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晚清時期,很多著名篆刻家登陸印壇,使篆刻藝術繼秦漢之后再度出現了鼎盛時期,以書畫著稱的吳昌碩就是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篆刻家之一。他從事篆刻藝術六十余年,作品風格幾度流變。吳昌碩早期的作品以師法前輩名家為主,他曾一度喜好以切刀法來表現澀拙并俱的浙派篆刻,不久又取法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將鄧石如的圓潤遒勁、吳讓之的痛快淋漓以及趙之謙的布局疏密“據為己有”,并融會貫通。他的作品《騎蝦人》《武陵人》《喜陶之印》,就是很好的見證。
吳昌碩一生愛茶、畫茶,亦有不少茶印。他的茶印,不僅數量多,章法也多有變化,似乎總在求新,這是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力量充沛的最好證明。我見過的他的茶印依次有“茶禪”“茶苦”“茶邨”等。
茶禪。朱文方形印,雖僅為兩字,但沒有平均用力,“禪”字稍大,且右偏旁稍聳,于中部留出的空白,仿佛留下一塊想像的天地。茶與禪,本來就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開不得,如此深刻的話題,觀者就去慢慢想吧。
茶苦。朱文半通印,刻時為荼苦,大抵是取自《詩經·邶風·谷風》里的句子:“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贝擞『裰亓鲿常掷镄虚g充溢著古典的書情墨趣。
荼邨。朱文方形私印。此印上緊下松,左高右低,首斂腳舒,疏密有致。最可觀之處是左半部“屯”的左筆,代為印邊,有戛然而止之感。這種有意為之,既顯殘破之美,又見吳氏之匠心獨運。
吳昌碩還有一方“茶”押印。押印是一種獨特的印章形式,它既不同于秦漢時期的玉印鑄印,又不同于明清以降的文人流派印章。押印與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則在于入印文字的不同。據資料上講,茶押印左下方的符押圖案,頗像一把茶壺,可惜未曾一見。
如果說這些茶印是吳昌碩在石頭上舞蹈,那么,刻于紫砂壺上的印,是他一生熱愛紫砂的明證。統計起來,吳昌碩曾在紫紗上刻過的“苦壺”“云壺”“壺園寓公”“壺客”等。如果把這些紫砂壺擺放在一起,如同失散的兄弟相聚一起,該是一場多么盛大的聚會呀。
據說,吳昌碩最喜歡的事,是手執(zhí)茶壺,一邊品茶,一邊賞梅。我寫此文時,南方大地迎來了一場漫天春雪。踏雪尋梅,風雅無限,而杭州的尋梅之地唯有超山我未曾到過。于是,決計明天趁著余雪未盡去超山賞梅。超山是吳昌碩的魂歸之地,他曾給超山那株可開六瓣的宋梅說過“梅花憶我我憶梅”的深情之詞,且在其側手植過臘梅一株——忽然突發(fā)奇想,覺著吳昌碩應該刻一方茶梅總相宜的閑章。
唉,這算不算是我瞎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