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榮
(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 無錫 214101)
·名師論壇·
芻議基于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組織
卞志榮
(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 無錫 214101)
教學內容與靜態(tài)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是有區(qū)別的.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把學習興趣作為出發(fā)點,使內容更加適合學生,更有利于保護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參與學習全程,實現(xiàn)學習內驅力的提高,將自主學習落到實處,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學生興趣;教學內容;組織教學
在馮曉春和金立成先生翻譯的德國希爾伯特·邁爾所著《課堂教學方法(實踐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把學生興趣作為教學出發(fā)點”,筆者對之深有感觸,不禁反問自己:到底什么是教學?重溫教育學書籍使筆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教學就是一種把學生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社會作業(yè),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一個相互交換與互動的過程.這個道理聽起來并不難理解,但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長期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使人們比較注意“學對教”的適應,而忽略“教對學”的適應.如果學生的學習存在問題自然歸咎于學生本身,而不在于教師;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唯有用功、用功、再用功.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并采取有效策略使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學生課堂生長.要使教學有效進行,教師必須深刻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采用適應學生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的主觀興趣是指針對課程的不同的個人需要、觀點和想象.它可以被意識到并且作為行動目標,它也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引導人們的行動.主觀興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會隨著課程的進行而體現(xiàn),并且與其他觀點和看法融合在一起.在現(xiàn)有的生活條件下,許多學生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而且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他們之中不愿意或者完全拒絕表露自己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們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生涯之后慢慢懂得:在學校傳授的知識和他們私人的需要及愛好之間橫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他們的世界觀已經私人化了,在課余時間的活動以及夢想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誠然,調查研究高中學生的興趣面臨著許多困難,但堅持教學以學生興趣為主導的做法仍然是有意義和極其重要的.教師理應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可是一門課的教學內容越固定,教師就越沒有興趣去了解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對什么不感興趣.倘若使用“你們對什么感興趣啊”這樣赤裸裸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調查,一般只會得到一些混亂的、充滿了老生常談和偏見的答案,即便如此,我們也絕不能因此放棄對學生主觀興趣的了解.學生的興趣不僅僅與學習內容相關,還牽涉到欲望和情感等各方面,這些都應該在課堂上被重視.教師應該賦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改變興趣的權利.因為他們在剛開始接觸一個新主題的時候,是很難完全確定自己對什么有興趣.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教學內容盡量用實驗來呈現(xiàn),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還要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有趣、有用;練習、考試不要太難,讓學生通過辛苦付出,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另外,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情況,在評價中堅持以表揚為主鼓勵同學們不斷進步,穩(wěn)定他們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最根本、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它不同于靜態(tài)的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是一個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動態(tài)、開放的系統(tǒng),包含預設的成分和生成的成分.只有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才能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許多老師只關注教學參考書、教案和考試大綱,對課程標準研究較少,很少研究如何將課程內容以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出現(xiàn)了備課和上課中的內容確定只以教師為中心、不以目標統(tǒng)領教學、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內容、片面追求知識本位等現(xiàn)象,導致課堂講得好,學生卻學得低效或無效.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得好:“教學藝術來自于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因為一節(jié)充滿藝術魅力的課首先來自執(zhí)教者對所教內容的準確把握”.所以,教師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在鉆研教材和組織教學內容時,要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情,尊重學情.因為成人和孩子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師獲取知識在先,看待教材內容是俯視,孩子受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的局限,學習知識是仰視,所以同一內容難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且還有可能存在錯誤的前概念.教師認為簡單的內容,學生不一定覺得簡單,最好能回想起自己從學生走過來時,經歷的一些艱難的歷程,遇到過的學習困難.如果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和教學內容,往往會偏離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反而會造成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在教學時,要善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努力在生活中尋找知識原型,把它作為學生認知的起點,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科學而合理地確定好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師不僅是課程和教材的執(zhí)行者,也是教學內容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者.教師在立足于教材施教的基礎上可以靈活地處理教材,對教材加以增刪、修改、調整.我們只有在研究、考慮了多種因素之后,才能設計和開發(fā)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確定應有利于學生興趣的生成,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可謂古已有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謂“興”起則“思”通,就是指學習興趣能有效地強化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源.如何激發(fā)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實際教學來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主要偏向于顯性的操作層面,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法、實驗法、問題法等,但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的相關性比較隱性,教師不僅研究較少,而且極易被忽視,甚至有教師強詞奪理道:“教學內容是教材安排好了的,與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只管執(zhí)行好了”.殊不知,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創(chuàng)造性用教材,教師要發(fā)揮教學智慧,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重組甚至創(chuàng)造.教學內容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學生最有評判的權利,評判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有效性.權威部門曾對高中學生做過“你對學科課程的具體感受”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最喜歡的”和“實用性最差的”沒有物理,“最不喜歡的”“壓力很大的”“內容偏多的”物理均位列第二,“內容太難的”物理排第一.究其原因,一個方面可能是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正在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可能是物理教師主觀上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不足.然而,靠什么來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毋庸置疑,應該靠物理學科本身的魅力來感動學生,而不是靠物理學之外的東西.要讓學生學而有趣,學而有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物理學的精髓,這就需要老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用自己的科學激情去點燃學生熱情的火花.
比如說,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現(xiàn)狀,進行合理的開發(fā)與整合,正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量”和“度”.在“量”上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在“度”上注重體現(xiàn)物理學思想和方法,而非深奧的知識演進,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fā)課程內容的生機與活力.不顧學生實際而一味拔高教學內容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不僅嚴重傷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不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更不能獲得學生好的評價,長期這樣學生怎么可能不畏懼物理呢?
老師們都知道,這個問題涉及勵磁和非純電阻電路的分析計算,顯然已經超出了中學物理的范疇.像這些內容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去探究,在日常教學顯然應該回避,尤其是新授課.
思考之余,我們不妨設計下列兩種不同的教法: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是探討上述問題;另一個教師則利用掛圖、照片、實物或視頻,向學生介紹變壓器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讓學生了解實際,感受物理知識是有用的.那么,學生會更喜歡哪一個老師的教法?誰的教學效果會更好呢?
通過以上問題的交流討論,我們可進一步理解盧梭所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能預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上課時能關注學生的感受,想方設法將教學內容變得有效、有趣、有用,只要執(zhí)教者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以學生為本,采用多種激趣方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將在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次微笑中累積、升華為一種情懷,物理難學、難教的局面就一定能逐步改變,物理課堂一定會變得生機盎然,教學也一定會變得更加有效.
[1] 希爾伯特·邁爾著,馮曉春等譯.課堂教學方法(實踐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高蘭香.大學物理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 卞志榮.透視有效教學內容確定中的幾個問題[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4).
名師簡介:卞志榮(1962— ),男,江蘇句容人,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物理特級教師,主要研究高中物理教學、校本課程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