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陜北說書,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張俊功這位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對說書進行改革,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自成一派。之后,陜北說書的人物角色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講究舞臺風度及手、眼、法、步等規(guī)范,使這門民間藝術得以向前發(fā)展。
在陜北曹氏家族,有這樣一位陜北說書傳承人,經(jīng)常會被人們認為是張俊功先生的學生,他就是曹伯炎。曹伯炎笑著“糾正”說:“我是錄音機前張俊功先生的學生?!?/p>
1993年,曹伯炎正式開始學說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學得比較晚,但喜歡得比較早”。
陜北說書的人最開始是盲人。曹伯炎幼年時,每次盲藝人到村里說書,他都會在旁邊觀看,“包括他們怎么把工具綁到腿上?!辈懿紫颉督?jīng)濟》記者介紹說。但在舞臺上表演的經(jīng)歷,曹伯炎還沒有過。
因此,在學說書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第一關就是“要把臉裝到袖筒里面去?!辈懿渍f,那時候不會表演,眼睛也不知道往哪看,最致命的是一說書就臉紅。
“好在以前在劇團給別人做了十幾年的伴奏,有一些音樂底子。”曹伯炎認為這段經(jīng)歷很重要。所以他有意進行反復練習,一點點習慣在舞臺上的那種感覺。
第二個要克服的難關是“唱完了不知道如何結束”。那時候也沒有人教,曹伯炎就買來張俊功老先生的說唱磁帶,放入錄音機中,一天天跟著練,跟著學?!拔绎L格和張俊功先生很像,這才讓很多人認為我是張俊功先生的學生?!辈懿渍f。
現(xiàn)在作為傳承人的曹伯炎,除了當初的那份對陜北說書的熱愛,肩上更多了一份傳承的責任。曹伯炎總是告訴剛開始學習的年輕人,“這不是玩的,是要傳承下去的?!?/p>
曹伯炎從自己做起,先讓自己的兒子學,后來采用免費收徒等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
開始總是很難的。曹伯炎告訴記者,剛開始他讓兒子學時,兒子認為“這玩意土不拉幾的”,后來學著學著覺得這還很有意思。
曹伯炎明顯感覺到這兩年來學習的人多了。這既讓他欣慰,也讓他感到擔憂。
在曹伯炎看來,陜北說書有“不分場合、快捷方便、觸景生情、通俗易懂”的特性。但關鍵還在于“要用心去說”、“要有音樂基礎”。采訪中,曹伯炎反復強調(diào)學習傳統(tǒng)段子和學習音樂的重要性。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曹伯炎一直在創(chuàng)新,“但傳統(tǒng)的東西不能丟?!敝饕怯迷~更加現(xiàn)代化,“采用觀眾能聽懂的詞語,用陜北說書的旋律來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