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玲
■
事理說明文,是說明事物所呈現(xiàn)的某方面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構造特點,或者事物的演變過程等的文章,是對事物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說明。
要判斷一篇說明文是否是事理說明文,可速讀全文后回想一下,如果文章介紹的是一個有形體、有特征、有作用、有意義的事物的話,就是事物說明文;反之,如果文章講了一個抽象的道理,說明對象無具體形態(tài),那么就是事理說明文了。
事理說明文重在說明“為什么”。閱讀事理說明文時,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初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說明對象。同學們可以借助文章中的科學術語、舉例和數據,讀懂文章講了什么。要想準確把握說明對象,同學們也往往需要從分析標題入手,可以通過分析標題的語法結構來判斷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在無標題或標題不明顯的情況下,同學們可以通過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逐段梳理,綜合分析,找出重點,從而把握說明對象。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達,可以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入手。事理說明文一般的行文模式是先說某種現(xiàn)象,然后分析和闡釋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即邏輯順序中的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此外,邏輯順序還包括從一般到特殊、從具體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等。同學們要能識別說明方法,并分析說明方法在闡釋事理時的作用。說明文語言表達準確、明確、嚴密。
3.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即感受作者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到作者嚴密的思維和表達,以及事理說明文傳達的關注環(huán)境、人類發(fā)展等問題。
■
人們?yōu)槭裁?/p>
喜歡在網上曬幸福
□元 元
曬恩愛、曬寶貝、曬心情、曬發(fā)型、曬美食……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曬”。
“曬”是一種自我表露
從本質上講,所有這些“曬”的行為,都是在向他人傳遞關于自我的信息。人們似乎天生就熱衷于將自己的信息展示給別人,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種進化而來的本能,它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生存優(yōu)勢,比如拉近和他人的關系、獲得反饋,讓我們可以改進自己的表現(xiàn)。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描述自己的性格時,會激活大腦中名叫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qū)的區(qū)域。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這些區(qū)域與心理上的獎賞機制有關,當人們從品嘗食物中獲得快感時,也會激活相同的區(qū)域。為了有機會獲得這種快感,研究中的被試者甚至愿意放棄更多的金錢誘惑。可見,自我表露與食物類似,都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心理學家很早就發(fā)現(xiàn),自我表露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當我們向別人透露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彼此的關系就拉近了一些。而作為回應,對方也會透露一些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huán),讓彼此的關系不斷深入。
“曬”可以減少現(xiàn)代人的孤獨感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社會越發(fā)展,人與人內心的距離似乎越疏遠。有研究數據表明,社交網絡其實可以減少人們的孤獨感。比如在柏林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求他們增加Facebook(社交網站)的狀態(tài)更新頻率,另一組則保持不變。一周之后,那些增加了狀態(tài)更新頻率的大學生,孤獨感出現(xiàn)了顯著下降,另一組則沒有變化。更有趣的是,孤獨感的下降與是否有人回復無關,只要增加了狀態(tài)更新頻率,孤獨感就會下降。歸根到底,人類是一種聚眾的動物,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越是疏離,想把自己拿出去“曬一曬”的渴望就越是強烈。除了互窺、攀比等表層原因外,通過另一種途徑讓自己重新感受生活在“人間”的感覺,就成了很多人“曬”自己的理由。
“曬秘密”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在當今社會,“暴露隱私”似乎成了現(xiàn)代人的一種“時尚心病”。人的心理可以分為3個領域:一個是可以讓別人覺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層面,叫作“透明區(qū)”;另一個是不能讓別人發(fā)現(xiàn)的層面,即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叫作“隱匿區(qū)”;還有一個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稱為“潛在區(qū)”。研究發(fā)現(xiàn),這3個領域在一個人的心理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在生活中產生幸福感的能力。在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中,透明區(qū)應該最大,隱匿區(qū)較小,潛在區(qū)最小。如果隱匿區(qū)大于透明區(qū)或者潛在區(qū)過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見,秘密越多,壓力越大。所以人們在不停地尋求宣泄的途徑,把秘密以某種方式說出來,就是對壓力的一種釋放。
英國知名心理學顧問邁克爾·辛克萊博士說:“我們努力地把自己呈現(xiàn)給網上的世界,假裝自己一直都很開心并盡力保持這一狀態(tài),這不但讓人精疲力竭,而且最終會讓人感到空虛?!彼?,“曬”得太多不是“幸福”,而是內心的虛弱。如果能避免這些誤區(qū),將真正有趣的東西分享出來,注重平等而高質量的交流,形成自我表露的良性循環(huán),那么各種“曬”將為我們的社交生活提供有益的補充。
(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13期,有刪改)
1.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什么人們會對“曬”這種行為樂此不疲?
2.第三段中的“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能否刪去?為什么?
3.第四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閱讀全文后,你對各種各樣的“曬”有一個怎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