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瑞佳
【摘要】文章解讀了由吉洪諾夫所著《十至十四世紀回鶻王國的經濟和社會制度》一書,認為古代回鶻是我國歷史長河中重要的北方游牧種族突厥的別種,在歷史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更是今日我國重要民族之一維吾爾族的祖先?;佞X西遷是我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其中西遷至高昌地區(qū)的一支,統(tǒng)一了天山地區(qū)東部、建立起了封建政權。蘇聯(lián)學者吉洪諾夫通過出土文獻解讀了四百年的王國歷史中豐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概況,梳理了一段內涵豐富且意義重大的歷史。
【關鍵詞】吉洪諾夫;高昌回鶻王國;維吾爾族;社會
回鶻,歷史上又稱作袁紇、韋紇、回紇等,是古代丁零人的后代,突厥別種,屬于游牧部落。作為突厥的一支,不僅保留有突厥的游牧生活方式及文化風俗,更同唐朝有親密關系,是唐朝的盟軍,為唐朝攻打吐蕃等軍事行動提供過援助,并且常有經濟貿易上的往來。
9世紀中葉,伴隨著唐朝政治走向混亂和衰落,漠北回鶻也面臨危機。840年,取代后突厥汗國在蒙古草原興起的回鶻人被黠戛斯人擊破后政權奔潰,隨即出現(xiàn)了歷史著名的回鶻西遷事件。
西遷的回鶻共有三支,其中一支遠赴中亞建立起喀喇汗王朝;一支在今甘肅一帶建立甘州回鶻王國,是裕固族先祖;還有一支遷址高昌(今吐魯番地區(qū)),在聯(lián)合此地區(qū)已有回鶻力量的基礎上,征服諸綠洲小國,建立了北至伊犁河,東至哈密,西抵今阿克蘇,南到今于田、河西走廊一帶的高昌回鶻王國。
高昌回鶻王國的建立有著特別的意義,不僅將該地區(qū)之前分散的回鶻力量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了草原游牧與綠洲定居農耕相結合的政權;更重要的是,回鶻內戰(zhàn)的暫時停止,在保證了高昌回鶻王國經濟穩(wěn)定而迅速地發(fā)展,內部多元元素共生、文化藝術等融合各方面影響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還進一步加強了同中原、中亞、南部吐蕃和印度、北部游牧(蒙古)的交流,促進亞歐大陸東西經濟和文化交流,作為十字路口融匯東西又保留自身的古今,發(fā)展出自身的連貫歷史和內涵豐富的文化、社會制度與先進的經濟、手工藝等成就。
尤為重要的是,作為國際各界公認的今日維吾爾族的祖先,高昌回鶻的統(tǒng)一、民族融合可謂為今日維吾爾族族員打下基礎,而它的社會制度、法律政策、文化風俗、文學藝術、經濟商業(yè)等各方面不僅有著自己的發(fā)展史,更是研究今日維吾爾族、新疆地區(qū),乃至歷史上此地區(qū)與人口同周邊地區(qū)互動、在歷史中重要地位的必讀材料。
一直以來身處歐亞大陸中心的新疆及其周邊地區(qū)就是歷史學家和冒險家們熱衷的研究對象,就突厥學、維吾爾學方面而言,國際吐魯番研究協(xié)會、德國的葛瑪麗教授等都是歷史學界響當當的名號。嘲但是在我國的傳統(tǒng)史書敘述中,歷史上由于戰(zhàn)亂等(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正處唐末、五胡十六國、宋、元)緣故,對回鶻王國記錄不過寥寥數筆,而再看今日觀點,回鶻多被表述是傾慕于大唐文化與政治勢力、依附于唐的群體,風沙不僅掩埋了殘垣斷壁,更掩埋了后代對高昌回鶻王國、維吾爾族和新疆的歷史與文化的了解。
《十至十四世紀回鶻王國的經濟和社會制度》由著名突厥學家C.E.馬洛夫的學生吉洪諾夫所著,從這位前蘇聯(lián)學者在解讀、研究著名的吐魯番、敦煌等地發(fā)現(xiàn)的大量出土文物與文本的基礎上寫成的著述中可以看到濃厚的馬克思主義視角——例如認為存在階級斗爭,還有對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經濟與市場、貨幣與資本、婚姻與家庭等的討論。雖然單一理論視角難免偏頗,但無論是從經濟學、歷史學還是民族學、人類學角度出發(fā),其著作也是一套完整的解釋體系,可以從中學習到高昌回鶻王國的社會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過程;對歷史文本的解讀雖有一些錯誤,也有作者強烈的個人觀點,但正如本書的譯者所說,其在填補了我國回鶻王國歷史研究的史料的缺失方面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
一、高昌回鶻王國史——維吾爾社會的完整發(fā)展歷程
《十至十四世紀回鶻王國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從各方面完整描述出了高昌回鶻胡王國建立前后這一地區(qū)的社會各方面,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完善而成熟、有著自己連貫發(fā)展歷程的社會風貌。而高昌回鶻作為維吾爾族的祖先,我們更從書中看到了一部完整的維吾爾社會的發(fā)展史。
但首先一定要強調的是,在高昌回鶻王國建立以前,綠洲定居居民就已經有了成熟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以及相應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內部商業(yè)和對外經濟貿易;西遷而來的回鶻是在基本接受這一切的基礎之上再融合自身游牧社會文化特點而建立起高昌回鶻王國的。
在農業(yè)、手工藝、經濟等各方都完善發(fā)達的基礎上,回鶻的到來與王國的建立統(tǒng)一了該地區(qū),保障了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社會環(huán)境,尤為重要的是促進了民族與文化的融合——游牧與定居的融合。在高昌回鶻王國期間伴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雖然有氏族社會特征的保留——如村子供養(yǎng)乞丐,但總體從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各方面都日趨完善與成熟。
在農業(yè)種植方面,農作物、經濟作物、園林、桑蠶等生產技術都有很高的水平,糧食、棉花、油籽、葡萄在社會中占有很高地位,布匹可充當一般等價物,伴隨著葡萄豐產的是先進的釀酒技術,葡萄酒在整個國家中都不可或缺。
受綠洲所處地理環(huán)境影響,水在回鶻王國中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而相關法律、水磨的使用也同樣是生產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土地面積廣闊但可耕地少,因此可耕地不僅是地位的象征,也可以買賣;有免租地與世襲封地,商人愛好投資土地成為地主——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特征。
在經濟方面,以物易物較為流行,但貨幣也存在,筆者認為這不能認為是一種經濟不發(fā)達的表現(xiàn)(包括商人熱衷于買地而不是資本積累再擴大),就像書中說到每個綠洲是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一樣,這也同綠洲生態(tài)特點有關。除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在綠洲內部市場交易外(工匠經濟地位較高),葡萄酒與棉布、毛氈、金屬制品等產品及馬匹武器等軍事用品還對外出口,與中亞、北部游牧民部落、南部印度和吐蕃,以及特別是中原地區(qū)貿易頻繁。
書中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回鶻王國獨特的物資流入市場的方式——商品中介代理人不需付款,而用信譽換取貨物,銷售完貨物得到收益后再向貨物主人付款,賣不掉的東西還可以退回去,“商人們把商品賒賣給自己的代理人,定出代理人應還給貨主的價格。按照講定的條件,如果貨物按規(guī)定的價格沒有賣掉,可以退還?!边@種獨特的商貿信譽制度似乎與某種特定宗教無關,而筆者認為這是亞歐大陸上有名的綠洲商人們自己的經商文化。
在社會方面,已經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從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亦都護到地方代表著亦都護權利的別克,以及世襲貴族和世襲土地都表明回鶻王國時期封建制度的完善。而稍后蒙元力量的到來給這里注入了蒙元帝國封建力量,達魯花赤從某種角度說仍舊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代表。
與政治相對應的是稅收和勞役,稅收明目多樣,有國家稅、地方稅、人頭稅、實物稅等:勞役制度也很具體詳細,包括為別克勞動到為驛站過路官員提供馬匹和食物。此外還有種種法規(guī)的存在,這些都表明了氏族制度的消失;而奴隸制、高利貸、種種契約……這些除了能證明經濟的發(fā)達,更能證明封建社會制度的存在與完善。
在婚姻家庭方面,小家庭逐漸成為社會基本生產單位,這是典型的封建制取代氏族的表現(xiàn)。一夫一妻制已取代對偶婚制,婚姻需要門當戶對的社會地位與嫁妝和聘禮。在回鶻王國中女性地位較高,性方面開放自由,男主人樂于用妻子招待客人,這是典型回鶻人的游牧傳統(tǒng),馬可波羅也曾有過相關記載;而且即使在伊斯蘭教占主導地位后,也有妓女的存在,這表明高昌回鶻王國不僅是多宗教、多族群并存的社會,更是有著多元文化因素所在的歷史的社會。但女性是丈夫的物品,客人需繳納禮物,出現(xiàn)不軌現(xiàn)象也需要給丈夫賠款——不過女性對男性的存屬關系也是典型封建社會的特征之一。
在宗教方面,原始薩滿信仰、摩尼教、佛教、景教、伊斯蘭教雖然各在某一時期有一主導,特別是伊斯蘭教的傳入,但這并不代表社會整體與之前的信仰徹底斷裂,一些傳統(tǒng)習俗持續(xù)流傳;多宗教并存是總體特征。高昌回鶻從各地區(qū)吸收來不同宗教,又進一步吸收、加工再傳播出去。與各地區(qū)的宗教交流除了教義本身,還有相關的文字、文學與美術學習。經文的翻譯、大量的信徒增大了回鶻王國的識字率:佛寺、雕塑、壁畫修造加強了融匯各地繪畫特點的本地美術風格和手工藝制品等的發(fā)展。
還有,雖然本書沒有提到(作者未見到相關材料),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著發(fā)達的醫(yī)學,筆者依據大量文獻得知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的醫(yī)學已涵蓋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傷科、五官科、兒科、牙科、神經科,醫(yī)療方法包括內服法、外敷法、塞入法、吹入法、吸入法、滴入法、含漱法、熏法。
作為一個地區(qū)政權,本書除了描寫高昌回鶻王國作為一個完整社會其內部的發(fā)展狀況,其與周邊地區(qū)的關系也可窺見一斑。同周邊各地(如中原、印度、中亞)一直以來的文化經濟交往自不必多說;與吐蕃的沖突、對蒙元的依附,都是其作為一個封建政權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蒙元時期的強力控制下,對回鶻王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人種及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外來影響對社會的改變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全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像吉洪諾夫強調的和葛瑪麗提到的那樣:“當公元十三世紀末伊斯蘭教從西方黑汗王朝滲入,之后并用火與劍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寺院時,無數佛教僧侶作為殉教者被殺害了?;佞X人在新的、擴張的伊斯蘭教面前屈服了,從而失去他們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最后成了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各族新代表的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
二、討論:區(qū)域社會史與民族史
至此,通觀全書,吉洪諾夫描寫的不僅是一段高昌回鶻王國的歷史,更是一部完善詳細的有關在高昌回鶻基礎上形成的今日我國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的社會史的開篇。從回鶻西遷前的綠洲原始居民,到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的人種文化融合與社會蓬勃發(fā)展,再到蒙元的影響和從喀喇汗王朝來的伊斯蘭教傳入,這是維吾爾族的形成歷史,也是維吾爾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完整的社會變遷發(fā)展史。
除了伊斯蘭教最終取得主導地位外,我們從書中看到了種種先進文化、經濟、手工與社會制度,這些都為之后的維吾爾族文明打下基礎——或者說就是維吾爾族文化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從民族學的角度出發(fā),《十至十四世紀回鶻王國的經濟和社會制度》除了填補了對高昌回鶻王國的歷史研究空白,更是一部屬于維吾爾族民族史范疇的作品——詳細描述了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各方面的傳承及發(fā)展,勾勒了維吾爾族作為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的重要形成階段。
筆者認為,本書雖然有一些材料解讀和觀點等的錯誤,但我們從中更多收獲到的是了解到了高昌回鶻王國時期及其前后新疆地區(qū)的社會、經貿、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狀況,認識到了這一地區(qū)的獨特歷史與先進文化,彌補了知識空缺。
而且,雖然本書重點是敘述高昌回鶻王國,但在其建立前,不僅回鶻自身有著游牧的發(fā)展歷程和特點,回鶻所征服的綠洲地區(qū)也有著先進的綠洲農業(yè)、技術和文化、風俗、信仰。而且作為一塊多文明交匯地區(qū),該地區(qū)不僅地理環(huán)境多樣,出現(xiàn)的各歷史勢力更是各具特點且互相纏繞,研究回鶻王國的同時必定牽扯到了各種力量——中原、中亞、印度、西藏……其中特別是蒙古和喀喇汗王朝的影響:高昌回鶻對蒙元的依附影響深遠,蒙古政治力量與游牧文化滲透進來產生了對整個社會的巨大影響;而喀喇汗王朝徹底帶來了今后新疆地區(qū)的伊斯蘭化。
所以,此書不僅僅是維吾爾族的形成史,更是高昌回鶻王國所在的新疆地區(qū)在多種力量、多種文化、多種族群互動中所譜寫的發(fā)展史,正如松田壽男的《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所寫的那樣,新疆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多樣,圍繞著天山山脈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上的不同群體在此交匯;又如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論》所寫的那樣,新疆地區(qū)的文明是在吸收了周邊地區(qū)乃至更遙遠的地方的元素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而自成一體,高昌回鶻王國的歷史也是如此,王國本身的多種族群與生活方式的融合、同周邊地區(qū)的互動……社會的各方面都是多元融合而成的。
那么從民族學角度來看維吾爾族的形成也是如此,游牧與綠洲族群的混合、各種宗教與文化的傳承不僅是高昌回鶻王國形成前后的特征,更是從古至今這個地區(qū)人群與社會文化的固有特征。因此筆者認為,讀這本書的關鍵不僅在于對維吾爾族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重視維吾爾族與新疆地區(qū)的歷史重要地位與先進文化發(fā)展;更是要還原被風沙掩埋的過去,將歷史放在高昌回鶻王國所處的復雜環(huán)境中,了解到維吾爾族的祖先的多種來源與文化的多元性,認識到族群文化變遷、發(fā)展與傳承的多彩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