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曙澤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必學的一個學習內(nèi)容,難度相對于從小學升上來的初中生來說是比較大的,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文言文的理解難度,淺顯易懂地幫助學生吃透消化文言文,起點低要求高,由易到難,逐步遞進,最終讓學生獲得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由易到難;猜測;聯(lián)想;字形;讀音;反復;誦讀;學習量;語感
文言文不僅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懂,對于一些成年人來說也未必能搞明白什么意思。所以文言文的學習其實是比較難的,從老師的角度來講,我們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要遵循科學的學習規(guī)律,提出一些真正適合學生思考的學習思路。
總體來講,文言文的教學思路要基本符合由易到難的學習規(guī)律,圍繞降低文章理解難度的教學主旨,依托聽說讀寫等基本學習方式為路線。從拓展學生思路、帶領學生聯(lián)想,以及帶領學生多誦讀培養(yǎng)語感兩個角度入手進行教學。
一、由淺及深,大膽猜測
文言文相對于今天的白話文來講,更加的精煉、簡潔,這是因為它們把現(xiàn)代的很多種意思集中到了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當中,再通過字詞之間的組合來形成一篇文章。所以當我們和學生拿到短短一篇可能只有二三百字的古文時,里面蘊含的意思翻譯成白話文可能要寫一兩千字。這也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點所在:他們不知道哪些詞的用法在今天的語言當中發(fā)生了變化,于是就產(chǎn)生了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文言語法。
這些語法的學習是需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來的,硬性的背誦是必須的,但是死記硬背會讓學習的過程非常單一。我認為應當通過提高學習的樂趣,降低這些生僻用法的理解難度,在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來讓學生主動猜測古文中的文言用法。
比如說通假字“火”,出現(xiàn)在《木蘭詩》“火伴皆驚忙”一句當中。對于這個通假字的教學,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練習前后文看下,前一句是“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后一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在這里這個“火伴”很明顯是在說人,這些人出門看木蘭,都非常的驚慌,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都不知道木蘭詩女人。而且形容人的字一般會帶有單立人偏旁,所以那這個“火”在這里明顯就是一個通假字,通“伙”。
相對于“火伴”來說,“伙伴”這個詞的理解難度就明顯小了很多,所以這種猜測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原文的理解難度。而且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文言文的猜測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這里介紹的是聯(lián)系上下文,而且這種方法用到的地方最多,也最簡單,常用。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深化,聯(lián)系當代語言的用法來猜測古文中的意思。
比如說:在《山市》一文當中,有一句“層層指數(shù),樓愈高,則明愈少;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這里翻譯過來是說,一層層地指著這幢樓數(shù),樓越高亮點越小,數(shù)到第八層,亮點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對照原文,這個才在今天的語言里就用做“才”,表示僅僅的意思,但是原文用的是裁縫的裁,字形差距非常大,相對于火通“伙”來說比較迷惑,但是沒有關系,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一些,敢想敢猜,他們的字形雖然差異很大,但是讀音是一樣的,那么它在這里就是一個通假字,通“才”,表示僅僅。在給學生介紹完之后,有必要解釋一下:很多的情況下讀音相同字形差距大也有通假字的例子,有時候讀音還會略有不同。所以這也體現(xiàn)了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從字形相近讀音相同,直到讀音字形完全不同的情況。我們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猜,也要鼓勵他們大膽地去猜,只要搞明白意思了,就一定要死記硬背下來,背誦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歸納總結好讓學生直接背,這種猜測的方法更富有趣味性,學生有一種參與感和刺激感,猜對了還會獲得老師的肯定,還有成就感。這種方法更加有趣,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的記憶效果明顯也會好很多。
二、多多誦讀,培養(yǎng)語感
學生會讀一篇文章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會讀很多篇就比較難了。當學生背會一篇文章的時候比較容易,背會很多篇就比較難了。所以在這里我要求學生不止要讀過一遍文章,背會一篇文章,一定要多多的讀,反復的背,從簡單的要求慢慢提升到較難的要求,讓學生從吃透一篇文章,熟悉一種用法一直到熟悉更多的文章,牢記更多的用法。
語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語言積累上的,當學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識用法之后,在他們遇到一些完全陌生但是用法類似的情況之時,就會有一種預感,對當下情況進行判斷和猜測。這種猜不是完全亂猜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驗之上的,學生要想有較強的語感,就要獲得更加豐富的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是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量的。所以我要求學生學文章不要就讀一遍,就背一遍就完事,讀的次數(shù)越多,在腦海中的映像越深,讀的范圍越廣,遇到過的情況就越豐富。
所以,語感不僅存在,而且非常實用、準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就一定要擴大學生的學習量。要讓學生反復讀文章,安排學生在早自習的時間里,自主誦讀或者班干部帶領誦讀,讀過一篇之后可以繼續(xù)往后讀,多讀幾遍在腦海中加深記憶。從聽到說,讓學生調(diào)動起多種感官來進行學習,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接受范圍,讓文章不僅通過視覺在學生記憶里留下烙印,還要通過嘴說出來,自己聽到自己誦讀,這樣三重效果來強化記憶效果。
最后從老師的角度來講我們要不怕麻煩,多嘮叨幾遍。拿到一篇古文,我們給學生分析了每一個字詞的用法、知識點,歸納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再遇到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要做同樣的教學工作,把文章當中只要出現(xiàn)過的知識點,不管是不是大綱要求的,都要給學生歸納總結出來。我們可以不要求學生背會,但是一定要給學生總結出來,我們要多說幾次多寫幾次,讓學生多見幾次,反復在他們的腦海中加深記憶,哪怕他們沒有刻意留心去背,也會因為老師反復強調(diào)而在記憶中留下印象。
因此,文言文的學習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帶領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的古代文化,讓他們將文化的精華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