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花
【文題呈現(xiàn)】
北京的烤鴨、新疆的烤羊肉串、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觸動著家鄉(xiāng)人民的神經和味蕾。你的家鄉(xiāng)一定也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不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寫作指導】
這篇作文主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介紹家鄉(xiāng)食物,層次清晰明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一、明題——想一想說明對象。學生要選擇一種自己熟悉的或喜歡的家鄉(xiāng)食物,確定寫作對象。如家鄉(xiāng)的鴨蛋、湯圓、臘肉、香腸、蟠龍菜、切糕、糍粑等。
二、寫作角度——說一說事物特征。如仿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我愛吃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略帶一點淡淡咸味的細長圓潤的鴨蛋?!保ㄉ⑽?、形)“挑秀氣的鴨蛋,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又可玩又可吃?!薄暗包S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好看極了!”(作用與樂趣)
三、構思——寫一寫說明順序。文章線索要清楚,層次要分明??捎昧刑峋V的方式展示說明順序:
1.引出說明對象。如介紹食物的名稱及來歷。(略)
2.介紹食物的制作過程。(詳)
3.介紹食物的味道和營養(yǎng)價值。(詳)
4.表達對食物、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略)
總之,在介紹食物時一定要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寫出來,同時也要從食物中去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佳作欣賞一】
家鄉(xiāng)的米茶
□李吉娃
我的家鄉(xiāng)在漢江之畔的魚米之鄉(xiāng)——湖北鐘祥。多少年來,米茶已成為家鄉(xiāng)人最常吃最愛吃的食物之一,它在我的味蕾上刻下了永久的記憶。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人提起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些名貴的茶品,而是米茶,一種只有在家鄉(xiāng)才能吃到的茶食。
家鄉(xiāng)盛產稻谷,雖產量高但品質“糙”,而這種“糙米”正是制作米茶的最好原料。說起米茶,小時候還聽祖輩講起過它的傳奇故事呢!相傳明朝有位皇帝的妃子身懷六甲時害喜,茶米不思,吃什么都惡心。后來皇帝遷怒于宮內大廚,一廚師急中生智,從家里端來百姓食用的米茶,這位妃子吃后果然食欲大振,米茶從此進入宮廷,家鄉(xiāng)的“糙米”一度成為貢品。
米茶制作起來其實很簡單,我自己也經常制作。首先將大米放入鍋中,用鍋鏟不斷翻炒,這個時候要切記“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定要小火慢慢炒,否則炒出來的大米有的糊有的生,色澤口感大打折扣。待大米發(fā)黃帶焦時起鍋(可根據(jù)個人口味將大米炒至淺黃色或深黃色),用清水淘洗后濾去水分,然后再放入鍋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鍋自然冷卻即成。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滋味微甜不淡,略澀不苦。記得我小時候,寄宿在學校,每到周五放學,回家一放書包就跑到廚房舀上一碗米茶,咕咚兩下吃個底朝天,一路上的口渴與疲憊饑餓就融化進甘甜清爽的米茶里了。
米茶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它特殊的功效密不可分。
一是做到了調和飲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人家餐桌上大魚大肉越來越多,人們吃多了葷食后往往不想吃主食米飯,這個時候來上一碗米茶就恰如其分了,調和了口感和口味,增進食欲也是自然的了。
二是能夠解渴降溫。家鄉(xiāng)的夏天,氣候多悶熱,這個時候鄉(xiāng)親們往往食欲不佳。米茶不僅可以代替米飯,又具有解渴的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之佳品。在家鄉(xiāng),忙碌的人們一般在頭天晚上炒制米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如飲酸梅湯,帶酸不酸,帶甜不甜,更能增進食欲,生津止渴,別有一番風味。冷藏后的米茶成為一種特制的飲料,更是美味絕倫、沁人心脾。
三是可以瘦身減糖。米茶既能飽腹,又沒有過剩的營養(yǎng),這樣一來,既可瘦身,又能免受挨餓之苦。因此,成為瘦身美體人士的最佳食物。同時,它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食物。經制作的米茶,大米中的糖分大為減少,患者可常年食用,不用擔心血糖增高。
在我的家鄉(xiāng),“五一”一過,天氣轉熱,氣溫驟升,便到了勞作時節(jié)。人們在田間忙碌之余,返至家中,揩汗拿碗,舀上一碗米茶喝下,那份清涼,甘甜解渴,沁人心脾。對于勤勞的家鄉(xiāng)人來說,這份傳承了千年的米茶不但能為他們解渴,還把一份悠久的美食文化根植在了他們心中。
點評
作者分別從米茶的歷史、制作過程、飲食功效這三個方面說明了米茶的食用特色和文化底蘊。說明透徹,順序井然,詳略得當,同時流露出作者對家鄉(xiāng)米茶文化的自豪之情。
【佳作欣賞二】
家鄉(xiāng)的青團
□陳佳萌
在我的家鄉(xiāng),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些美味的食物,過年時的年糕、清明時的青團、端午時的粽子……不勝枚舉。而我最愛吃的就是清明時的青團。
清明節(jié)前,媽媽早早就采回了最嫩最綠的艾草。鍋里燒好了水,媽媽把洗干凈的艾草放入開水里,加上一些堿,焯過之后,嫩綠的艾草就變得碧綠而柔軟。把艾草放置一旁,開始和面。糯米粉兌水,把它們和在一起。只見媽媽的手靈巧地把面團推壓出去,折過來,再推壓出去,一遍又一遍。過了一會兒,媽媽把艾草也揉進了面團里,再用石臼的臼錘錘面團,里面的艾草就會變得十分細碎(這就是之前焯水時放堿的用處了)。醒過面之后,媽媽把面團分成一塊一塊的,再分別把這些小塊按壓成餅狀,舀上一勺先前準備好的豆沙餡或是白糖芝麻餡,小心翼翼地包起來,搓成一個個光滑的圓球,滾上一層糯米,放入高壓鍋中蒸15分鐘,就能出鍋了。
剛出鍋的青團熱騰騰的,散發(fā)出陣陣草香,表層的糯米變得晶瑩剔透。好吃的要趁熱吃!于是我夾起一個就往嘴里送,結果舌頭都快燙得沒知覺了,只好耐下性子把它吹涼。一口咬下去,最外層的糯米飽滿香軟,中間的一層皮也很軟,黏而不膩,最里邊的餡料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個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氣息喚醒了,清新的艾草味充斥著我的整個口腔……就是這樣的美味,才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清明時節(jié),將這些青團,供奉給已逝的親人們。青團的味道,更是我對親人們思念的味道。
點評
文章詳細介紹了制作青團的過程,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青團的喜愛之情。描寫具體細膩,尤其是媽媽和面、包青團的過程,更是抓住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使人讀之具體可感。吃青團一段的多感官描寫也極為生動,一個個青團更是包含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指導并置評:盧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