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斯琪
摘 要:很多人認為《牡丹亭》后半部杜麗娘還魂后的現(xiàn)實變異代表了“理”對“情”的重新戰(zhàn)勝,代表著湯顯祖對現(xiàn)實的屈服。本文不贊成這一觀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湯顯祖在后半部的思想表達:“情至”觀的高揚;社會環(huán)境的揭示,對封建衛(wèi)道士的諷刺。通過三個方面的思想表達,我們可以得出后半部湯顯祖依然堅持以情勝理的基本觀點和追求人的自然天性的主旨。
關鍵詞:《牡丹亭》;“情至”觀;社會環(huán)境;封建衛(wèi)道士
《牡丹亭》是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品。沈德符評價《牡丹亭》:“唐義仍《牡丹亭》一出,家傳戶曉,幾令《西廂》減價?!眳翁斐伞肚贰吩u論道:“且巧妙疊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也?!比欢藗儗Α赌档ねぁ返暮迷u大多是針對前三十六回而言,作為后半部的《婚走》至《圓駕》十九回則是爭議頗多。例如郭英德就在《明清傳奇史》中說道:“這種大團圓的色調(diào)同杜麗娘的人性覺醒及愛情追求畢竟是極不協(xié)調(diào)的。懸殊的反差,反映出作家思想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也反映出作家大膽掙脫傳統(tǒng)的束縛而終竟落入束縛之中的必然的思想歸宿。”
人們對《牡丹亭》后半部的批判多集中于:“理”最終戰(zhàn)勝了“情”。然而,我認為湯顯祖在《牡丹亭》后半部的思想表達并沒有與前三十六回割裂開來,在后半部,他仍然堅持以情勝理這一主旨,他進行了內(nèi)涵更加擴展更加深刻的思想表達來印證以情勝理的合理性和正確性。
一、“情至”觀的高揚
前三十六回,湯顯祖通過杜麗娘一夢而亡再因情而生等情節(jié)實踐了這一“情至”觀。杜麗娘還魂為人,二人定下婚誓后,傳奇的“至情”色彩沒有消減,反而一再高揚。
《圓駕》一出杜麗娘自述事情始末,得到皇帝的理解,與前面《冥判》一出遙相呼應。一是由陰間的判官做審判,一是由陽間的裁決者做判決。這一次,作為封建論理綱常最高維護者的皇帝為杜麗娘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愛情所感動,這正是湯顯祖的情可以溝通生死,超越日常倫理規(guī)范的“情至”觀的彰顯。后半部分,柳夢梅情癡的形象塑造得更是爐火純青。杜麗娘讓柳夢梅去淮陽打探消息,尋找爹娘,柳夢梅體諒杜麗娘一片孝心,慷慨前往,意外經(jīng)受許多苦難。吳吳山三婦評:“此記奇,不在麗娘,反在柳生……及走道,揚道上,苦認婦翁,吃盡痛棒而不悔,斯洵奇也。”麗娘在傳奇的前半生跨越陰陽兩界尋找柳夢梅,柳夢梅在后半部分歷經(jīng)艱辛為妻尋親正是對麗娘深情的回應。若無后半部分,就只凸顯了杜麗娘的情深,而不見柳夢梅的情癡,何談“情至”呢?
二、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揭示
杜麗娘重新還陽為人后說:“鬼可虛情,人須實禮?!彼窳鴫裘房既」γ?,尋求社會認同。很多人因此討伐道:“這不是情向理的低頭么?”
許建中先生在他的論文《<牡丹亭>的劇情結(jié)構(gòu)和思想表達》中說道:“杜麗娘由理想境界重返現(xiàn)實人生,較之于她秉持真情、沖決生死更為傳神、更為深刻:杜麗娘的沖決生死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贊美,而杜麗娘的現(xiàn)實變異則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洞明認知和深刻批判?!贝_實,《牡丹亭》后半部其實就是展示杜麗娘還魂后的需要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和應對措施。徐扶明先生在《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一書中提到明代的婚姻情況:“據(jù)說,江西臨川,在元代只有一個孝節(jié)祠,到明代就增加到六十二個,又據(jù)安徽《休寧縣志》記載,在明代,該縣只有六萬人,而“烈女”、“節(jié)婦”卻有四百九十八人?!庇纱丝梢?,封建禮教對當時女性壓迫之深。湯顯祖清晰地看到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杜麗娘行為的前后不統(tǒng)一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揭示和嘲諷:全天下最敢于追求自我,最敢于視倫理綱常為無物的杜麗娘竟然最終還是要屈服于現(xiàn)實。那么不像杜麗娘這么勇敢的大部分女子的生存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
三、對封建衛(wèi)道士的犀利諷刺
作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杜寶在前三十六回就已經(jīng)顯示了他的迂腐古板的一面。但如果沒有后半部,杜寶就只是一個像賈政一樣的迂腐嚴厲的封建家長而已,加上后十九回,杜寶封建衛(wèi)道士的形象才豐滿起來。
杜寶并不是一個平面化的人物,在第八出《勸農(nóng)》他是愛民的賢明太守,在四十一回《移鎮(zhèn)》四十二回《御淮》中出為國家屏障,做到了公而忘私,為國為家,在封建社會中應當是最正派的人物。然而,這個封建社會中的完美人物卻在《硬拷》《圓駕》兩回顯示了自己最邪惡的面孔。他不認妻女,不認女婿,甚至不聽圣旨,頑固冷漠的形象躍然紙上。
湯顯祖一方面刻畫了杜寶作為封建社會正派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他殘酷冷漠的一面,從而賦予了這個人物深刻的諷刺意義。徐朔方在《中國戲曲小說史》中說道:“不在否定的無情無義的丑角身上,而在有血有肉的正派人物身上揭發(fā)宗教禮法的吃人本質(zhì),更加引人深思?!睖@祖在這個要嘲諷的不僅杜寶一個,更要嘲笑全天下的封建衛(wèi)道士們。
四、小結(jié)
從思想內(nèi)涵的表達層面上來說,正是因為有了后半部才使得整部《牡丹亭》的主旨得以深刻完整。后半部延續(xù)著湯顯祖“以情勝理”的觀念,并以情理沖突為線索,高揚“情至”觀,對扼殺人性的環(huán)境進行揭露以及對麻木冷漠的封建衛(wèi)道士進行諷刺。后半部使得《牡丹亭》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奇異的愛情故事,他讓虛幻的愛情故事面對現(xiàn)實,在情與現(xiàn)實的博弈中突出追求人的自然天性的主旨。
參考文獻:
[1]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郭英德.明清傳奇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3]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徐大軍.《牡丹亭》情理沖突的表現(xiàn)策略探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三期.
[5]徐朔方.中國戲曲小說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6]許建中.《牡丹亭》的劇情結(jié)構(gòu)和思想表達[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第4期.
[7]王靖宇.從敘事角度看《牡丹亭》的后半部——兼論全劇之總體思想內(nèi)涵[J].戲曲研究 湯顯祖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