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是以班社機制下的“拜師學藝”作為主要方式。以這種方式下培養(yǎng)出的戲曲藝人,有著較深的藝術功底,但與此同時,也往往伴隨著文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進入新時期,戲曲教育在面對藝術形態(tài)的多樣化以及傳播介質的現代化時,其表達方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如何培養(yǎng)既有文化內涵又有藝術素養(yǎng)的戲曲人才,成為現代戲曲教育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形勢 戲曲教育 挑戰(zhàn) 機遇 轉型
一、人才培養(yǎng):戲曲教育的根本問題
戲曲人才是戲曲藝術的直接呈現者,相較于其他表演藝術,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技巧。梨園界曾流行一句話“三年出一個狀元,十年難出個戲子”,正是說明了戲曲人才培養(yǎng)的難度。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戲曲藝人除了具備基本的表演能力以外,還要有更多的功夫,“一個戲曲演員必須有多方面的才能。不僅要有歌唱演員那樣的好嗓子和演唱技巧,需要有話劇演員那樣良好的音色、音質和表演才能,還要有舞蹈演員那樣良好的形體和嚴格的舞蹈基本功,甚至還要有雜技演員那樣嫻熟的技巧和武術家的出色的功夫。”[1]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唱、念、做、打”俱佳的戲曲藝人,真正展現戲曲藝術的光彩。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表演藝術,戲曲說到底就是要“以人傳”,人才的培養(yǎng)是戲曲藝術得以發(fā)揚光大的基礎。在戲曲藝術幾百年的發(fā)展中,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都需要杰出人物的挺身而出,清末京劇藝術的形成便是重要的例證。京劇形成以前,以“昆曲”為代表的“雅部”始終是清代文人眼中的“正聲”,其它聲腔只能歸總于“亂彈”。而魏長生的出現,則給了昆曲一次重大的挑戰(zhàn)?!拔洪L生,字婉卿,排行第三,四川金堂人,旦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進京隸雙慶班,所唱腔調惹耳酸心,以《滾樓》一劇名動京師……”[2]魏長生的“秦腔”在北京一炮而紅,形成了板腔體對曲牌體的沖擊,也為京劇藝術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以高朗亭領班的“三慶徽部”,開創(chuàng)了昆亂雜奏的新風氣,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tài)吸收了各劇種的優(yōu)點,最終的“徽漢合流”促成了京劇的誕生。如果沒有這些戲曲藝人的努力,今天的戲曲舞臺便不會有京劇這樣精彩的劇種,也不會有戲曲藝術今天的光華。
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客觀命題。戲曲藝術起源于秦、漢,成型于宋、元,在戲曲藝術的歷史發(fā)展中,無數戲曲藝人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構建起戲曲龐雜的藝術體系,創(chuàng)造出戲曲藝術一次又一次的輝煌。無論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曲海詞山”,還是清末民初的“四大名旦”,每一次戲曲藝術的進步都離不開戲曲藝人的努力。而傳統(tǒng)戲曲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也正是因為在戲曲的發(fā)展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不朽人才。因此,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人才培養(yǎng)始終是戲曲教育的根本問題。
二、新形勢下戲曲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
戲曲教育作為一種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工程登上歷史舞臺,是近代以來的事情,但作為一種隨機活動,卻是古已有之。翻閱現有的歷史典籍,最早和戲曲教育息息相關的機構是唐代成立的“梨園”,設立在唐都長安光化門外的禁苑中,隸屬于“教坊”。相傳唐玄宗曾在此親自教習樂工。梨園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私家班社,堪稱戲曲教育的雛形,后世富貴人家的家班,大抵也是如此的傳承機制。
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一直處于一種自發(fā)的狀態(tài),很多戲曲班社從社會招徠學童,在邊學邊演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這種教育方式沒有特定的規(guī)范,主要采用“口傳身授”的方法,嚴苛且單一,雖然也培養(yǎng)了很多知名戲曲藝人,但也有著明顯的弊端。這種弊端一方面體現在教學的隨機性和個別化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戲曲藝人只重技能而輕視文化上。
時間流轉到今天,戲曲的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果按照古老的教育模式培養(yǎng)戲曲藝人,則明顯和社會脫節(jié)。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所面臨的的挑戰(zhàn)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戲曲從業(yè)人員的減少,其中也包括戲曲學員的減少;另一個則是戲曲教育方式的滯后,這兩個方面都與戲曲藝術在今天的境況有關。反觀現有的社會環(huán)境,各種藝術門類層出不窮,戲曲已不再是人們茶余飯后主要的消遣,大量的歌劇、舞劇甚至現代媒體都在無形中分流著戲曲的觀眾,因此不知不覺中使戲曲藝術逐步走向邊緣。而這種邊緣化又進而造成了人們對戲曲藝術的漠視,最終造成戲曲學員的減少。另一方面,戲曲原有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也不可取,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只重視技能的培養(yǎng),且有很多封建陋習,而今天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藝術體系間的融合與滲透,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如此單一,“據國外一位學者對1000多名古今科學家的知識結構與成才之路進行考察發(fā)現:古代為通才取勝,近代為專才取勝,現代則是在通才基礎上的專才取勝”[3]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普遍需求是“一專多能”,且文化素養(yǎng)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這也給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
但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既要看到戲曲教育在今天所面臨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要看到機遇。21世紀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戲曲教育一方面可以借鑒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進行學科內部的交流探討,不斷完善戲曲教育的科學合理性。與此同時,在大眾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戲曲的教育也不再僅限于口傳身授一種方式,多元化的渠道給戲曲教育帶來的便捷性,戲曲教育的手段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三、戲曲教育的現代轉型
戲曲藝術要想延續(xù)曾經的輝煌,必須打造“后繼有人”的局面。但如何培養(yǎng)合格的現代戲曲人才,則是一個從內到外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內部來說,現代戲曲人才培養(yǎng)首先必須明確教育理念。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是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這種教育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且無理念可循。但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戲曲教育已經走上高等教育階段,如何培養(yǎng)“既有高超戲曲技藝、又有深厚文化功底”的現代戲曲人才,是擺在每個戲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戲曲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員個人的人格和勞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以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健全戲曲教育的學科機制。
其次還要區(qū)分不同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今天的戲曲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戲曲表演藝人的培養(yǎng),其培養(yǎng)范疇也不再僅僅限定在技藝上?,F代戲曲教育是一個涵蓋面廣泛的問題,既包含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也包含對戲曲歷史的研究以及戲曲理論的傳承。因此在探討戲曲藝術的人才培養(yǎng)時,首先應區(qū)分不同的人才類型。
傳統(tǒng)的戲曲教育,實際上就是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大多數戲曲創(chuàng)作人才和戲曲傳播人才都是由文人來承擔,因此有其偶然性。但今天的戲曲教育則是一種完備的體系,從創(chuàng)作、表演到傳播,都有著嚴謹而規(guī)范的流程,不同的戲曲人才,其培養(yǎng)路徑也有著差別。就戲曲表演人才來說,傳統(tǒng)的“口傳身授”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須走小規(guī)模方式,不能一味求大、求快,且必須重視童子功的培養(yǎng)。而對戲曲創(chuàng)作人才和戲曲傳播人才而言,二者主要從事的是“案頭”工作,除了戲曲理論的學習外,還必須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深厚的文化積淀,甚至還要熟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掌握現代傳播工具,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戲曲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重任。因此對戲曲創(chuàng)作人才和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相對要更全面一些,同時也可考慮走規(guī)?;牡缆?。
再者現代戲曲教育要想穩(wěn)健發(fā)展,還要慎重處理傳統(tǒng)與現代的關系。這是一個常見問題,也是戲曲教育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作為戲曲藝術來說,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就意味著它有很多應該繼承的東西,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洞察時代的變化給戲曲藝術帶來的影響。傳統(tǒng)和現代二者之間存在著較為靈活的變動關系。在基本功扎實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提倡開創(chuàng)與變革,反之更應該注重對傳統(tǒng)的繼承。就今天的情況來看,后者正是戲曲教育的重心所在。只有在保證對傳統(tǒng)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fā)揮,也才能實現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
戲曲作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種之一,濃縮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反應了中國民眾的審美心理。它的發(fā)展與傳承,不僅關系到一種藝術形式的存亡,更是社會形態(tài)變化的見證和反映,因此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F代社會的發(fā)展給戲曲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只有充分認識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調整戲曲教育的理念和手段,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戲曲人才,也才能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完善戲曲藝術的表達空間。
參考文獻
[1]周育德著:《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406頁.
[2]廖奔、劉彥君著:《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第四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頁.
[3]吳飛主編:《新聞編輯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頁.
作者簡介
葉艷寧(198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講師,山東大學2013級文藝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戲劇戲曲學,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