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愛紅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荀子《荀子·勸學》
【釋義】萬物的產(chǎn)生都有起因,榮辱的降臨必與其德行相關。肉腐爛后就會生蛆,魚枯死后就會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災禍就要發(fā)生了。
【作者簡介】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寫作背景】戰(zhàn)國時期,社會處于變革時期。如何應對變革,思想家們各抒己見。荀子主張人定勝天,因而勸人們學習、了解、利用自然規(guī)律?!秳駥W》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書的第一篇,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現(xiàn)實意義】對人而言,“榮辱”并非小事。在中國古代,“榮辱”與人的“安危利害”糾纏在一起。荀子說,“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并專門著有《榮辱》一篇來論及此事。好榮惡辱是人的本性,但由于君子和小人求榮避辱的方式不同,所以有“義”榮和“勢”榮、“義辱”和“勢辱”的區(qū)分?!皹s辱之來,必象其德”。品德好必然獲得美譽,品德壞必然招來恥辱。
凡事必有其因。風平浪靜,風起浪生。無風不起浪,風起就會浪涌。榮辱加身,絕非偶然,禍患降臨,終非無故。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chǎn)生。聲譽的獲得必須有善行而且為大家所承認,所謂“譽不虛出”。禍患的發(fā)生,也絕不是無緣無故,一定是自身種下了惡果,所謂“惡有惡報”。榮辱的產(chǎn)生,自有其內在的根據(jù),這根據(jù)就是思想、情操以及對人生目標的追求。一個人生活目標明確,人生追求高尚、光明,則必然心靈純潔、行為磊落。一個人生活目標不明確,追求的東西卑鄙、齷齪,則必然心靈骯臟、行為丑惡。事物本身不健全,禍患自然會發(fā)生。國家不安定,外侮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象一個體格健壯的強者,既能抵御外界的風寒,又能經(jīng)得起外在的誘惑;相反,大凡“邪穢在身”的人,就像一個體質羸弱的患者,既不能抵御外界風寒,又經(jīng)不住病毒的侵襲。君子應當善于選擇良師益友,遠邪近正,修身立德。因此,荀子告誡人們說,“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古人常常把道德修養(yǎng)稱之為“修身”。《大學》就有“富潤物,德潤身”的說法。大凡道德高尚的人,一般神定心閑,而道德修養(yǎng)不高的人往往脾氣很大。心有邪念,心必有不安,血氣則不定,所以很容易傷害身體。領導干部要積善成德,不斷提升道德境界,同時,要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