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要:新課改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陶冶學生的音樂情操,音樂課程開始被重視,但當前因為音樂教材的單一性和乏味性制約了音樂教學質量。同時,新時代下我國音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傳統的音樂教材已經不適應當今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流行音樂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不僅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更迎合時代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流行音樂 中學音樂教學 結合
一、前言
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當今教育不再只注重語、數、英等專業(yè)科目的教學,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全能型人才,眾多中小學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業(yè)余興趣和愛好。而音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同時也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新課改指出,在當今中學教育中引進音樂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更可以陶冶情操。但當前,大多數中學在推行音樂課程時,卻遇到了不少問題。相關音樂器材的缺少讓音樂教學不完善,教學方式的單一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學內容的古板吸引不了學生的目光。以上種種問題都制約了音樂教學質量。在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下,流行音樂開始被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將流行音樂引進中學音樂教學課堂,不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可行信分析
1.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信息化成為21世紀的主要特點,大多數“90后”“00后”深受信息化時代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發(fā)展,信息化網絡已經成為大多數“90后”“00后”學生的主要交流、學習平臺。而流行音樂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特別是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我國流行音樂近年來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并深受喜好新事物的廣大中學生喜歡。但當前我國中學音樂教材中編錄的教學歌曲呈現出單一性單調性的缺點,這些缺點不僅吸引不了學生的目光,更和時代脫節(jié)。將流行性音樂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不僅使音樂課堂和時代結合,更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從枯燥的學習課程中解脫出來。
2.流行音樂能引起學生共鳴
將音樂課程引進中學教育中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陶冶情套,但中學時期正是學生叛逆的時期,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愛好的音樂,并且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中學音樂教材中諸如《七子之歌》《當兵的人》《青春舞曲》等歌單雖然展現了某個時代的特點,但這些歌單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流行曲,這些歌單或許能引起80后共鳴,但能引起“90后”“00后”共鳴的概率微乎其微,中學音樂教材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更不用說陶冶學生情操。而現當代流行音樂因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符合時代趨勢,音樂中某些歌詞能夠反應中學生情感,因此流行音樂更能引起中學生共鳴。
3.擴寬音樂認識領域
上述已提及當代流行音樂因為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我國流行音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如周杰倫的說唱音樂、汪峰的搖滾音樂等。當前的流行音樂很難以單一曲風來形容,一首歌單中往往融合了rock、blues、jazz等幾種曲風,甚至是中國的古典音樂和西方的rock結合。而當前中學音樂教材中的歌單大多為單調曲風,滿足不了學生的口味,也擴寬不了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領域。因此,將流行音樂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不僅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更能擴寬學生對音樂領域的認知。
三、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結合教材,科學引進
將流行音樂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雖然有諸多優(yōu)點,但也不乏缺點。如不適合學生的流行音樂只會誤導學生,顛倒學生的思想世界觀,合適的音樂作品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認知。因此,在將流行音樂作品引進中學音樂教學中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愛好和教材,科學的引進。如七年級上冊《音樂(人教版)》第六單元中《夜曲》一首,此《夜曲》并非周杰倫的《夜曲》,而是肖邦創(chuàng)作純音樂,教師在結合教材和學生的興趣特點下,可以引進周杰倫的流行曲《夜曲》,向學生介紹肖邦是周杰倫的偶像,周杰倫《夜曲》創(chuàng)作來源即肖邦的《夜曲》。通過這樣的介紹,可以增加學生對肖邦的興趣,學生會主動去查找關于肖邦的信息。同時,周杰倫作為當代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廣大學生群體歡迎,將周杰倫的音樂作品引進課堂,可以提升學生對教材的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播放肖邦的純音樂《夜曲》和周杰倫的流行曲《夜曲》,讓學生對比曲風,邀請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豐富教學內容,引進多種曲風的音樂
當前中學音樂教材中音樂以中國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為主,音樂曲風的單一滿足不了學生的獵奇心理,也不能豐富學生對音樂曲風的認知。為了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認識,教師在授課中,應當引進多種風格的音樂,豐富教學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如七年級下冊中莫扎特的一首《渴望春天》,教師在授課中如果直接講述教材內容,勢必吸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將學生引進教材,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SHE的《不想長大》,隨后播放莫扎特的《G小調第40號交響曲》,通過兩周音樂的比對,學生會驚訝的發(fā)現兩種音樂的曲調居然一致,興趣被提起來,學生會將目光投在教師身上。教師隨即向學生解答,《不想長大》的曲調音樂,運用了莫扎特的《G小調第40號交響曲》的曲調。這時,教師再引進教材,讓學生再次試聽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等學生試聽結束,教師讓學生分析對比三首音樂曲風異同。通過對比,學生不難發(fā)現差異,《不想長大》雖然運用了《G小調第40號交響曲》的曲調,但總體風格更加的具有中國音樂的古典華麗。而《G小調第40號交響曲》和《渴望春天》,前者為小提琴演奏,曲調熱情洋溢,后者為鋼琴彈奏,曲調婉轉。教師通過引進多種曲風的音樂,除了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更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面。
3.開展音樂賞析活動,提升音樂審美
中學生之所以喜歡流行音樂,并非因為流行音樂中隱含的深層意思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而是流行音樂滿足了學生追求個性化的需求。教師在授課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性格特點,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授課。為了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教師可以開展音樂賞析活動,讓學生提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鼓勵學生表達為什么喜歡,喜歡的地方在哪里以及音樂的曲風是什么。通過這樣的音樂賞析活動,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表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在集體討論中,也就提升了對音樂的審美。為了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可以做示范作用,以周杰倫的《蝸?!窞槔?,《蝸?!返那L輕緩優(yōu)美,歌詞折射了人生經歷,鼓勵人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勇往向前。在教師的示范和鼓勵下,學生紛紛分享自己喜歡的歌曲,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流行音樂和中學音樂教學結合有其必然性,以上筆者簡單介紹了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應用策略,但需提出的是,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引進流行音樂,除了需要考慮引進音樂的勵志、積極向上精神,更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愛好興趣,只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愛好興趣引進流行音樂進行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才能提升教學質量,也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童敏娟.初中音樂教學流行音樂引入探討[J].當代樂,2016,(10):37-38.
[2]徐穎.關于在中學音樂教材中使用流行音樂的幾點建議[J].音樂時空,2016,(04):158-159.
[3]魏娜.探討社會音樂與音樂教學[J].大眾文藝,2016,(19):225.
[4]沈小波.初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幾點探究[J].考試周刊,2016,(04):184.
[5]徐巧燕.如何將流行音樂引入到中學音樂教學中[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6,(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