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榮杰
【摘要】 舞臺表演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其中道具設計具有表現(xiàn)環(huán)境、塑造人物、渲染氣氛、揭示主題思想等重要功能。舞劇《絲海夢尋》創(chuàng)排至今,獲得諸多好評,道具設計獲得“第六屆福建藝術節(jié)·第三屆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yōu)秀?。ü?jié))目展演”舞美二等獎。本文以該劇為例,對舞臺道具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 《絲海夢尋》;道具設計;舞臺表演;作用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大型舞劇《絲海夢尋》是由福建省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它講述的是發(fā)生在800多年前,福建泉州刺桐港一家兩代水手的遠航之夢以及期間所發(fā)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該劇以海上商旅為背景,以人物命運為經(jīng)緯,貫通連綴起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全景畫卷,形象地表達了各國人民之間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真摯情愫和感人場景?!督z海夢尋》于2014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于2015年赴聯(lián)合國總部會議大廳演出,均獲得極大成功。2016年春,《絲海夢尋》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qū)演出,通過舞臺藝術向世界傳遞中國人民和平友好的傳統(tǒng)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愿景,所到之處,均掀起“海絲”觀劇熱?!督z海夢尋》創(chuàng)排至今,已在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及我國的港、臺、澳等地巡演了50多場,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更是罕見地先后6次報道了該劇創(chuàng)作及演出盛況。同時該劇也獲得“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優(yōu)秀演出獎”,道具設計獲得“第六屆福建藝術節(jié)·第三屆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yōu)秀?。ü?jié))目展演”舞美二等獎。
舞臺的一切陳設和用具,以及演員隨身的物件等都屬于道具范圍。它們根據(jù)體積大小不同,可分為大道具和小道具;根據(jù)功能不同,可分為隨身道具、陳設道具、裝飾道具、實用道具、象征性道具、機關道具、發(fā)光道具等。這些道具不僅僅是單純的實物,它們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合理的設計和運用,在舞臺表演藝術中,成為承載著美學價值和感情價值的藝術載體。道具在舞劇表演中的恰當運用,既有利于推動劇情發(fā)展,也有助于塑造人物。筆者曾擔任了舞劇《絲海夢尋》的道具設計,本文就舞劇《絲海夢尋》中的道具設計進行分析,以求為舞劇道具的設計提供一些有益的經(jīng)驗。
一、再現(xiàn)表演環(huán)境,展顯時代背景
舞臺美術對環(huán)境的描繪,主要是說明劇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社會與自然的因素,同時還要交代事件,說明動作,促進戲劇情節(jié)和沖突展開,揭示劇中人物境遇、性格及心理狀態(tài)。舞臺美術的作用主要還是要由布景設計來實現(xiàn)的,但布景設計也離不開道具設計的配合,有些場景的設計道具甚至可以成為主角,所以道具設計在描繪環(huán)境、展現(xiàn)時代背景也是功不可沒的。
如《絲海夢尋》第二場表現(xiàn)的是船上的環(huán)境,布景設計很簡練,只用一根大圍桿、帆的一角和幾條斜拉的繩子,用帆船的局部符號來表現(xiàn)船上的環(huán)境。但由于舞臺上擺放著幾個裝貨的大木箱和幾條大纜繩,這幾件大道具充實了船上環(huán)境,使其具有豐富感和真實感,同時也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動作的支點和空間。在與風浪博斗中,船長阿海站在木箱上指揮搶險,突出了主角動作,豐富了舞臺畫面的層次,也加強了搶險的緊張氣氛。
再如劇作第四場,表現(xiàn)的是南宋時期泉州刺桐港各國商賈云集、貿易異常興盛的繁榮景象。筆者依據(jù)歷史資料,經(jīng)過精心設計選擇了最具典型意義的樣式,比如在布景設計上采用了不少各類商品和商店招牌,而在集市場景上布置的那些琳瑯滿目的商品,如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商品,以及從東南亞、西亞各國運來的工藝品、象牙、香料、寶石等物品共同構成了繁榮的景象,再配合服飾設計,就把觀眾引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
二、渲染表演氣氛,刻畫人物形象
氣氛是由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內心情緒的反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人們總是傾力渲染行動與環(huán)境在情緒上的統(tǒng)一,使人物的內心狀態(tài)在外部環(huán)境中對象化、物質化,因而氣氛成為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在舞劇表演藝術中,渲染氣氛也是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刻畫人物形象重要方式之一,而布景、燈光、服裝、道具設計是烘托這種氣氛最直接、最直觀的手段。
在《絲海夢尋》中有一件道具是長達3米的“大船槳”,它分別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二場和最后一場戲中。第一場是水手們在船長阿海帶領下準備遠航,隨著螺號聲響起,水手們手舉大船槳,列隊待發(fā),頓時那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勢躍然臺上,震撼了觀眾,渲染了雄壯的舞臺氣氛。而在第二場,阿海在與風浪博斗中,為保護西亞王子哈馬迪而不幸遇難,眾水手悲痛欲絕,他們再次舉起大船槳,在船的甲板上跺出聲響,為阿海舉行莊嚴的海葬,悲壯的氣氛充滿了舞臺,觀眾也為之動容。筆者在設計時,特意在船槳上加裝幾副鈴鐺,使船槳在此時的表演中能發(fā)出更加鏗鏘有力的響聲,以此表達眾水手對阿海的敬意和繼續(xù)完成阿海的遺愿、將“海上絲綢之路”走下去的決心。
再如第三場鬧元宵,一個“鬧”字點了題,這是泉州地區(qū)民俗風情。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花燈、搓湯圓,晩上男女老少還要走街串巷,跳起各種民間舞蹈,俗稱“踩街”,在這十分熱鬧的氣氛中又迎來了遠航的船隊歸來的喜訊,使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達到高潮。而在這歡樂的團圓之夜,桐花卻接到丈夫阿海不幸遇難的噩耗,她從歡樂的氣氛中一下子就跌落到萬分悲痛之中。為表現(xiàn)桐花這個人物的堅強,筆者在這段使用了織布機這一道具,桐花得知噩耗痛定思痛后,慢步走向織布機,用盡全身力氣,快速織起布來,她決心擔起全家的重擔,把兒子小海養(yǎng)育成人。這臺織布機和桐花的動作,表現(xiàn)了她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決心,也把桐花的人物形象刻畫出來,這就是道具在表演藝術中的魅力。
三、緊密結合舞臺表演,服務表演動作
舞劇表演帶有一定的啞劇成分,舞蹈動作是其最基本特征,而手持道具是其重要的表演手段。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民族舞蹈都與其手中的道具分不開,如東北秧歌的手絹花、傣族舞蹈的象腳鼓、福建民族舞蹈“走雨”的傘、陜西秧歌的腰鼓等等。在“絲”劇中,筆者設計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道具,總計不下六、七十種,有300多件之多。這些道具在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其可舞性,除了在造型、尺寸、材質、色彩、紋飾上做到符合劇情、歷史,注重地方特色外,還要注重舞蹈動作的特征,盡量選用既輕便又堅固耐用的材料,使演員在舞蹈中能揮灑自如,更好地完成劇中所規(guī)定的動作和技巧。
為表現(xiàn)閩南的風土人情,劇中穿插了閩南木凳舞、搓湯圓、摸彩蛋、泉州提線木偶和高甲戲中的丑婆、打算盤、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等舞蹈表演;同時編導根據(jù)劇情的需要又編出許多舞段,如瓷瓶舞、絲綢舞、提水舞等等。筆者設計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如木凳、彩蛋、提線木偶、算盤、瓷瓶、絲綢等,還有大量的西亞各國商品道具。這些道具看似簡單,其實多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計,如木凳舞中的“木凳”,在設計時將四個腳往外擴展,這樣演員在舞蹈中或站或坐,有更穩(wěn)定的支撐點;瓷器舞中的宋代花瓶都是采用玻璃鋼制作的,外觀十分逼真,拿在手中又十分輕盈。再如綢扇舞中的扇子,加了長長的絲綢,采用了最薄的真絲“旗紡”,這樣演員舞起來很方便,也增加了舞蹈動作的美感。
有些道具還根據(jù)劇情的需要和編導的要求做了一些特殊的設計。如在“絲”劇中有一件大道具“刺桐花球”,這是一件機關道具。在表演中,花球要能夠移動,還能自動打開,里面藏著一位扮演“妙音鳥”的演員,花球打開后,演員在花中表演一段優(yōu)美的舞蹈。為了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筆者在設計這一道具時可謂煞費苦心。道具“刺桐花球”是采用福建莆田傳統(tǒng)木刻透雕工藝,并以代表泉州地域的刺桐花為造型設計而成。其四片花瓣的開合靠軸承和根據(jù)杠桿原理制作的機械裝置來完成。“花球”中間設計了一種金屬裝置,可以將演員一條腿固定在花臺上,演員在花球打開時可以單腿做出復雜的舞蹈動作。這件道具既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智慧和工藝,又將舞蹈的肢體動作表演推上一個高潮,成為劇作中表演的一大亮點。
四、推動劇情發(fā)展,揭示劇本主題
舞劇和其他戲劇表演一樣,往往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分為幾場來演釋,所以在表演中展現(xiàn)各個情節(jié)間的關聯(lián)性就顯得特別重要。而道具作為舞臺表演的一種媒介,往往能成為劇情發(fā)展的重要線索,它能貫穿全劇,將劇情發(fā)展中的人、事、物三者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很好地展現(xiàn)劇情的發(fā)展,增加故事的連續(xù)性。
在《絲海夢尋》中有一件小道具:洞簫。在第一場戲中,阿海惜別妻子桐花和剛剛滿月兒子小海,應西亞王子哈馬迪的請求,帶領船隊遠航西亞,在臨別之際,妻子桐花要阿海把他最心愛的洞簫帶上。到了第二場戲,茫茫大海,“通遠舟師”迎著風浪一路前行,夜晚,阿海輕輕吹起洞簫,鄉(xiāng)音繚繞,引起水手們思鄉(xiāng)之情,也迷住了哈馬迪,哈馬迪讓阿海教他吹洞簫,從此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忽然狂風呼嘨,巨浪奔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襲擊船隊,阿海為了保護哈馬迪、保船隊而不幸遇難。在十分悲痛之際,哈馬迪莊重地收藏起了阿海懷中的遺物——洞簫。到了最后一場戲,十幾年過去了,桐花含辛茹苦地把兒子小海養(yǎng)大成人。小海一心想繼承父志、帶領船隊遠航,而母親桐花堅決不同意,這時哈馬迪再次來到刺桐港,望著這位生龍活虎的年青人,仿佛又看到故人阿海。哈馬迪將珍藏多年的洞簫交還給桐花,引起桐花無限的回憶與感慨,最后終于同意小海率船隊遠航,繼承父志。這件小道具貫穿全局,聯(lián)系著四個主要人物18年前后的關系和其間所發(fā)生的故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道具既是演員手中的表演器物,也是寄托人物情感的載體。它對深化人物的情感和揭示劇本的主題是極有幫助的。“洞簫”和“水手號衣”這兩件小道具都是阿海出發(fā)前,妻子桐花親手讓他帶上的,表現(xiàn)了桐花對阿海的無限關愛之情。阿海在航海路上的夜晚,吹起洞簫,那悠悠的洞簫聲,引來了一段夢幻的回憶,朦朧中見到妻子桐花的身影,表現(xiàn)出他對家鄉(xiāng)對妻兒的思念之情。阿海遇難后,桐花接到的遺物就是她親手為阿??p制的那件“水手號衣”,她把它緊緊地抱在懷里,撫摸它,親吻它,此時她對阿海的愛、對他的情全部寄托在這件號衣上,她把它珍藏起來。當小海長大后,決心繼承父志、率船隊遠航西亞時,桐花再次拿出這件“水手號衣”親自為小海穿上,讓他完成父親未盡的遺愿,把“海上絲綢之路”繼續(xù)走下去,顯示出泉州人民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這也是劇作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五、結語
通過這次實踐,筆者深深體會到道具設計在舞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它對劇情的展開、對人物的刻畫,有著更為直接的作用。在戲劇演出中可以沒有布景,但不能沒有道具,因為道具是各種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離不開的。這種人與物的相聯(lián)相依的關系,不只表現(xiàn)在實用意義上,更表現(xiàn)在物品對人的情感誘發(fā)和寄托等復雜的意義上。因此,在為戲劇設計和選擇道具時須認真研究,讓劇中的角色能充分借助道具演戲和表達感情,發(fā)揮道具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舞臺設計論集[G].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
[2]唐凌.福建省歌舞劇院舞劇《絲海夢尋》[J].藝術評論,2014(10).
[3]胡斌.大型舞劇《絲海夢尋》在國家大劇院演出[J].福建歌聲,2014(6).
[4]陶向東.淺論舞劇道具的設計與制作[J].大觀,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