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虛字”闡釋舉隅

      2017-05-16 03:18:15李海龍
      福建江夏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虛字詞義實體

      李海龍

      (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064)

      “虛字”闡釋舉隅

      李海龍

      (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064)

      《馬氏文通》將字分為實字和虛字兩類,但現(xiàn)代學(xué)者幾乎都將虛字等同于現(xiàn)代的虛詞,而未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出發(fā),探究馬建忠筆下虛字的內(nèi)涵。其實,虛字一詞早在南朝時便已產(chǎn)生,指的是不用典故的詞,但《漢語大詞典》對其作了錯誤的解釋。從北宋到清末,虛字的意義發(fā)生了分化,語法角度的虛字指僅有語法意義而無實際詞義的詞;詞匯角度的虛字指對象比較抽象、沒有實體的詞;詩詞角度的虛字指不重寫景而重抒情的詞。馬建忠繼承了從語法角度對虛字的理解,現(xiàn)代的虛詞體系就是在馬建忠的虛字概念上發(fā)展而來。

      虛字;馬建忠;闡釋

      清代語言學(xué)家馬建忠(1845—1900)在《馬氏文通》里開篇就對實字和虛字下了定義:“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tài)者,曰虛字?!辈⑶艺J為,“虛實兩宗可包括一切字”[1],然后對同時代的曾國藩、王念孫、段玉裁等人對虛字的闡述進行了批駁。筆者認為,產(chǎn)生這種分歧的原因在于,馬建忠與曾國藩等人界定虛字的角度不同,很難用自己的理論體系去解讀同時代學(xué)者對虛字的闡述,更何況從南朝到北宋,虛字的詞義發(fā)生過根本性的改變,而兩宋至清末,對虛字一詞又有三種不同角度的理解。

      一、南朝人對虛字的理解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傳世文獻,“虛”和“字”連用,最早出現(xiàn)在晉代。郭璞(276—324)對《方言》的“漮”字批注道:“漮?,空貌。漮或作?,虛字也?!庇袑W(xué)者引作:“漮,空也。[漮窘空貌]??祷蜃魈撟忠病!辈⒄J為這里的虛字乃是一個詞。[2]筆者認為,這里的“虛”和“字”乃是兩個詞,“漮”意同于“虛”。司馬相如的《長門賦》道:“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盵3]“槺梁”又可寫作“??”“漮?”。郭璞在注《方言》“漮,空也”這個條目時,參考了《說文解字》“漮,水虛也”和《爾雅·釋詁》“漮,虛也”,認為“漮”可寫作“?”,意思與“虛”這個字相同。這樣的訓(xùn)釋條例在《方言注》中并不乏見。例如,在“閻笘”條目下注有“亦開字也”,在“熬”條目下注有“即鱈字也”,在“傺”條目下注有“即今住字也”。因此,郭璞《方言注》中的虛字并不是一個詞。

      至遲在南朝時,虛字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較固定的詞。文學(xué)批評家鐘嶸(約468—約518)在《詩品序》中寫道:

      “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yīng)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臺多悲風(fēng)’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jīng)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顏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盵4]

      《漢語大詞典》默認這里的虛字是一個詞,并將其解釋為“無用的贅字”[5],明顯與鐘嶸的原意相悖。首先,這里的虛字并非是一個詞,最多只能算一個短語。因為,魏晉南北朝的傳世文獻中只此一例,而且“虛”“字”組成的這一語言形式其理據(jù)并未消失,結(jié)構(gòu)也未曾凝固,尚未完成詞匯化,在這個語言結(jié)構(gòu)中加入“的”字(即“虛的字”“虛的語”),意義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其次,《詩品序》首先闡明在抒發(fā)情感的詩句中不需用典。以曹植、張華、謝靈運等人為例,證明佳句源于“直尋”,而非“補假”,以眼前所見、心中所感入詩即可,無需尋章摘句、引經(jīng)據(jù)典。然后以此批評任昉、王元長等人“詞不貴奇,競須新事”“拘攣補衲”,不重視用新奇的語句描寫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而是一味去尋找前人未用過的典故,所以使得詩文“句無虛語,語無虛字”。從上下文來看,鐘嶸批評的正是用事用典,因為這樣會導(dǎo)致“句無虛語,語無虛字”,那么反過來講,虛語、虛字正是作者所推重的,《漢語大詞典》將此處的虛字解釋為“無用的贅字”,則明顯與文意不合。那么鐘嶸筆下的虛字到底是何意?筆者認為,其應(yīng)當有兩層含義:一是虛語、虛字與出自經(jīng)史的“故實”相對,即沒有用典用事的詞句;二是虛語、虛字是眼前所見、心中所感,故隱含有抒發(fā)感情的作用。

      二、宋代以降對虛字一詞的理解

      到了宋代,因為前人對虛字沒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明確界定,加之“虛”的意義較多,所以不同時代甚至同一時代的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領(lǐng)域使用虛字一詞,導(dǎo)致不同學(xué)者筆下的虛字意義互不相同??偨Y(jié)起來,大概有以下三種含義。

      (一)語法角度的虛字

      從語法角度來定義的虛字,如乎、而、何、且、然、若、焉、也、以、之、則、者等,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謂的文言虛詞,指的是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其主要作用是匯編語言單位。虛與實的界限在于是否只有語法意義而無實際詞義。這里的虛字最初主要指語氣助詞,一般不包括現(xiàn)在所說的名詞、動詞、形容詞。

      其實,對文言虛詞的探索早已有之,只不過古人并未使用這個術(shù)語而已。毛亨、杜預(yù)、郭璞稱之為“辭”,鄭玄稱之為“語助”,許慎稱之為“詞”“語辭”等。[6]劉勰(465—520)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分類:“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盵7]徐鍇(920—974)在《說文解字系傳·通釋》中對許慎筆下的“詞”“語辭”的性質(zhì)作了比較明確的說明:“凡稱詞者,虛也,語氣之助也?!盵8]然而,據(jù)筆者考證,首次以虛字指稱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言虛詞是從南宋開始的。朱熹(1130—1200)說:“‘心之所同然者,謂理也,義也。’……‘同然’之‘然’,如然否之‘然’,不是虛字,當從上文看……《大學(xué)》中大抵虛字多。如所謂欲、其、而后,皆虛字;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是實字。”[9]朱熹認為,用來匯編語言單位的欲、其、而后是虛字,而有實際詞義的明明德、治國、然否是實字,可以看出他劃分虛實的標準在于是否只有語法意義而無實際詞義,所以將動詞和名詞劃入實字之中。

      元人周伯琦(1298—1369)還對這種概念下的虛字來源進行了研究?!按蟮止湃艘蚴挛镏谱?,今之語助,皆古人器物之字。”“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后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薄按蟮止湃酥谱郑詮氖挛锷掀?,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10]他認為,這些沒有實際詞義的虛字在造字時代原本都是有意義的實字,他所舉的例字也大概符合其論述。

      清代對虛字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細化。清代學(xué)者袁仁林(生卒年不詳)在《虛字說》中寫到:

      “蓋一說時為口吻,成文為文辭,論字為虛字,一也?!?/p>

      “凡書文發(fā)語、語助等字,皆屬口吻。口吻者,神情聲氣也。當其言事言理,事理實處,自有本字寫之;其隨本字而運以長短、疾徐、死活、輕重之聲,此無從以實字見也,則有虛字托之,而其聲如聞,其意自現(xiàn)。故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盵11]

      袁仁林認為,在說事論理時,因為“事理實處”所以用實字,而要表達句中的語氣,則要借助于虛字。虛字就是發(fā)語詞、語氣助詞等用于表情達意的,只有語法作用,而無實際詞義的詞。

      (二)詞匯角度的虛字

      從詞匯角度來定義的虛字,主要用來指具體的名物詞之外的,沒有實體的詞。虛與實的界限在于詞所指的對象有無實體、是否抽象。這里的虛字不僅包括從語法角度定義的虛字(即文言虛詞),還包括現(xiàn)代語法中的抽象名詞、動詞、形容詞。

      唐代詩僧皎然(730—799)就曾以詞所指稱的對象有無實體作為虛實的分野,他在《詩議》中指出,“故人云雨散,空山來往疏?!边@一聯(lián)是雙虛實對,“故人”與“空山”是實字相對,“云雨散”與“來往疏”是虛字相對。[12]曾在唐朝留學(xué)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在其所著的《文鏡秘府論》中也談到:“夫語對者,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盵13]

      “草”是“實象”,有實體,而“色”乃“虛無”,沒有實體,是一個意義相對而言比較抽象的名詞?!肮嗜恕迸c“空山”是具象的,都有實體,而“云雨散”與“來往疏”意義比較抽象,沒有實體。因此,在他們眼中,虛與實的區(qū)別在于詞所指的對象是否有實體。

      南宋學(xué)者王觀國在《學(xué)林》中首次提出了這種意義上的虛字和實字:

      “古人于?、導(dǎo)二字通用,然在相如《封禪書》則當訓(xùn)擇也,非禾也。詳觀《封禪書》四句,每句首一字皆虛字,非實字。曰囿、曰徼、曰?、曰犧、乃一類也,其義可見。”[14]

      其中“禾”是具象的、有實體的名詞,因此屬于實字,而“擇”是沒有實體的動詞,因此屬于虛字。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明代的沈德符(1578—1642),他在《萬歷野獲編》中寫道:“謚中必有天、圣二字。而以虛字別之?!比缓笈e出“承天順圣”“安天誕圣”“成天育圣”加以佐證,可見他筆下的虛字就是“承”“順”“安”“誕”“成”“育”這些沒有實體的、比較抽象的詞。明代的《對類》一書也明確定義了虛字和實字:“蓋字之有形體者為實,字之無形體者為虛?!盵15]

      到了清代,這種觀念依然存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寶釵、湘云等人就把“菊”當做實字,而把“憶”“訪”“種”“對”“供”“詠”“畫”“問”“簪”“影”“夢”“殘”這些沒有實體的、意義抽象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當做虛字。

      (三)詩詞角度的虛字

      從賞析詩詞角度談的虛字,區(qū)別于描寫眼前客觀存在的事物,主要指描寫想象中的場景和抒情色彩較濃的詞。在寫詩填詞時,實字主要用來寫景,虛字主要用于想象和抒情。當然,景與情密不可分,所以這里的虛實只是相對的,很難明確地界定,而且與詞類劃分的關(guān)系不大。

      關(guān)于詩詞中虛字的論述較多,但現(xiàn)代絕大部分研究者都將其與第二個義項混為一談。筆者認為,這種意義下的虛字是專指詩詞領(lǐng)域的、描繪想象中場景的或用來抒情的詞,而且歷代詩評家?guī)缀醵颊J為虛字抒情意味過重,所以顯得柔弱而不“雅健”。例如,《苕溪漁隱叢話》引用北宋詩評家范溫(生卒年不詳)的詩評:“老杜《謝嚴武詩》云‘雨映行宮辱贈詩’,山谷云:‘只此雨、映兩字,寫出一時景物,此句便雅健?!嗳缓髸跃渲挟敓o虛字?!盵16]

      南宋詩評家范晞文《對床夜語》也說:“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盵17]實是眼前客觀存在的景物,而虛則主要用于表達情思。“元詩四大家”之一范梈(1272—1330)對此也有論述:

      “凡作詩,實字多則健,虛字多則弱,亦有全虛而意味無窮者,如杜云‘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長傍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fēng)俗自相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此等語何嘗不健?!盵18]

      明代布衣詩人謝榛(1495—1575)在《四溟詩話》中也明確提出:“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盵19]

      這些詩評中提到的虛是指眼前沒有的想象中的場景和抒情意味較濃的詞句,如范梈所舉的這些杜詩,其中雖然有“客”“路”“人”“江”“臺”“菊”“淚”“舟”等有實體的詞,但這些幾乎都并未在眼前發(fā)生,只存在于詩人的想象中或寄寓了詩人深厚的感情,故謂之“全虛”;而描寫在眼前發(fā)生的、客觀存在的景物的詞則是實字。實字多,景物就多,故而典雅剛健,而想象性的成分多,虛字多,抒情的意味就重,故而容易顯得柔弱。

      表1 宋代以降對虛字的三種理解

      三、馬建忠對虛字的定義

      馬建忠吸納了劉勰的“虛字分類說”和袁仁林的“神情聲氣說”,認為虛字應(yīng)當有兩種功能:一是“達字句內(nèi)應(yīng)有之神情”和“語氣之輕重,口吻之疑似”;二是連接句中實字,“字句相接,不外提、承、展、轉(zhuǎn)四者,皆假虛字以明其義”。他將“虛字”定義為:“凡字無義理可解而惟以辭氣之不足者曰虛字?!薄盁o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tài)者曰虛字?!迸c之相似的表述其實早已有之。唐代經(jīng)學(xué)大家孔穎達(574—648)在《五經(jīng)正義》中就曾以能否“為義”作標準把詞分為“義類”和“語助類”[20],只不過沒有詳細闡述。一些學(xué)者據(jù)“無解”二字,判定馬建忠劃分詞類是根據(jù)詞的詞匯意義,其實不然。馬建忠的虛字定義除了“無解”之外,還有“惟以辭氣之不足”“惟以助實字之情態(tài)”。因此,筆者認為,馬建忠筆下的虛字應(yīng)當是從語法意義的角度來談的,他確定一個詞是否是虛字,并非僅憑其事理或意義“無解”,更注重其在句中的職務(wù)功能。相對于前代學(xué)者,他更注重嚴格地從語法的角度定義虛字。虛字就是只有語法意義,沒有實際詞義的詞,而且在句中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于實字。

      馬建忠在確定實字和虛字的定義之后,對虛字進行了再分類,由于他更嚴格地執(zhí)行從語法角度劃分的標準,所以他的虛字類別相對于袁仁林等前代學(xué)者更少。馬建忠認為虛字包括:介字(凡虛字以聯(lián)字相關(guān)之義者)、助字(凡虛字用以煞實字與句讀者)、嘆字(凡虛字以鳴人心中不平之聲者)、連字(凡虛字用以提承推轉(zhuǎn)字句者)。然后各舉例字加以闡釋,雖然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分類體系不盡相同,但也僅有微別而無迥異。例如,《馬氏文通》所舉的助字按現(xiàn)在語法來看,絕大部分是句末語氣詞,列入連字的“既”“又”“不”等現(xiàn)在歸入副詞,“自”“比”“及”現(xiàn)在歸入介詞。

      因此,從總體上來看,馬建忠對虛字的理解更多的繼承了中國古人對語法角度的虛字的定義,而非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語法?,F(xiàn)代漢語語法的虛詞概念也基本上沿襲了馬建忠的虛字理論體系,僅僅根據(jù)觀念的不同做了一些小幅度的修訂而已。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從南朝至清代,不同研究者對虛字定義各不相同。南朝鐘嶸筆下的虛字至少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較固定的詞,指的是用來抒發(fā)感情的、沒有用典用事的詞。而北宋至清代,從語法角度定義的虛字指的是只有語法意義而無實際詞義,在句中必須依附于有實際詞義的實字才能存在的詞,虛實的界限在于是否有實際詞義;從詞匯角度定義的虛字是指具體的名物詞之外的,指稱對象比較抽象、沒有實體的詞,虛實的界限在于詞所指稱的對象有無實體;從詩詞角度定義的虛字指的是眼前客觀存在的事物之外的,蘊含主觀色彩和情感的沒有實體的詞或描述想象中場景的詞,虛實的區(qū)別是主要描寫實景還是主要用于抒情。馬建忠繼承了劉勰和袁仁林等人從語法角度對虛字的理解,并且更注重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他認為,虛字不僅沒有實際詞義,而且在句中只充當語法成分,較前人而言虛字的范圍有所縮小,只包括介字、連字、助字、嘆字。虛字在句中不能獨立存在,其主要功能是連接句中實字和傳達神情語氣。

      [1] [清]馬建忠著.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0.

      [2] 周祥.《馬氏文通》對我國傳統(tǒng)語法學(xué)的繼承與發(fā)展——以《正名卷》為例[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15,(31):121-125.

      [3] [漢]司馬相如.司馬相如集校注[M].金國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6.

      [4] [南朝]鐘嶸著.曹旭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81.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819.

      [6] 單秀麗.《助語辭》與《虛字說》比較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6.

      [7]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義疏[M].吳林伯,注.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2:415.

      [8]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91.

      [9]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冊)[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309.

      [10] 鄭奠,麥梅翹.古漢語語法學(xué)數(shù)據(jù)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1964:95-104.

      [11] [清]袁仁林.《虛字說》注[M].解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128.

      [12] [宋]趙與時.賓退錄[M].齊治平,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4.

      [13] [日]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校注[M].王利器,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301.

      [14] [宋]王觀國.學(xué)林[M].田瑞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171.

      [15] 鄭奠,麥梅翹.古漢語語法學(xué)資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1964:104.

      [16]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廖德明,點校.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339.

      [17]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1.

      [18] [清]仇兆鰲.[M].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2322.

      [19] [明]謝榛注.謝榛全集[M].朱其鎧,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00:715.

      [20]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6.

      (責(zé)任編輯 吳璐晗)

      Examples of Xuzi′s Explanation

      LI Hai-long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Ma Shi Wen Tong divided all the words into two categories—shizi and xuzi,but scholars equated xuzi with function word without exploring its concept and content from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In fact,the word xuzi has appear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referring to the words do not have allusion,but Hanyu Da Cidian incorrectly explained it.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meaning of xuzi has been divided.The grammatical point refers to the words with grammatical meaning rather than actual meaning,the lexical point refers to abstract and non-entity words,the poem's point refers to the words that emphasizes lyricism rather than scenery.Ma Jian-zhong inherited xuzi's meaning of the grammatical point,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r.The modern system of function words is on Ma Jian-zhong's concept.

      xuzi;Ma Jian-zhong;explanation

      H141

      :A

      :2095-2082(2017)02-0098-06

      2016-11-07

      李海龍(1992—),男,四川廣安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虛字詞義實體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袁仁林《虛字說》研究
      前海自貿(mào)區(qū):金融服務(wù)實體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西夏虛字考源①
      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 06:50:26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品對聯(lián)·天文地理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振興實體經(jīng)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jīng)濟“釘釘子”
      論宋代的詩歌“虛字”理論
      弋阳县| 乐清市| 峨山| 宁晋县| 桐庐县| 深泽县| 西和县| 聊城市| 恩平市| 深州市| 当涂县| 北海市| 五峰| 行唐县| 七台河市| 石狮市| 汶上县| 花垣县| 隆子县| 双牌县| 兴义市| 长顺县| 嘉黎县| 台南县| 辽阳县| 承德市| 乌鲁木齐县| 开鲁县| 明水县| 东安县| 长宁区| 东丽区| 三门县| 合肥市| 贡觉县| 安吉县| 清涧县| 青铜峡市| 湖北省| 灯塔市|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