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 遼寧 撫順 113000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始終倡導“啟發(fā)誘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雖歷時2000余年,但以現(xiàn)代的視角來看,其散發(fā)出的光芒仍然在教育教學中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所以,我在教學中嘗試一種“思疑釋練”的教學模式,“思”提前下發(fā)導學案,讓學生思考;“疑”思考過程中提出質(zhì)疑;“釋”上課時學生小組解決疑問,解決不了的教師精釋;“練”對當堂的知識進行小卷測試。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牢固的掌握。“思疑釋練”教學模式,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精華的現(xiàn)代詮釋,其對師生互動學習、師生共同提高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教育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點必然受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當然也不例外。從本質(zhì)上講,“思疑釋練”教學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可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古為今用”的完美表現(xiàn),傳遞出現(xiàn)代教育的“正能量”,其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助推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巨大的作用。
“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是辯證統(tǒng)一的,好的教學模式,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勤學善思”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學生如果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所以,在“思疑釋練”教學模式中,“思”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基礎。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深入調(diào)研,制定符合實際的導學案,讓學生圍繞導學的重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實現(xiàn)“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目的,從根本上讓學生學習有興趣,求知有動力。同時,“思”也并非是學生單純的“思”,而是教師通過設計導學案,與學生共同的思考與思索,以此求得師生共同的進步。
“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問題是學習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學業(yè)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fā)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南宋哲學家陸九淵重點強調(diào)“質(zhì)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皩W貴有疑”,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求知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思疑釋練”教學模式中,“疑”是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預習,讓學生課前找到問題、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帶著問題去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求知的欲望,帶動整體成績的進步,進而攻克求知路上的一個個難點,到達成功的彼岸。
“釋”——“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師生合作探究,共同答疑的過程。在“思疑釋練”教學模式中,“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方式,在“思”和“疑”的基礎上,為學生答疑解惑,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習慣都是一個考驗。因此,有準備的“提出問題”,與主動的“回答問題”,就構(gòu)成了一幅富有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互動畫卷,師生的能力都將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明顯提升。
“練”——“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汲取知識后,絕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的鞏固知識,提升自己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所以,在“思疑釋練”教學模式中,“練”是促使學生成長進步、學業(yè)有成的最關(guān)鍵一步。因此,要通過師生的合作互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達到既鞏固知識又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實現(xiàn)“溫故”與“知新”的一舉兩得。讓學會的學生體會到勝利的喜悅,不會的同學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渴望學習,讓教學進入主動探索的最佳狀態(tài)。
總之,“思疑釋練”教學模式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精華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并在深度與廣度上進行了提升,對高中階段教學提出了新的思維,必將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更大的益處。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深化“思疑釋練”,以現(xiàn)代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探索教改途徑,才能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推動高中教育健康、合理、和諧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宋君,畢業(yè)于遼寧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現(xiàn)任教于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一級語文教師,從教18年始終在教學第一線,嘗試課程改革,不斷改進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