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觀念和知識如果不經(jīng)審視與批判,就有可能被其誤導(dǎo)。一個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教育者,因為個人稟賦及其占有的教育資源等因素,對教育問題往往會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這些判斷可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jù)和理論支撐,但也不排除是來自直覺的,甚而存在直覺的成分會超過實際的情形,或者因為某種被遮蔽的事實,超出了已有的認知。但因為情感因素的主導(dǎo),其表達就有可能違背教育常理。
我們所面對的許多教育言論貌似正確,但在具體理解和運用它的時候,還是要多方面權(quán)衡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入他人言辭的陷阱。
一些專家談?wù)摻逃砸环N真理在握的口吻,逞一時之快,比如“閱讀是語文的生命”“這才是最好的語文”“課程為王”“內(nèi)容為王”“某某教育代表了中國教育”等。當專家們發(fā)表這些言論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世上果真有“最好”嗎?閱讀果真是語文的生命嗎?以“課程為王”為例,我的一位朋友的說法似乎更在理——“教育本身而言,變革重心在學生、教師和課程之間移動,課程為王是個錯誤判斷”。離開了人的生長談教育,再美麗高大都是虛妄的。
任何人在發(fā)表教育言論的時候一定要審慎,一方面不為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不迷信教條,不迷信權(quán)威;另一方面也要不迷信自己,不固守已有的認知和思考。一個觀點的確立要在不斷閱讀、思考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通過同行審議,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實踐和理論往往只是自己的。從聽者與讀者的角度而言,就須透過這些言辭的表面現(xiàn)象思考與分析,探究其背后被遮蔽的東西,形成自己的認知,而不是盲目地被那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言辭所牽制。
批判性思維強調(diào)自我審視、自我舍棄。無論何人都存在思維的缺陷,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言說者需要做的是自我審視、自我舍棄,盡最大可能地避免思維缺陷。對言說者而言,是為了避免誤導(dǎo)聽者,更要避免一味地指責他人。對聽者與讀者而言,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不要一味地跟風與盲從。
教育專家出來為教育發(fā)聲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只圖一時之快。提出一個觀點時,至少要考慮是否有違法律法規(guī),是否符合教育倫理和社會倫理。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言論的專業(yè)性,我們發(fā)表言論時還是應(yīng)該審慎一點、專業(yè)一點。
(《中國教育報》2016年9月30日 凌宗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