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華佗以恃能厭事a,為曹公所怒b。荀文若請曰c:“佗術實工,人命系焉,宜議能以宥?!辈芄唬骸皯n天下無此鼠輩邪!”遂考竟佗。至倉舒病且死d,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zhí)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
可慎諸!
原夫史氏之書于冊也e,是使后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故自恃能至有悔悉書焉。后之惑者,復用是為口實。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茍置于理矣,或必有寬之之請。彼壬人皆曰f:“憂天下無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虮赜邢е畤@。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將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刹恢^大哀乎?
(《劉禹錫集》)
注釋:
a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期著名的醫(y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yī)”。華佗醫(y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上砟暌蛟獠懿賾岩桑陋z被拷問致死。
b 曹公:指東漢末年政治家曹操。
c 荀文若: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士族,少有才名,初依附于袁紹,后投奔曹操。官至尚書令而參與軍國大事。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迫自殺。
d 倉舒:曹沖,字倉舒,曹操和環(huán)夫人之子,深得曹操寵愛。只可惜還未成年就病逝了,年僅13歲。
e 史氏:原指史官,此指記載華佗被殺一事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f 壬人:奸佞之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大意:
史書上說華佗因自恃其才能卓著而厭惡服侍權貴,所以才被曹操所怨恨。荀彧謁見說:“華佗的醫(yī)術確實高明,這關系到人命,應該考慮他的才能而寬恕他?!辈懿僬f:“何必擔憂天下沒有這樣的鼠輩呢!”最終因為拷打而使華佗死在獄中。等到愛子曹沖生病將要死的時候,曹操發(fā)現請來的醫(yī)生都不能治好兒子的病,才開始發(fā)出后悔殺死華佗的感嘆。唉!憑著曹操能夠洞察事物細微變化的深明韜略,還是如此輕易地殺掉了有才智和能力的人。荀彧憑借自己的智謀、門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來責問曹操,還是不能使他的怒氣平息。執(zhí)政者發(fā)怒,真是令人害怕。但這樣的事情也是執(zhí)政者應當謹慎的??!
推究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是為了使后人放寬對有才能之人的刑罰,采納賢德之人的勸告,而懲戒殘暴之人的輕率殺戮。因此將華佗自恃才能到曹操有悔意,全都詳細地記載在了史書上。后世不懂史家用意的人,卻用這作為輕易殺人的借口,真可悲??!賢能的人不會沒有過失,假如按法理處置,有的人一定會提出寬恕他的請求。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何必擔憂天下沒有人才呢!”竟不知到了后悔之時,才會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甚至會發(fā)出惋惜人才的嘆息。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譬如他已經死了,又該怎么辦呢?”竟不知到了后悔之時,才痛惜被處死的人才不能夠重新獲得生命。這難道不是極大的悲哀嗎?
【點評】
華佗是東漢末年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名醫(yī),他為關羽刮骨療毒、為曹操治療頭風病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歷史上的華佗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y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發(fā)明了麻沸散,首創(chuàng)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yī)”。如今很多人都用“華佗再世”稱譽醫(yī)術杰出的醫(yī)師。
劉禹錫的這篇文章,不是討論華佗的醫(yī)術,而是對他被曹操殺害一事發(fā)表感慨。文章嗟嘆曹操不能任用華佗,終至后悔之事,實則是探討任用人才的問題。如何對待人才,是執(zhí)政者應該關注和考慮的問題。劉禹錫認為,人無完人,僅僅因為犯了小錯就輕易地將有才智和能力的人殺掉,是非常不明智甚至是殘暴的行為。執(zhí)政者遇到人才就應當加以保護并想方設法進行使用,這才是國家發(fā)展的大計。
劉禹錫寫這篇文章時,正值中唐時期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永貞革新”失敗之際,革新首領被賜死,其他骨干紛紛被貶謫,劉禹錫就是其中之一。他借此文表達了對唐朝當時統(tǒng)治者不重人才、濫殺能士的不滿,同時也在用文章敲響歷史的警鐘,以鑒后世。(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