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鴿
摘 要:臺灣著名畫家林淑女(1955—),字香吟,臺灣臺南人,專事書畫篆刻研究,碩士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研究所,其作品被眾多美術機構收藏。熊宜敬曾這樣評價她:“善用勾勒手法將自然物象將精準清晰的方式定位?!彼熨x很高,而且刻苦勤勉,她的雙鉤白描直接在畫紙上構思布局,從來沒有提前鋪陳小稿,往往都是紙張一鋪開來便開始直抒心中情意,功夫了得。本文從她的繪畫風格出發(fā),對林淑女繪畫風格進行分類歸整。
關鍵詞:花鳥;山水:風格;工筆
1 秘境繁華——花鳥
林淑女的作品,在大學和碩士求學期間,在受到西方繪畫中“光影概念”影像的觀念影響之后,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多年探索和思考。中國工筆畫對“純粹”的美感追求,而非只是自然的模仿,更多的是一種層次感的展現。在內容上,她希望有單一的主題,加強對畫面中主體的突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內容單一,表現出的強度反而越強?!彼Φ卦谕恢袑で蟛煌?,多樣的變化。從隱約飄渺的朦朧美中,暗含一種深度,暗含著力量。她喜歡油畫中的畫畫技法,并且學習運用于自己的繪畫作品之中。油畫的厚度一如水墨畫的層次,用水墨的虛無縹緲來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想法,那種感覺就好比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越是想抓,卻抓不到,渴求,卻不能那么真切的擁有。古畫論中有,“隨類賦彩”,林淑女的繪畫中花兒總是顯出鮮明的色彩感和畫意美,使景物如在目前,喚起觀者的聯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詩的意境與畫的色澤融為一體,都是水墨簡單的一個明度變化所不能及的。自2008年彩墨個展后,林淑女孜孜不倦于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并在生活中啟發(fā)許多創(chuàng)作源頭,從雙鉤白描線畫、工筆、寫意到重彩,林淑女創(chuàng)作中的自然與畫意,借由繁花錦繡、云霏山林、水瀑的體會入畫,筆墨隨緣,傳統與創(chuàng)新并陳,形式多元,消解忙碌的時空,尋得片刻寧靜,“于時間之外,另覓一個桃花源”。
1.1 霧靄花境
霧靄花境是所畫花鳥畫中常用表現手法最多的一類,內容以白色薄霧、藍灰色遠山、青石、綠葉、白色花簇、珍禽為主。
《夢里不知身是客》于2013年創(chuàng)作?!皦衾锊恢硎强?,一餉貪歡”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詩句。中國繪畫之美由文學詩詞中延展出的寬闊視野,詩畫的交融為畫境增添了幾許人文哲思。畫家能身處其中為過客,享受并沉醉于當下,無形地彰顯了生命的美好,其實這樣的生活是讓人欣羨的。背影的薄霧與遠處暗淡的紫色相融相交,層層罩染,絲縷相交,將背景推向深遠,畫面靜謐夢幻。畫面下方的鳥兒,似乎不經意闖入了這迷人的花園,不知繼續(xù)探尋深處,還是該停駐不前,它只能被眼前的美景癡癡地迷住,不敢叫出聲響,生怕驚擾了這夢中秘境。
1.2 碧潭空月
“沐浴菲菲雨,蕩滌微塵埃。芳魂清影醉,心靜坐蓮臺?!币还P一畫,宇宙間萬物皆有靈性。荷花生在池塘、河湖,遠望是平視,近看是俯視,但依然覺得我們是在仰望。因為荷花從來都盤踞在我們的景仰之上。林淑女的荷花作品以白荷、草、為主,其中有《碧潭空月》(2013年)、《心凈蓮臺》(2013年)、《往來千載》(1990)、《戀》(1996)、《水珮風尚》(1985),作品主要出現的是白荷,畫面寧靜、秀麗,站在畫前仿佛畫中的荷可以從里面滲透出來絲縷清香,沁人心脾。
從早前的作品可以看出,傳統技法功底深厚,色澤穩(wěn)重典雅?!端橈L尚》(1985)作品中沿襲了古人畫法,從歷代書畫家的創(chuàng)作作為出發(fā)點,對自我理念進行追尋。經過長期對荷花的觀察,對其表現技法不斷的創(chuàng)造。在1996年之后的作品逐漸趨向風格成熟。青青荷葉平鋪時使得我們的目光凝聚在水面上,微風拂過便會有顫動的漣漪,然后水波紋再層層顫動荷的枝干,荷便在這水中搖曳。陽光從天空而降時,荷葉下享受蔭翳,也享受風帶來了花葉顫動,從而敲出了清響,不緊不慢,未成曲調先有情。
《夕照金波覓禾香》作品可以見得,林淑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吸收南宋花鳥畫之所長,加入西方繪畫的圖式,強調了畫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觀意念與構思,將主觀情思借由豐富的想象移情于客觀物象之中,而達到作品筆到而意無盡之妙,此為中西碰撞之所得。前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藝評家王耀庭評論這幅畫作時講道,“這以整幅畫赭色為主色調,來呈現秋熟的畫境,利用層層疊疊的稻浪,營造出壯闊的景象,為一向被認為以小品為主的花鳥畫作品,注入另一番濃濃的情調、裝飾性與氣勢?!?/p>
2 意向迷離的浪漫——山水
1995年之后,林淑女面對了工筆畫難以為繼的困境。她嘗試找出新的表現方式,她嘗試學習令她心動,令她歡喜的方式,讓自己的思維得到轉換。工筆畫格嚴謹、條理分明,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對待生活,讓她覺得頗為無趣。而水墨則不同,它充滿變化和未知,但是其流動性太大,虛無不可掌控。于是,林淑女將兩者進行結合,找到一個平衡,使精致有力的工筆來收斂潑墨的虛幻。讓無邊無際的想象和腳踏實地的現實得以平衡。這樣,生活也得到了豐富。
林淑女的山水畫受各大家的潑墨啟迪,但是她構思精妙,不同于以往潑墨的雄奇。她將潑墨、潑彩、工筆三種傳統繪畫方式加以結合,自由而不乏嚴謹,將大自然的形色、云山、松石、海濤等水光云影的意向,表現得迷離浪漫,并在抽象的效果中展現出渾然天成的山水意境。畫面散發(fā)出靜為依歸的道家風骨,又有返璞歸真的禪宗意味,將天地之間空氣的流動,云霧隱約籠罩著深邃山林的飄渺展現無遺,既表現出了大自然的淳厚華滋,又勾勒出萬物幻化的靈動之氣。讓藝術在各種技法之間有了更多的空間去詮釋,繪畫在這里已經沒有了具體的寫意和工筆的區(qū)分,只有心與萬物的對話。
《黃山印象——蓬萊三島》創(chuàng)作于2013年。她重點勾勒了畫面前的松枝,淡墨描繪了松枝周圍的山石,用潑墨的形式將山體施以顏色,大面積的留白,似山體之間霧靄彌漫,同時將空間無限推遠。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構圖別致,不流于媚俗。
3 結語
林淑女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30余年,受過嚴格的學院式訓練。在學校念書期間受到了學院老師和不同畫派名家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宋元畫中精細筆意敷粉中思考,領悟到了宋元繪畫中不一樣的氣質,便重新開始探尋繪畫精髓,而其首重白描,在精準獨到的筆觸中展現畫境生態(tài)中的各種情趣,蒼老的枝丫,花園的清幽,靈動的草蟲……無一不在神秘莫測的筆趣中躍現出來。她在自己所經歷的生活中,擷取精華,而補其不足。對重彩的探尋,無論在宋元傳統畫中,還是在水墨寫意中,整理出個人特有的繪畫語言,加之光影變化如夢如幻,每個小結構都有無盡的情趣,通幅更是思潮蘊藉其中。林淑女的作品在細膩的筆調下,形成了頗為詩意的繪畫效果。林淑女在選擇繪畫材料上也較為用心,不會因為材料的不同材質和技術而受到限制。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林淑女孜孜不倦的探索,一直在尋找內心的靈動,不流于媚俗,不拘泥于套路,將生活和藝術看作詩意般優(yōu)雅隨性,又像哲人那般嚴謹。
參考文獻:
[1] 黃光南.陳宏勉·林淑女作品選序[M].
[2] “時間之外”林淑女水墨創(chuàng)作展[Z].
[3] 張禮豪.花自芳菲水自流,臺灣畫家林淑女畫臻妙境[J].典藏古美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