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蓮
【摘 要】備課需要一定的藝術,備課的過程也是教師各界積累、總結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能力的過程。教師進行備課既要確定教學目的,又要拿準教學的重點、難點,既要弄清整個教材的體系,又要恰當安排每節(jié)課的教學順序,既要掌握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既要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又要借鑒他人的教學成果。所以備課是教學能力的綜合運用,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備課 技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18-02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備課,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師單獨創(chuàng)作過程,而應是一個復雜的多方參與的共同創(chuàng)作的過程,應體現(xiàn)出教師和學生的有效互動,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兼容并蓄。為此,語文教師備課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要準確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給教師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給教師一個極大的余地,它是編者與教師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如何運用好教材,教師的備課是關鍵.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tǒng)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主要表現(xiàn)為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長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改變課堂結構,優(yōu)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fā)展。所以,備課的第一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充分使學生自主,獨立,交流學習,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文字是載體。學生通過讀,自己生活的經驗,已完全能體會,教師要想多說也不行,只能做導演。
二、設計好合適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緊扣課文設計一兩個問題,最好能總領全文,或從側面入手,對理解課文起關鍵作用。例如:《司馬光》一課,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如果平時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時,他不小心掉進了一個盛水的缸里,你有什么辦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來?今天要講的課文中的司馬光就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敘述故事導入:小學生愛聽故事,通過講故事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課時,老師可通過講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萬只箭的故事導入新課,學生興趣一定很濃。歌謠導入:歌謠,特別是兒歌,在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歷來備受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一些兒歌,并加以引導,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符合“寓教于樂”的教育原理。謎語導入:如教《奇妙的“眼睛”》,先讓學生猜一個謎: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由謎語導入對“眼睛”的學習,過渡自然,學生興趣濃厚。游戲導入:小學低、中年級宜采用這種方法。圖畫導入:通過圖像導入新課,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如教《鵝》這首故事時,教師一筆畫出了曲頸高歌的白鵝。無疑此時被畫震驚了的孩子的情緒是異常振奮的,精神會格外專注,思維也會空前活躍,各種理解想象乃至靈感都會奔涌而至。音樂導入:多用于音樂渲染氣氛的課文和直接是音樂歌詞的課文。如《鳥的天堂》,教師可先放《百鳥朝鳳》的樂曲。如上作文課,作文題為《我所喜歡的一首歌》,教師可在學生動筆之前先放幾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并加以適當的點評。導入新課的藝術和方法還有很多,如笑話導入法、成語導入法、表揚導入法、觀察導入法、詩詞導入法、珍聞導入法,等等。切記生搬硬套,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無論運用哪種導入方法,都一定要緊扣教學中心。
三、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
(1)設計質疑課題小問號,帶著問題讀課文。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準確鮮明,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懷素寫字》一課,先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再由課題質疑,“懷素是誰?他是干什么的?他為什么要寫字?他的字有什么特點?”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能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有成就感,閱讀的興趣會高一些,接著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
(2)由預習導入,引導學生初讀解惑。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應從開始養(yǎng)成。第一課時教學時需要對預習進行檢查、反饋。在預習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例如《江南》一課,學生在預習時發(fā)現(xiàn)一些詞語很難理解“可采蓮,何田田!戲”。于是引導學生帶著它們一起讀課文,邊讀邊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在集體的討論中解決容易些,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盡量通過讀課文內容來找到答案,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他們會有成就感,閱讀的興趣也相應得到提高。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難理解的詞,學生就讀得很有興趣,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鋪墊,激起更高的學習興趣。
(3)抓重點詞句,扎實有效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設計懸念,激發(fā)探究興趣?!耙磺K了,余音繞梁”,會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給人更多的藝術享受。語文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fā)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例如,教學《霧凇》一課,初讀后充分感受了霧凇的美,課結束時拋下話題“這么美的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下節(jié)課來討論。”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總之,備好課是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認真搞好備課,又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發(fā)展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羅紹云;淺議小學語文如何備課[J];讀寫算;2011(17)
[2]張明辰;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備課[J];學周刊;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