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輝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作文教學的改革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小學作文水平低下,內容空洞,邏輯不清晰等現象。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分析作文“生活化”教學的作用,找尋作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 作文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146-01
對于小學生而已,作文內容過于空洞,作文大意過于淺顯,很大程度是因為小學生作文的素材過少,偏離生活太遠?!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也就是說“作文教學生活化”,主要以生活和寫作的交叉理論為基礎,提高學生觀察生活能力。因此,在作文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多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中獲得寫作靈感,激發(fā)寫作興趣,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一、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的主要作用
(一)作文的“生活化”教學使作文內容更豐富——水+沙+鹽
生活是進行作文寫作素材的主要來源,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可以把生活與作文緊密結合起來,破除條條框框的限定,增強文章的實效性,認真分析生活,積累良好的寫作素材,加強內心與外界的互動和認識,增強作文的深度。生活經驗可以為學生進行作文寫作提供大量真實可靠的材料,很多學生平時寫作時常常是隨水推舟般,寫到哪是哪,不去精細的考究作文內容的詳略程度,導致作文沒有閃光點,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材料,學會組織材料,做好整體布局,使得得更緊湊,更豐富。因此有了生活增添色彩的作文不再是簡單的一桶水,而是水+沙+鹽的豐富作文。
(二)作文“生活化教學使作文情感更真摯——發(fā)現美的眼睛
目前學生作文的最大缺陷在于無感不發(fā),有感不能發(fā),這說明了有些學生不懂得善于觀察生活的感動,而有些學生有感情但不會表達。然而生活的點滴是抒發(fā)情感最好的媒介,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源泉,生活不僅讓我感受到萬事萬物的更替,更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人與人之間的美,它充當了我們發(fā)現美的眼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對生活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在觀察和體會中做到一葉知秋,才能真正的表達情感。
二、小學生作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體驗式教學
在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中,情境教學成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它需要通過制定寫作教學任務和設計寫作教學方案等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以趣味性、生動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體驗后再寫作文可以讓寫作思維更清晰,情感更豐富。
如針對“如何制作一個蛋糕”這一題目時,教師如果什么都不到直接讓學生憑空寫的話,容易出現思路混亂。所以教師可以先搜集一些簡單的制作蛋糕的器材,在課堂上簡單演示做蛋糕的步驟,再通過播放網上搜集的完成的制作蛋糕的過程,這樣學生就會很清楚的知道制作蛋糕的流程,在下筆寫的時候也會更清晰順暢。
又如針對“春天來了”這一題目,教師可以先不急于讓學生下筆寫,可以先讓學生課外去參觀花草樹木,去感受鳥語花香,欣賞春天的景象。接著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春天,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充滿了生機,更加真實。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多樣式教學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對于深層次知識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因此教師那單向性教學很難讓學生吸收和轉化利用。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活,學校中的教學,就是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改造。因此,教師應該通過生活實際來進行教育,作文的生活化,讓學生的所思所寫貼近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天都上演著不一樣的故事和情節(jié),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情景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也應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點滴,從而增強寫作信心、提高寫作興趣。
如針對這篇《我不能失言》的課后寫作,教師可以拿生活中的例子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失言,失言的后果,先讓學生明白失言是什么,再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是否有相類似的情況,這樣學生就不會按照課本的內容改編,而是不同的內容,并且所表達的感想也不一樣。
教師還可以拿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洗白菜”、“拖地”“陪媽媽逛街”等各種話題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更積極更輕松的參與到寫作課堂中。這種多樣式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減弱了學生對寫作的抵觸感。教師還可以通過這種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寫作素材,培養(yǎng)學生多思考,多觀察的能力。
(三)教學實踐生活化——寓教于樂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實踐過少,學生能體驗的東西過少,加之教學實踐內容帶有框架性、局限性,導致學生很難在實踐中獲得寫作素材和寫作靈感。因此教師在組織課文活動時,內容應多貼近生活,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邊玩邊學邊思考。等實踐完以后,可以讓學生寫實際內容,實踐感想,這時學生就不會感覺無從下手了。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加強了語文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有效聯系,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知識運用和語言表達的培養(yǎng),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三、結語
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不斷引用生活中實際的例子,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和表達的欲望。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要學會不斷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生活的細節(jié)中探索出人生的哲理,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教師應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更大范圍的接觸生活,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不斷積累素材;加強學生的寫作練習,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的引導,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培養(yǎng)寫作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許華閩.走向生活,表達生活——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索[J].小學語文教師,2015,12:66-67.
[2]成連國.論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與途徑[J].吉林教育,2015,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