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安
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語文知識的重要板塊,是彰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我們語文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針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教學費時、理解緩慢、效果偏低”的弊端,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我們應本著尊重學生、從學生實際來教學的原則,從學生能接受的層面來組織教學,在完成三維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培養(yǎng)會獨立思考、有獨特情感體驗的學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及實踐,要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教育專家高林生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教師是婚姻介紹所的,介紹學生和課文談戀愛,不宜太多地在一旁介紹?!币馑季褪钦f,課堂上,要求老師擺正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書實踐,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而課堂上,我們仍然不難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的個人情感占主體,老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強行塞給學生,甚至肢解文本內容,用自己偏執(zhí)的理解詮釋文本,讓學生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不斷地復制老師的理解,記錄老師講義上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是不科學的、虐待性的,甚至是危險的,它帶來的后果不僅是教給了學生不科學的知識,更是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天分。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把握。
一、學生自我閱讀
閱讀是“聽說讀寫”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徑,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閱讀,包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文本中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法、含蓄雋永的語句含義、巧妙的構思布局、感人的情節(jié)內容、優(yōu)美的韻律節(jié)奏和嚴謹?shù)倪壿嬓蛄械确矫?,通過閱讀,學生得以發(fā)現(xiàn)其中概要,得到具體的啟迪,加之自我思考,起到講解達不到的作用——感受真情,培養(yǎng)語感,領悟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本,獲得的感悟和理解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所有的理解都打上了學生獨特個性、經歷、閱歷的深深烙印。通過文本閱讀,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我感悟結合起來,從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精神和外在的表達形式,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作為人所共有的感情和內核。讀到怎樣的景物畫面或者故事敘述,可以產生怎樣的情感,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是有固定套路的。比如懷念童年的文章,那一定是留下美好回憶的,文本要寫童年趣事,學生結合自身經歷,不能深有體會都略能揣摩。如果反映悲傷的童年,即使學生沒有經歷過,也能夠想象??吹饺思肄k喪事,我們也只能暗自神傷,不可能彈冠相慶,除非秦檜、毛人鳳之類的人升天,因為前面的事達不成后面的情。又比如人的情緒,喜悅的時候,看見的是春暖花開,夏日濃蔭,秋高氣爽,冬陽暖心。讀到春花爛漫、蝶飛蜂舞,如果心情愉悅,這叫以樂景寫樂情;如果心情沮喪、多愁善感,這叫以樂景襯哀情。也就是說,人悲傷的時候,哀景樂景都可以寫,這叫各有其法;人高興的時候,就幾乎沒有人去寫那些叫人心痛的場景。這些都是合理的,因為它包含著我們慣有的技法、人類共通的情懷。而學生閱讀的收獲,就是利用這些基礎與作者發(fā)生情感和思維的碰撞而得來的。
二、教師提問點撥
蘇赫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就是給學生提供獨立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給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尊重學生在一定范圍內的閱讀選擇。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我們的教學就應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需求,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博覽群書、思想自由馳騁的閱讀環(huán)境?!敝挥羞@樣,老師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學生的自我閱讀,可以說,學生對文本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悟,掌握也就接近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范疇,這時,再要前進,就需要老師的點撥和講解。
課堂上,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自我見解,切忌用教師的固定的知識儲備、備課的現(xiàn)成答案束縛學生。我們提倡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提問——學生思考——老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透析出方法。 放手讓學生讀,教師的作用就要體現(xiàn)在參與、指導、引導、評價上,“放手”并非不管不問,教師參與進來,就要指導、引導、疏導,再加上適當?shù)脑u價,就會成為“讀進”和“悟出”的橋梁。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至此方為長進。教師提出富有興趣和價值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討問題的欲望,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我們可以常在難點、重點、中心處設疑,比如“文章思路怎么樣?”“你認為作者的見解怎么樣?”“你和他讀的不同,能不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等等,主要作用就是“放手”“指導”“疏導”“悟出”。但是,有時候還是需要老師示范的,“該放的時候放,該收的時候收”教學才能真正成為“教學生學”,這就要點撥得法,講解適度。
三、學生探索文本
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讀者永無止境的解讀之中。美國現(xiàn)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藝術形象比喻為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形之于文字的那個部分就是這座冰山看得見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隱藏的內容則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這就是所謂的思想大于形象。文本總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蘊,而對這些豐富意蘊的體味必需靠我們?yōu)閷W生提供再造想象的條件,營造寬松、和諧的探究氛圍。
傳統(tǒng)語文文本解讀方法以作者或文本為中心,而當今語文文本解讀應突出文本讀者這一主體,努力提升讀者在文本解讀中的地位,發(fā)掘學生鉆研文本的潛力,發(fā)揮文本應有的審美價值,促使學生贏得諸多審美感召,使文本讀者創(chuàng)造的文本意義和審美價值不斷豐富和提升。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文字之中,去聆聽,去觸摸,去感受。學生通過初次閱讀,加上老師的點撥,再結合自身的經驗和感悟,咬文嚼字、潛心品讀、悉心探究,咀嚼文本作者遣詞造句乃至布局謀篇方面獨到之處,在讀書中“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能從平淡中見奇崛,于細微之處悟精髓,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
四、主客交融,總結升華
文本以感情為經,以文字載體為緯,共譜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個好的閱讀文本,總是凝結了我們人共通的情感體驗和審美趨向——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這是我們想說又沒說或說不出來,抑或想表達又形象略顯模糊。這時,學生就可以通過文本的解讀進行總結、遷移、拓展、升華,形成準確統(tǒng)一的閱讀認知,用于寫作的再創(chuàng)造。比如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就是一反古人悲秋之常緒的典范。張抗抗的散文《故鄉(xiāng)在遠方》也一反中國人的“安土重遷觀念”“尋根情結”,而把不斷追求、尋找下一個精神家園(歸宿地)作為人生的目標。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把它作為寫作素材,用于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根據(jù)張抗抗的思路,結合自身的實際,寫作高中畢業(yè)后自己追尋下一個人生目的地的文章。學生就不會因循固有的思維,寫作故鄉(xiāng)的文章,就些童年的美好回憶,尋找故土的根。這樣的閱讀,不僅掌握了文本知識,而且積累了作文素材,還升華了人生的境界,無異于用作家的思想來武裝我們的人生。
總體來說,就文本而言,老師和學生都是讀者,老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導,把學生引導到文本中去,讓他們主動從中接受熏陶、感染,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語文課堂閱讀效果的有效提高,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