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宋代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又一高峰,就著名書法家而言,有“蘇 (軾) 黃 (庭堅) 米 (芾) 蔡(襄)”四大家之說,其中蔡襄的作品存世較少,然而件件是精品。記得2015年11月故宮舉辦 《石渠寶笈》 特展,展出了蔡襄的 《蒙惠帖》和 《京居帖》,我有幸得見這位千年前大家的真跡,當時的感覺是:美得讓人窒息。隔著玻璃罩,都得屏聲息氣。
我此番想說一說蔡襄的另一名帖 《安道帖》,該帖寫于宋仁宗至和二年,現(xiàn)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這幅書法是行草,釋文如下:
“襄再拜。自安道領桂筦,日以因偱,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xiāng),馀非所及也。春暄,飲食加愛,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謹空。二月廿四日”
此帖只有110余字,卻透露出諸多的歷史信息。包括作者在內(nèi),仁宗朝四大諫官都出現(xiàn)在這封信里。宋人魏泰 《東軒筆錄》 云:“慶歷中,余靖、歐陽修、蔡襄、王素為諫官,時謂四諫?!彼奈恢G官都以不畏權勢、直言敢諫而名重一時。
寫信者是蔡襄,收信人便是四諫之首余靖。他年長蔡襄12歲,早其6年中進士,是蔡襄一生尊重的兄長。信中提到的永叔是歐陽修,不需要更多的筆墨介紹了。之翰是另一位名臣亦是大史學家的孫甫。王仲儀是“四諫”最后一位王素。
在這封信中,蔡襄提到仁宗朝一件大事:廣源州 (今廣西靖西縣、田東縣一帶) 儂智高起兵造反,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國”,自稱 “仁慈皇帝”。不久,儂智高又沿著郁江揮師東下,占領了今天廣西東部以及廣東西部的大片地區(qū),兵鋒抵達廣州城下,朝野震驚。
當時余靖以工部侍郎的頭銜知桂州 (今桂林),并兼任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即蔡襄信中所言“安道領桂筦”,和大將狄青一起,擔負起平定嶺南的重任。
蔡襄信中談到了余靖即將實施的一大計謀:面對儂智高銳不可當?shù)能娛鹿?,以政治手段來應付,離間西南各夷。
儂智高曾經(jīng)用厚贈、聯(lián)姻等辦法,與云南的特磨寨酋長儂夏誠建立同盟,并在該地建立宮殿作為退路。歸仁鋪一戰(zhàn),宋軍大敗儂智高后,儂智高攜母親阿儂與弟、妻、子逃到特磨,收羅余部三千多人,日日操練,準備東山再起。但依附儂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卻被余靖派去的楊元卿離間了,當儂智高將母親和弟弟、兒子留在特磨寨,自己帶兵五百奔大理國,欲借兵反攻時,余靖抓住這個空當,命令楊元卿等人率六州兵偷襲特磨寨,擒獲了儂智高的母親阿儂、弟弟儂智光、長子儂繼封和另一兒子儂繼明。
后來儂智高被誘殺在大理國。蔡襄信中提到“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時在這一年二月??梢姰敃r宋廷正在使用外交及統(tǒng)戰(zhàn)手段,和大理國諸部落協(xié)商,希望生擒儂智高來獻。
蔡襄在信中還提到一件事:“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奉親還鄉(xiāng)”,指的是什么呢?當時其父親已死,年邁的母親隨他住在汴梁。他上書仁宗皇帝以母親年高要回家鄉(xiāng)養(yǎng)老為由,要求去福建泉州當知州。在回避制甚嚴的明清兩代,這是不可想象的事,可宋仁宗竟然答應了蔡襄這個請求,至和三年二月,他真的帶著老母親,回到福建做泉州知州。
蔡襄為人低調(diào)而又愛惜羽毛,歐陽修說:“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他流傳后世的作品不多,原因如許將 《蔡襄傳》 所說:“公于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逼洹安煌秊槿恕睂懽值胶蔚鹊夭侥兀?/p>
《宋史》 載: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制 《元舅隴西王碑文》 命書之。及令書 《溫成后父碑》,則曰:“此待詔職耳。”不奉詔。
隴西王應是仁宗生母李宸妃的兄弟,蔡襄有點嫌皇帝得寸進尺:你舅舅的碑文我寫了,你還讓我寫你岳父的碑文。把我看成內(nèi)廷專門的寫字匠了?老子不干!
文臣敢對皇帝這樣牛氣,李白做不到,明清的臣子更不可能做到。
(選自《南都周刊》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