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月 吳萍
摘 要:本文作者圍繞語文教學中遇到的情感缺失問題,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學生種種表現(xiàn),從興趣、目標、方法等角度探尋語文教學的高效策略。
關鍵詞:母語意識;激情激趣;“動情點”;情感體驗;字斟句酌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53-1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闭Z文書大家都愛看,為何學語文的興趣卻很少呢?我覺得關鍵還在于教師對語文教學目標的理解上。一般大家都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上,圍繞考試目標來指導實踐,重視練習,忽視情感培養(yǎng)。
下面我就圍繞自己的理解談談如何解決情感缺失問題:
一、先入為主培養(yǎng)母語意識
培養(yǎng)母語意識,這是一個關乎身份認同的問題。母語是承載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文字,是民族的文化符號。因此,學好語文也是愛國的一個表現(xiàn)。所以,在開學第一課上,教師必須先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母語意識,正確認識語文的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上第一課先從“語文是什么?”這個問題開始,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多彩地闡釋:“語文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鐵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愴然;是李清照“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哀怨……”接著,講一些著名的有趣的故事。最后總結:“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腦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边@樣的導入將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了興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激發(fā)大家的母語意識,如古詩文朗誦比賽、誦讀欣賞、演講天地、書法比賽等,在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母語意識,讓大家愛上語文。
二、激情激趣調(diào)動課堂氣氛
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具體表現(xiàn)到實踐中卻基本圍繞考試轉:考查代替了鼓勵,糾正代替了引導,聽寫代替了思維的訓練。這樣的課堂扼殺了學生的天性,知識點傳授就變成了典型的“填鴨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是情感溝通、知識薈萃的多彩園地。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說過:“教師與學生課堂溝通的紐帶與橋梁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與對話,這種基于耐心傾聽事實的溝通,不僅是喚起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學習的重要條件,是課堂教學得以健康推進的載體與動力,更是生命與生命的呼應與交融,是師生之間的心靈約定?!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利用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師素養(yǎng)來吸引學生參與進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激情激趣的目的。
三、把握“動情點”誘發(fā)學生情感
所謂“動情點”就是能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情感波動的關鍵點。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的課文具有詩情畫意之美。如朱自清的《春》,你可以在上課前出示春光圖,放映歌曲《春天在哪里?》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進而引導他們觀察生活、品味課文。有的課文具有意蘊美。如魯迅的《社戲》,你可以把握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边@句話中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理解了它,也就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詩歌的情感更是豐富,或從題材,或從作者生平,或從寫作背景、或從“詩眼”,或從意象,均可找到“動情點”,從而準確把握詩意。
四、情感體驗觸發(fā)理解體味
新課標明確指出:應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遍喿x要達到“有感情”的要求,對學生而言,必須進行情感體驗;對教師而言,必須呈現(xiàn)學生情感體驗過程。比如,在學習《背影》時,可先聯(lián)系生活想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車站送別故事,然后設置場景展現(xiàn)朱自清送別父親的視頻,比較、分析各自的心情,探究多次流淚的原因。在誦讀、聆聽、體會的基礎上進行情感的體驗和延伸,能更好地體會那種特殊背景下的父子之情。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五、字斟句酌挖掘深刻意蘊
體會作者表現(xiàn)的情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有的學生閱讀過于粗糙,情感體會不深;有的學生閱讀過于想當然,也不能體會豐富的情感,這就出現(xiàn)了對情感把握的淺表性問題。
對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的文章,我們要圈出情感詞整體感知;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前因后果。在閱讀中要養(yǎng)成圈點勾畫的習慣,并把握細節(jié)進行賞析。小到對一詞、一句、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的體會,大到對社會背景、寫作背景、作者人生經(jīng)歷的體悟,加強誦讀訓練,教會學生咬文嚼字,教懂學生正確的情感理解。同時,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社會對話、與內(nèi)心對話,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進入文本,挖掘深藏在文本深處的深刻意蘊。比如在學習《童年的朋友》中對最后一段的理解,可以從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原著內(nèi)容著手,結合對“黑暗”“光明”“五光十色的花邊”的理解,進而明白“終身的朋友”和“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貴”的內(nèi)涵,然后才能明白外祖母對高爾基一生的影響。
方塔納說:“沒有情感升騰,沖動,也就沒有藝術的產(chǎn)生?!倍Z文教學恰是一門藝術,有了情感的觸發(fā)、體驗、拓展、升騰,語文也就有了韻味,學生才有了探究和表達的沖動,才能打開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才能使學生愛學語文,學會語文,才能真正領悟語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