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杰 藍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笨梢?,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今年我接手的是五年級一班,在我第一天上課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我提問之后,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幾乎沒有,怎么辦?在我采取以賞識評價為主要方式的帶動下,漸漸的,舉手的多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有許多時候,孩子們想要表達,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從何說起,怎么辦?
策略一:小規(guī)矩,大作用
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充滿疑問又充滿無奈的笑臉,我告訴孩子們:想要回答好老師的問題,要先從學會說完整話、規(guī)范話開始。于是我定了這樣的幾條規(guī)矩:
第一條:在學習生字時,如果要提醒其他同學某個生字書寫時,例如學習“煉”字時要這樣說:請大家跟我看鍛煉的“爍”字,左右結(jié)構(gòu),書寫時左窄右寬,火字旁,右半部分書寫時第三筆是橫折鉤,不要寫成豎鉤,組詞“鍛煉”、“煉鐵”、“煉獄”,請大家舉起手來和我一起書寫。
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牢牢地記住這句話,為什么呢?有的時候我們讓學生自學生字時,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弄明白這個字、記住這個字,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但在這句話中卻包含了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比如說:學習生字要從讀音開始,要有觀察,觀察偏旁、難點、易錯點,要會組詞。就用這句話,我指導(dǎo)了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去識記生字,讓學生既有話可說,又有內(nèi)容可講,一舉多得。當然,就是這句話的訓練,我訓練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到現(xiàn)在為止,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用這句話學習生字。有的孩子還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如:大家可以這樣記住這個字,這個字的形近字有什么,對這些孩子我更是贊賞有加。
第二條:在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時候,我要求回答開始時必須加上“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主要講了)”這幾個字。雖然看似不起眼的幾個字,但是給了孩子一個提示語,讓孩子順著這個藤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具體、清楚規(guī)范。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會概括,而是在概況時要盡可能地給孩子一個可以扶持的東西,這樣一來,孩子才有勇氣和信心去完成這項學習任務(wù)。當然,在引導(dǎo)學生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時候,如果有了難度,老師必須要學會通過方法的介紹指導(dǎo)學生完成這項任務(wù)。具體的方法包括:從題目入手引導(dǎo)、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時間、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進行概括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必須要給孩子充分的準備的時間,包括:請你再默讀一遍全文,給你一分鐘自言自語的時間,請你和你的同桌交流一分鐘等等,讓學生在一次的訓練中學會概括、學會傾聽、學會交流。
第三條:在談感受時,要先說這樣的幾句話:(1)先來明確自己找到的句子:請同學們跟我看第幾自然段,第幾句話。(2)匯報感受時要加上“我認為”、“我想說”等這樣的字眼。(3)在匯報結(jié)束后,要說“請其他同學補充”。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讓散亂的課堂變得緊湊起來,讓孩子的匯報交流有秩序、有禮貌,自信滿滿。當然,在學生引領(lǐng)到理解某一句話的時候,為了控制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還會在學生提示大家看那個自然段、那句話之后,讓大家一起來朗讀這句話,讓更多的孩子都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來,共同品讀這句話。
學生有了思考意識,有了表達欲望,但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不高怎么辦?
策略二:方法引領(lǐng),訓練為主,讓學生學會組織語言
現(xiàn)在許多的孩子對于老師的問題基本上都敢于舉手、敢于發(fā)言了,但是發(fā)言的質(zhì)量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閱讀教學“走進文本,感受人物思想、體會作者情感、學習表達方式”等環(huán)節(jié)時,學生的匯報往往是浮于表面,不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體會人物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式等,所以我在閱讀教學中,和孩子們一起整理了感受文本的幾種方法。
第一種: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理解文本。方法看似簡單,但訓練起來難度卻很大。學生方法知道,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卻不知道該怎樣去表達自己的這種體會和感受。所以,指導(dǎo)訓練學生表達方式是重中之重。我分了這樣幾個步驟:“研讀句段——找出關(guān)鍵詞——理解關(guān)鍵詞的內(nèi)容——做好標注——組織語言”,在組織語言時,我指導(dǎo)學生這樣說:“讀了這句話,我找到了這樣的幾個詞語,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什么,我體會到了什么?!?/p>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師恩難忘》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fā)呆,直到……”在這句話中,“身臨其境”、“戛然而止”是關(guān)鍵詞,通過理解這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到田老師課堂教學藝術(shù)的高超。所以學生在匯報時,我指導(dǎo)他這樣說:在這兩句話中,我找到了“身臨其境”、“戛然而止”這兩個詞語,“身臨其境”是指親身來到某種境地。在這里是說作者好像來到了田老師的故事里?!瓣┤欢埂笔侵嘎曇敉蝗煌V?。當田老師停止講故事后,我卻沒有發(fā)現(xiàn),還在發(fā)呆。通過這兩個詞語,我感受到田老師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講課很有意思。如果學生在某個環(huán)節(jié)無話可說,教師要進一步進行指導(dǎo),問題追問。
第二種: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文本。有些感受和體會是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的,怎樣把上下文融入自己的表達中呢?我是這樣引導(dǎo)表達的,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為例?!耙院竺看畏砒啠匀慌d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背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边@句話的理解必須要聯(lián)系前文。我指導(dǎo)學生按照這樣的句式來匯報:“通過前面的6、7、8自然段,我知道了法布爾上次因為撿貝殼和石子被父母責罵,但是法布爾仍然在撿那些東西,從中我體會到了他酷愛動植物,而且很執(zhí)著。”學生有了體會,讓他學會組織語言其實更為重要。
第三種: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感受,悟情感。在理解文本的時候,有的時候需要學生自我的人生經(jīng)歷,需要學生學會設(shè)身處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物,走進文本。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坦然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在理解這段文字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而且要讓學生能夠結(jié)合自己在生病時的一些情形來對比理解。我引導(dǎo)學生這樣說:讀了這段話,我聯(lián)想到了我自己,每一次我生病的時候,媽媽什么都不會讓我干,我會躺在床上,作業(yè)都可以不寫了,連學都不想上。而恩科西卻不是這樣,他學習坦然面對生活,面對艾滋病,我覺得他是勇敢、積極地面對生活。我要向他學習。
第四種:想象畫面,體會情感。透過文本,引導(dǎo)孩子展開想象,想象語境中的畫面,想象人物所處的情形,人物的所思、所想。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讓學生體會文本思想,但如何讓學生將自己體會到的變成自己的語言展示出來呢?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中有:“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臺灣……”針對這句話,我結(jié)合時代背景引導(dǎo)學生這樣說話:讀了這段話,我仿佛看到了鄧小平爺爺正在制定香港澳門的收復(fù)事項,仿佛聽到了鄧小平爺爺在鏗鏘有力地說:“香港、澳門永遠是中國的領(lǐng)土。”我仿佛看到鄧小平爺爺站在一個深圳的小漁村,面對對面繁華的香港而緊鎖眉頭,于是有了中國的經(jīng)濟特區(qū)……利用這樣的句式,降低了表達的難點,提升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當然,這不是我們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逐漸引導(dǎo)孩子使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說自己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