政、善政、廉政”就是當代的從政文化。而包公早在任端州知州時,就已經(jīng)踐行了當代的從政文化。他不僅巧妙解決了濫征端硯的問題,還形成了?;~塘生產(chǎn)模式的雛形,在民族融合(當時的端州屬南蠻之地,生活在北嶺山猺族和生活在西江水的蜑族不服從朝廷的管理)方面也做出突出貢獻,使當?shù)氐乃炆姜r都融入到漢族的大生產(chǎn)當中,解決了以往官員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包公身上不僅體現(xiàn)的大家所熟悉的廉政文化,還有勤政和善政文化。
家訓文化——包公還訂立了《家訓》并鐫刻石碑立于堂屋東壁,以詔示后人:“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卑募矣?,既是他對后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包公嚴厲要求其后代不犯臟濫,不違其志,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當時《家訓》不僅是非常受推崇的一種文化載體,而且更是一面鏡子。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提倡家訓、家教文化,強調(diào)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都要重視家庭建設(sh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讓家訓文化生根發(fā)芽。
司法文化——歷史上真實的包公具有多重身份,是父母官、監(jiān)察御史、三司使(負責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等。但最為人們熟知和傳頌的恰是他的“司法”官員身份,而且還是一位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和高超司法技藝的司法官員。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端问贰防镉涊d的“割牛舌案”,包公墓志和宋人筆記中記載的“池州浮尸案”“二人飲酒案”“中人占河案”等都反應(yīng)出包公所具備的剛毅、機敏、果斷、正直、謙遜、明辨等司法素養(yǎng)。而這些素養(yǎng),直到今天仍然是司法人員所具備的基本要求?!扒嗵齑罄蠣敗钡拿雷u無不透浸著人們對公平公正的向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老百姓對以法治國的強烈訴求。甚至今天,百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還會抬出包公像巡游或靜坐在司法部門前申訴。雖然這樣的做法有些幼稚,但同時也反映出包公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位“司法之神”,他就是“公平、公正”的司法精神的代言,從古至今,司法文化中從不缺乏包公。
戲曲文化、臉譜文化及祠堂文化和旅游文化——包公文化的逐步形成以及傳承在民間的故事、戲曲等,形成了元代以來的戲曲文化和清代以來的臉譜文化。特別是元代,100多種元雜劇中,包公戲就占了13種之多。清朝以后,逐漸形成了包公臉譜,雖然都是黑臉包公,但額頭上那個月牙標志卻經(jīng)歷了從雙魚圖到太極再到月牙的轉(zhuǎn)變,詮釋不同時代不同含義。
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筑物,只包公祠和包公廟就達32處。尤其在肇慶,儼然已完全融入到廣東祠堂文化中。每逢包公誕,虔誠的百姓就將包公像抬出祠堂巡游,家家戶戶張貼對聯(lián),男女老少虔誠跪拜。儼然祠堂文化也成為包公文化的一部分。包公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走入了大眾的旅游視野。保存完好的河南開封府大堂和安徽合肥的包公祠,已經(jīng)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每天都會有來自國內(nèi)外的游客來參觀了解包公文化。北宋熙寧年間建于肇慶的包公祠、建于明朝的合肥包公祠以及肇慶市的硯洲包公樓都成為了包公文化的代言人。
3.包公文化的內(nèi)涵
包公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清官形象,而對當今社會來說更是一面鏡子,一把尺子,用來評判黨員干部的為官情況,用來衡量是否為官清正廉明,是否造福一方百姓。以史為鑒,用包公文化來蕩滌存在于一些黨員干部身上的“四風”問題,可謂是恰到好處。包公從早年至孝到晚年立《家訓》,都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值得當今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學習與傳承的歷史文化。
在反腐倡廉環(huán)境下,包公文化的內(nèi)涵主要就是反腐倡廉,是公正廉明,是堅守法律,是嚴懲腐敗。而弘揚包公文化更多是指導(dǎo)當代黨員干部如何立德愛民,如何秉公守法,如何在反腐倡廉中發(fā)揮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真正做人民的公仆。只有這樣,我們的黨、我們的干部才能夠像包公一樣深受人民的愛戴。因此在當今反腐倡廉的環(huán)境下,傳承包公文化,大力宣傳包公精神,對于提升社會風氣、整飭黨員干部“四風”問題以及反腐敗斗爭都具有積極意義。
二、在反腐倡廉環(huán)境下開創(chuàng)傳承包公文化的新路徑
1.提高對包公文化的認識
包公文化的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既有執(zhí)政為民,也有清正廉明,還有孝道和家訓、司法、祠堂等。這些都應(yīng)該成為傳承的文化主體,要擯棄片面的以追求經(jīng)濟收入為目的的文化傳承,要將包公文化上升到助推治國理政上來。從孝道到清正廉明,從剛直不阿到執(zhí)政為民,從照鏡子到傳家風等,都是與包公文化內(nèi)涵相一致的。因此作為包公文化的旅游景點、包公祠不僅要將包公的歷史生平闡述明了,更重要的是將包公從政、執(zhí)法、孝道、愛民等的作為告訴更多的人。不僅如此,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將包公文化以旅游地為基點向外傳承,特別是在當前反腐倡廉環(huán)境下,大力宣傳包公文化、樹立包公精神不僅是最好的傳承,而且還有助于法治社會的形成。只有在思想認識上提高對包公文化的重視,才能夠走出誤區(qū),使包公文化能夠根植于當代反腐倡廉的大環(huán)境之中。
2.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包公文化的傳播
(1)傳承包公文化可采取不同形式,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區(qū)的包公文化優(yōu)勢,將反腐倡廉與包公文化緊密融于一體。地方政府可以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到包公祠、開封府大堂、包公墓等去現(xiàn)場學習,感受包公執(zhí)政愛民、至孝、至忠、為官清正。當前黨員干部要以史為鑒,以包公為鏡,照照自己,做一下比較,從而實現(xiàn)包公文化的傳承。這一點,無論是包公出生地安徽、揚名地開封,還是成名地端州(肇慶),都做得非常好。特別是肇慶,在市紀委的組織下,從2015年至今,前來包公文化園學習的黨政群體有2000多個,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安徽還修建了清風閣,肇慶在包公祠的基礎(chǔ)上擴建了清心園。安徽的包公祠是國家級廉政教育基地,肇慶包公文化園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
(2)以包公文化旅游景點、文化園或博物館為基點,向全國進行文化滲透。包公不僅是一個人物,更是一種文化。不僅要利用電視、電影等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更要借助網(wǎng)絡(luò)新媒體優(yōu)勢,來弘揚包公文化。不僅如此,國內(nèi)各地區(qū)、各高校、組織等還要積極開展包公文化的討論會和演講會,更深層次挖掘包公文化資源。特別是在反腐倡廉的大環(huán)境下,將包公文化與反腐敗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以史為鑒,廣為宣傳,使包公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公平正義和執(zhí)政為民的精神象征。
(3)在傳承包公文化上,不僅要形成良好的風氣,還要將有關(guān)史料收集好、保存好、傳承好。宣傳包公文化的目的是讓黨員干部通過對包公文化的再認識,理解不管是為官,還是為民對腐敗都是深惡痛絕,而對為官清廉、敢于同腐敗進行斗爭的清官卻是歌頌,是崇敬,從而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學習包公文化做清官、做好官、做人民愛戴的好官風氣,讓清官文化再次揚帆起航。
另外,還要搜集史集與文物,《宋史》中有《包拯傳》《國史本傳》,曾鞏《隆評集》等。宋代名人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沈括、朱熹、周必大等人的文集里,都有對包公事跡的記載;在其他稗官野史的文人墨客和清廉官員中也有很多人贊揚包公,比如吳奎、黃公度、蘇良、陳子壯、黃瑜、區(qū)大樞、陸鰲、胡經(jīng)等;還有包公后裔編撰的《包氏宗譜》、包公著作的《包拯集》、187篇《包孝肅奏議》。這些文史資料都要搜集起來編輯成冊,讓后人去閱讀、去了解、去認識,從而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解包公。
(4)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反腐倡廉都需要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包公文化,因此,應(yīng)該建立包公文化研究院,系統(tǒng)而全面地對包公文化進行研究和挖掘。像孔子學院一樣,不僅在國內(nèi)開辦,而且還要走出去,將包公文化傳播到國外,這樣才能夠使包公文化真正成為反腐倡廉的化身和靈魂所在。文化主管部門要鼓勵編排包公劇本、話劇、評書,拍攝有關(guān)包公執(zhí)政斷案的電影、電視,利用網(wǎng)絡(luò)、微信、新聞媒體、廣播進行包公文化的宣傳等等。這一點合肥和肇慶都做得非常好,合肥在CCTV轉(zhuǎn)播《千年包公》,肇慶在本地電視臺播放《包公興端州》,都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另外,還可以拍攝廉政的宣傳片,與包公文化宣傳相輔相成。如201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和《打鐵還需自身硬》震懾人心,再一次證明,“廉”才是一名黨員干部的根本。讓文學與舞臺最大化地發(fā)揮它的宣傳作用,產(chǎn)生爆炸性的宣傳效果,這是信息時代的優(yōu)勢所在。
(5)讓包公祠堂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guān)系的延續(xù)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lián)系起來,并形成宗族內(nèi)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shè)中,保護祠堂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zhì)樸的精神動力。而包公祠堂不僅僅起著聯(lián)系家族的紐帶,他更是聯(lián)系中華民族每個炎黃子孫的紐帶,甚至是把全世界向往清廉、向往孝道、向往公正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祠堂文化遠遠超越了家族宗親,它所起到的宣傳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自2015年肇慶重建包公祠以來,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地區(qū)5000余人前來參觀拜謁。因為包公祠堂,他們走到了一起。也因為包公祠堂,他們會一傳十、十傳百,廣泛傳播包公文化,讓包公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chǎn)。
3.將包公文化全方位融入社會
在當前反腐倡廉環(huán)境中,包公文化要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之中。要融入到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之中,更要融入到法制社會之中,用包公文化來激勵人們不貪污、不腐敗,用包公文化約束人們秉公執(zhí)法、遵守法紀,用包公文化來樹家風、家教、這樣將包公文化深深地融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包公文化成為反腐倡廉的重要推手,為反腐倡廉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1)融入到歷史教學之中。包公作為歷史人物,其精神要得到廣泛的傳承與發(fā)揚。尤其是包公文化,要作為一種最為典型的反腐倡廉傳統(tǒng)文化來進行傳播。因此,教育部門應(yīng)該在信息時代下,為反腐倡廉提供最好的素材,通過網(wǎng)絡(luò)或遠程教育網(wǎng)絡(luò)對包公文化進行傳播。既要面向中小學生,也要面向社會人士。這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需要,通過學校的歷史教學,使包公成為像岳飛、文天祥、鄭成功一樣的英雄人物。并且,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傳播,從青少年抓起,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包公,懂得包公文化,并且繼承包公文化。
(2)融入到宣傳之中。要繼承和發(fā)揚包公文化還要注重宣傳,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徑進行宣傳和造勢。要讓那些貪官污吏聽到包公的名字就膽寒,就發(fā)抖,而讓老百姓聽到包公的名字就揚眉吐氣。因為當今社會太缺少現(xiàn)代包公了,可以通過海報、板報等形式進行,要宣傳到社區(qū)、村街,甚至監(jiān)獄等每一個角落,讓三歲的孩子都知道包公其人。要通過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如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等重新編排包公的《三俠五義》《七俠五義》《五鼠鬧東京》等評書進行立體式廣播宣傳,尤其是交通廣播電臺,作用極大。還有就是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宣傳,建立包公后人QQ群,將國內(nèi)外包氏后人聚攏到一起,暢談包公的家訓,選拔其后代傳人到高等院校、旅游地以及專門會議上去講述包公家訓。
(3)借助旅游國際化將包公文化向海外傳承。隨著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網(wǎng)絡(luò)已經(jīng)將全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的時代,有著豐富包公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區(qū)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尤其是廣東肇慶,距離海外華僑較多的東南亞地區(qū)比較近,風俗人情也比較相似,可以通過網(wǎng)絡(luò)、電視、電影輸出進行宣傳。這一點肇慶做得非常好,已經(jīng)聯(lián)系相關(guān)影視公司拍攝90集大型電視劇《包公》,在國內(nèi)外放映。在反腐高壓態(tài)勢下,要用包公文化震懾那些潛逃國外的貪官、腐敗者,可以在潛逃海外貪官最多的地區(qū)進行電視媒體、報紙和網(wǎng)絡(luò)的包公文化宣傳。這樣,既震懾了潛逃的犯罪分子,又將包公文化傳承到海外,而且還為反腐敗斗爭作出了貢獻。
(4)讓包公文化走進博物館,走進當?shù)氐臍v史。修建內(nèi)容豐富、史料齊全、思想性強的包公文化博物館,這一點廣東肇慶和安徽合肥都已經(jīng)做到了,肇慶已經(jīng)建成包公文化博物館,安徽也建成清風閣。讓包公文化走進當?shù)氐臍v史,把包公作為載體,依托博物館這個公共性平臺,傳播包公文化。這樣的傳播不僅速度快,而且更加科學、規(guī)范。博物館還要加大包公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投入,包公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僅要有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還要貼近百姓,要實用、好用,真正使人們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包公文化。
四、結(jié)語
在當前反腐倡廉的新常態(tài)下,通過深入學習和宣傳包公文化,深入挖掘包公文化內(nèi)涵,以史為鑒,教育和引導(dǎo)廣大黨員干部勤政為民、廉潔奉公、修德盡孝,樹良好家風、家教,這樣才能夠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帶頭作用。而且在全社會弘揚包公文化和包公精神,也是推動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這也是傳承包公文化的最好路徑。
參考文獻:
[1]楊英杰.中共反腐為什么能[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
[2]張亮.反腐倡廉新熱點問題解讀[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5.
[3]尹正達.反腐倡廉改變中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4]王玉欣.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J].知識窗(教師版),2014(10).
[5]田野,本刊資料.說包拯[J].文史月刊,2014(01).
[6]閆漫.深入挖掘包公文化 打造廉政教育基地[N].開封日報.2013-07-04(001).
[7]魏東柱.弘揚包公文化 傳遞正能量[N].開封日報.2013-11-05(004).
[8]程如峰.包公傳[M].合肥:黃山書社,2005.
[9]程如峰.論包公文化的產(chǎn)生、形成、發(fā)展與展望[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01).
[10]陸衛(wèi)理,焦恵園.包公形象與文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6).
[11]陳景良,吳歡.清明時節(jié)說包公:“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動因與觀念基礎(chǔ)[J].法學評論,2014(03).
[12]李建明.包公文學研究[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12.
[13]黃小紅.硯渚清風播古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4]謝健江.包拯在端州[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15]李瑋.包拯[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16]施俊.直道是身謀——《宋史》中的包拯形象分析[J].安徽文學月刊,2010(10):73-74.
[17]徐忠明.解讀歷史敘事的包公斷獄故事[J].政法論壇,2002,20(4):137-145.
[18]李相森.包公斷案中的個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1):265-272.
[19]孔繁敏.包拯的法治思想與斷案特色[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9(4):118-123.
[20]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肇慶包公文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