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美
聽課是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式,在學校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聽課活動,有助于規(guī)范學校的教研制度,有助于發(fā)現學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聽課教師,他能從上課教師的一些好的設想中得到啟發(fā),通過發(fā)現他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故事描述
在一次隨堂聽課活動中,筆者走進了二年級的數學課堂,聽了兩節(jié)低年級的數學常態(tài)課。在新授三位數減三位數之后,教師出示了書上的題目:進行了非常及時的針對性練習,練習之后教師進行逐一校對,并對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法則再次強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饒有興趣地算著、說著、記著;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肯定著……
此時,作為聽課老師的我,卻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教材編寫組設計這樣的三道題,只是為了進行及時練習嗎?”于是,我仔細觀察這三道算式,結合學生的板演,豁然開朗:這三道算式,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雖然都是結合新授的減法練習題,但是每一題都不一樣。第一題最基本: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且每一位都不為0;第二題有變化:仍是三位減三位,但減完之后十位上是0;第三題是拓展:三位減三位,但差的百位為0,結果是兩位數。
上課教師顯然是因為沒有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才會如此簡單草率的設計了那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年級數學課《表內乘法(復習)》]在表內乘法復習課上,一位老師出示了書上的練習(如圖)。教師說:“你們能發(fā)現葉片上數的規(guī)律嗎?”孩子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想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能!”“旁邊兩個葉片上的數字乘起來等于中間葉片上的紅色數字?!币粋€小朋友大聲地回答道。
于是在老師的帶領下,這樣的結論得到了全體同學的認可。孩子們在這樣的引導下,填出了多種填寫方法,上課教師很滿意孩子們的表現,這一道練習題就這么圓滿解決了。
此時,作為聽課教師的我,再一次提出了疑問:“這道題目是這樣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教師的眼光只關注到了三個數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題目前后之間、整體之間的聯系:事實上,每一盆里有兩株植物,不僅每一株的三個數之間有聯系,兩顆之間也有關系。比如第一盆,前一株是三三得九這句口訣,后一株中間的數比前面的9小1是8,而8左右的畫片并不是任意填寫口訣,左邊比3小1,右邊比3大1;其他的花盆均是這樣的規(guī)律。上課教師因為沒有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所以才會認可孩子們的多種結果。
教學反思
這兩節(jié)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首先需要做的是“吃透”教材,特別是要弄清楚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是一項必備的基本功。
教材中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然而,這些圖文的選擇并不僅僅是為了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充滿時代的氣息。編寫組在選擇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真正凸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如何能使教材前后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知識的結構鏈等。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正確地解讀教材,把握編寫意圖,那么就會出現上述兩種情況:一是教學過程走過場,二是使教學出現問題,甚至是錯誤的發(fā)生。
研讀教材、領會教材、創(chuàng)新教材是我們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也是新課程改革使然。從大方向上說,每一位教師都要能站在整個小學階段的高度,系統(tǒng)地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內容,而要把相應的教學內容放到知識的結構鏈中,把握這一知識點在知識鏈中所處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對教學要求做出準確定位。
教師要研讀教材的一詞一句、每幅插圖,明確例題的前后順序,每道習題的教學要求,要字斟句酌,深刻領悟。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精彩的教學案例。
吃透教材“入乎其內”,才能使教學設計“出乎其外”。深入鉆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是教學設計之本。只有準確把握整個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橫向聯系、縱向聯系,才能避免在教學中出現只顧眼前的片面做法,教學設計才可能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分四個領域,每一領域在不同的年級階段,有著不一樣的目標和任務,作為數學老師,不僅僅要了解自己所教的教材,更要關注所教教材在小學階段的前后聯系,甚至是和中學教材的接軌。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準確判斷出教學設計中需要復習哪些相關的知識點,需要為今后的學習做哪些延伸與拓展。
結束語
只有準確領會每一冊教材、每一課時內容、甚至每一道習題的編寫意圖,才能更深入地開掘教學資源,從而把每冊教材教活,每一課內容教實,把每一道練習教透,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用活教材、用好教材,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地“出乎其外”。因此,“入乎其內”,應該作為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只有走進了教材,把握住了教材,才能靈活地處理教材,使我們的設計“出乎其外”。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黃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