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州花溪燕樓鄉(xiāng)金山洞元代摩崖石刻考論

      2017-05-30 10:48:04葉成勇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元代

      葉成勇

      [摘要]金山洞元代摩崖石刻,主要講述至元二十二年(1285)金竹府知事房明遠對燕樓一帶的拓邊,又記錄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府吏趙堅參與金竹府知府掃閭進行的招降活動。至元十九年(1282)金竹府最初建立時,不在金竹寨主領地內,而是僑置于貴州長官司之地,直屬于順元路,由流官管理。后來經過摩崖所記的至元二十二年金竹府事房明遠招慰開拓邊疆,才有二十四年(1287)十二月掃閭率所領諸寨內附,至二十六年(1289)八月遂正式以掃閭為金竹府知府,以金竹寨為金竹府治所。元代金竹府轄地不斷擴大,主要是因為知府掃閭的招諭有功,朝廷即給其設官,令其管轄。其地主體在今長順縣境內及今花溪燕樓、黨武和平壩縣東南一帶。其中燕樓、黨武、馬場一帶,與摩崖石刻所在之地比較近,很可能就是當時金竹府的中心區(qū)域。元代金竹土司地位的確立及其快速發(fā)展,與元政府為了控制黔中地區(qū)密切相關,即通過扶持金竹勢力以抗衡遏制亦奚不薛、羅甸、八番、水東宋氏等大的土著勢力,進而保障元王朝從湖廣通往云南的黔中一帶驛道的暢通。

      [關鍵詞]元代;金山洞摩崖;金竹土司

      中圖分類號:K8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354(2017)04-0001-13

      一、金山洞摩崖石刻的內容

      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燕樓鄉(xiāng)所在地有一處山間小盆地,中間突起一座小孤峰,孤峰腳下有一個洞,即金山洞。摩崖石刻位于金山洞口右側石壁上,離洞口地面約4高米。原石壁經過初步鏟平,整個摩崖平面布局呈長方形,文字為毛筆書寫,再鑿刻而成。據筆者親自考察,摩崖約70字,由于經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很多文字已剝泐不清,原文可辨識者如下:

      大元忠顯校尉[1]羅司□四十六□夷長官司[2]金竹府事[3]房明遠于至元乙酉[4]來此開拓邊疆[5]□□□□酋民衷服□□□□□□□□元貞二年[6]□□□□□府吏趙□書[7]教授[8]冉□記□□□□

      筆者考釋如下:

      [1]忠顯校尉,據《元史》卷91《百官志七》,為武散官,階正七品。

      [2]疑為四十六蠻夷長官司。《元史·世祖本紀》所記至元二十七年三月“置金竹府大隘等四十二寨蠻夷長官”。這個長官司數目可能有遺漏,或后來有所增加,應如摩崖所記當為四十六蠻夷長官司。

      [3]金竹府,據《元史》卷63《地理志六》,為散府,秩正四品。金竹府事,即金竹府知事之簡稱。據《元史》卷91《百官志七》,散府置知事一員。

      [4]至元,元世祖年號,乙酉年為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房明遠為金竹府事,可見當時實行的是土流并治。

      [5]謂今金山一帶當是金竹府建立后于至元二十二年新開辟之地,故有邊疆之稱。此部分所言為一事,即金竹府知事房明遠至元二十二年來此拓邊。摩崖以下部分為另一件事,即二十七年(1290)招降活動。

      [6]元貞,元成宗年號。元貞二年,即1296年。

      [7]府吏,當指順元路總管府司吏。據《元史》卷91《百官志七》:諸路總管府司吏無定制,隨事繁簡以為多寡之額。位在教授之上。趙□,很可能就是趙堅?!对贰な雷姹炯o》記載:至元二十七年九月戊申,金竹府知府掃閭上言:“金筑府雖內附,蠻民多未服,近與趙堅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三十余寨,乞立縣,設長官、把總,參用土人?!笨赏浦w堅至少在至元二十七年已進入順元路,任職為總管府司吏,特參與金竹府知府招降事。因成功招降三十余寨,正如摩崖所言“酋民衷服”,朝廷準立縣設長官、把總,參用土人?,F(xiàn)在花溪燕樓這一帶很可能就屬于被招降的三十余寨之一部分。元貞二年的金山洞摩崖追述了此事。雖然如前所言,這一帶在此前的至元二十二年已經流官開拓為邊疆,但“蠻民多未服”,五年后又在流官和土官共同招慰下,才有真正的歸附,這實質上是土酋利用流官力量,擴大自己的領地。當然,這也滿足了王朝開疆拓土的需求。

      [8]教授,即儒學教授。《元史》卷91《百官志七》:諸路總管府、散府、上中州皆置儒學教授一員,秩正九品。這里應指順元路總管府儒學教授。

      金山洞除了元代摩崖外,洞口石壁上還有幾處清代乾隆、道光時期和近現(xiàn)代的一些毛筆墨書題記,但多較模糊。試作辨識如下:

      [1]乾隆拾八□記十八日/□朝甫□□□□/長命富貴□□□/

      [2]清國貴州貴陽府廣順州久安里/□□□信士郎□□□/代孩男二名金□其保長/命富貴,四季平安/萬萬富貴/乾隆貳拾陸年二月十三 □更□/

      [3]乾隆四十六年/□□□/

      [4]國泰民安/大清國貴州貴陽府廣順州屬下久安里□□□/信士王珣室人切生偕童伊子來地名金山崖/敗為金公□白前取名金駑□□□□/保柱兄□星君承保長生□□□□/王長□成金生木/百戚長春□代富貴□/道光貳拾捌年冬月初二□谷 立/

      [5]□□五年八月初十□□日/迎賀□□/一男歡從金公金德□□三牲/酒禮寄明□□保乂□□□□長/命富貴□□□除白子□□□□/□□□/

      以上部分不是本文重點,備錄于此,以資參考。

      二、金竹府建立的背景、時間與經過

      金山洞摩崖文字中有“金竹府事房明遠于至元乙酉來此開拓邊疆”數語,說明在至元二十二年已有金竹府。但傳世文獻對于金竹府的建立時間和相關情況異說紛紜,總結起來有至元十九年(1282)、二十四年(1287)、二十六年(1289)諸說。

      至元十九年招降并設置金竹府一事,至為繁復。首見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1《貴州建置》和《名宦》“速哥”條?!顿F州建置》云:“至元十六年諸夷降,附置八番羅甸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及都元帥府于貴州。十九年,又以降夷八番、金竹百余寨三萬四千余戶,悉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竹府貴州以統(tǒng)之。二十年又以討平九溪十八洞為郡縣,拜立總管府,俱聽順元路宣慰司節(jié)制?!拍?,中書省言地狹官冗,請合宣慰司都元帥府為一,從之。遂置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司都元帥府,領萬戶府一、鎮(zhèn)撫司一、安撫司一、散府二、長官司五、順元、思、播宣撫司三?!薄睹隆贰八俑纭睏l云:“至元十九年為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宣慰使,經理諸蠻,得其歸心……遂降八番、今竹(即金竹)百余寨,得戶三萬四千,悉以地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竹府貴州以統(tǒng)之?!币嬲斫馍厦孢@兩段引文,必須首先搞清楚今黔中地區(qū)至元時期的建置沿革。我們綜合《招捕總錄·八番順元諸路》《元史·世祖本紀》《元史·地理志六》《元史·速哥傳》《元史·斡羅思傳》及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貴州建置》、道光《貴陽府志·大事記上》等,得出以下線索:

      1.羅甸國(宋代)——八番羅甸宣慰司(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平章事阿里海牙遣兩淮招討司經歷劉繼昌招降八番羅甸蠻,遂置宣慰司及小龍番、臥龍番、大龍番、程番、洪番、方番、石番、盧番、羅甸國九安撫司,以劉繼昌為宣慰使,以兵三千戍守。九安撫司并授懷遠大將軍佩虎符。見《元史·地理志六》和《貴陽府志》“劉繼昌”條。)——八番羅甸宣慰司及都元帥府(至元二十六年置,以斡羅思為宣慰使。)

      2.羅氏鬼國(宋代)——羅氏鬼國安撫司(至元十五年國主阿察內附,授為安撫使,佩虎符。阿察,一作阿榨。)——順元路宣撫司(至元十六年十二月,阿察毀虎符以叛,十七年九月降,置順元路宣撫司,以阿察之弟阿里為宣撫使,范圍相當于明代的水東宋氏轄的十長官司地。)——亦奚不薛三路達魯花赤(至元十九年十二月,詔簽亦奚不薛軍征緬,遂反,四川兵討平,遂置三路達魯花赤)——亦奚不薛宣慰司(至元二十年七月丙寅置)——亦奚不薛總管府(至元二十年七月壬申,亦奚不薛酋長阿里及別部酋長宋添富出降,置亦奚不薛總管府于司治北,以阿里為總管。)

      3.西南番安撫司(至元十五年,西南番主韋昌盛與羅氏國主阿察同時內附,因置。)——方番河中府(至元十六年)——管番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赴闕,定其地之可以設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jié)制。遂置州十二、長官司二十四、縣十七,見《元史·地理志六》?!顿F陽府志》為二十一年說。)

      4.順元路宣慰司及都元帥府(至元十九年六月置,速哥為順元宣慰司,也速答兒為順元都元帥,宣慰司留軍鎮(zhèn)守,藥刺海總領。后地域擴大,增加了被討平的九溪十八洞。二十一年,又劃思、播二司屬之。二十四年,復添置順元路,并貴州于司治內,以統(tǒng)降附的九溪十八洞。)——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并順元、亦奚不薛、八番羅甸三宣慰司為一,置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設置于順元城。領萬戶府一、鎮(zhèn)撫司一、安撫司十、長官司五、散府二,而順元、思、播皆聽鎮(zhèn)撫。)

      由上可知,至元十九年(1282)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先置順元路宣慰司及都元帥府于貴州,稍后,本年十二月亦奚不薛反叛,隨后又是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在此基礎上,于二十年(1283)分別建立了管番民總管府和亦奚不薛宣慰司。因討平的九溪十八洞范圍很大,置管番民總管府以領之,轄州十二、長官司二十四、縣十七,均隸屬于順元路宣慰司,順元路轄地因此增加一倍以上。金竹府至元十九年初置時直屬順元路,二十年在討平的九溪十八洞基礎上新設置管番民總管府,可見金竹府與管番民總管府建立時間和背景不同。我們認為金竹府的建立,應是八番、金竹百余寨主動歸順的產物,與這一年末亦奚不薛反叛,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無關。因八番、金竹的百余寨三萬四千余戶率先降服,故朝廷特以優(yōu)待,許以建府。故方有《貴州圖經新志》所謂“又以降夷八番、金竹百余寨三萬四千余戶,悉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竹府貴州以統(tǒng)之?!逼渲校爸庙樤方鹬窀F州以統(tǒng)之”這句話頗讓人費解,據此語前文有“置八番、羅甸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及都元帥府于貴州”之表述,依其文例,在金竹府與貴州之間原應有“于”字,即原文應為“置順元路金竹府于貴州以統(tǒng)之”,“于”字疑乃抄寫時遺漏。{1}這里,還特地把以前就屬于順元路的貴州長官司地分撥部分給金竹府,允許在其地建治所,為暫時僑置之散府。這樣做是因為八番、金竹諸寨與貴州長官司地理范圍相鄰,戰(zhàn)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初置時兼有八番、金竹諸寨,非全為金竹之地,因已有八番之建置,遂以“金竹”為建置。僑置之地很可能就在今花溪區(qū)金竹鎮(zhèn)至石板鎮(zhèn)一帶。這一帶自古以來即是交通孔道,以金竹寨為府治后,遂脫離于僑置之地貴州長官司。

      另外,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又云:“元至元十九年,詔降夷八番、金筑百余寨三萬四千余戶,悉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筑府貴州以統(tǒng)之,總隸于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郭子章《黔記》所述當本此,康熙《貴州通志》所記也同。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有前后矛盾之處。即“總隸于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與至元十九年(1282)有矛盾。這年根本沒有建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其建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前后相差十年,顯然失于考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就沒有這句話。

      然而,道光《貴陽府志》還有至元二十六年(1289)八月說。梳理其卷1《大事記上》和卷87《土司傳上》: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癸亥,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內附,二十六年八月甲戌,改金竹寨為金竹府,置貴州,二十七年三月庚申,朝廷置金筑府大隘四十二寨長官。這里的“置貴州”,襲前代地志之誤,應為“置于貴州”。但既已改金竹寨為金竹府,則府治當遷離貴州,回歸其真正屬地。故“置于貴州”也有不妥。道光《廣順州志》有至元二十六年閏十月說。其卷1《輿地志·沿革》云:“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金竹寨主掃閭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內附。二十六年閏十月,改金竹寨為金竹府,屬管番民總管?!泵駠顿F州通志·土司土民志一》則更為詳細,持至元二十四年(1287)十二月說。以上諸說的出現(xiàn)都晚于明代,但具體情節(jié)都比較接近,沒有根本上的不同,只是時間略有先后。因《元史》未明言建置時間,諸說只好出于己見,對《元史》產生不同的理解。很顯然,諸說都忽視了《貴州圖經新志》的記載,更沒有注意到金山洞摩崖石刻的記載。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土民志一》看起來比較詳細,實際上是綜合了《貴陽府志》和《廣順州志》的記述,最后裁定為至元二十四年說。

      以上諸說實質上都源于《元史·世祖本紀》,但與原書意思有別。為了比較,現(xiàn)把《元史·世祖本紀》有關內容梳理如下:二十四年十二月,順元宣慰使禿魯古言,金竹寨主搔驢以所部百二十寨內附。二十六年八月甲戌,改四川金竹寨為金竹府。同年閏十月丙戌,西南生番心木姕等八族計千二百六十戶內附。二十七年三月庚申,置金筑府大隘等四十二寨蠻夷長官。同年九月戊申,金竹府知府掃閭貢馬及雨氈,且言:“金筑府雖內附,蠻民多未服,近與趙堅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三十余寨,乞立縣,設長官、把總,參用土人?!睆闹?。這里一直未明確說明金竹府何時建置,很可能是漏記。實際的情況是至元十九年最初金竹府建立時,僑置于貴州長官司之地,不在金竹寨主領地內,故未予記錄。后來經過摩崖所記的二十二年由流官金竹府事來招慰開拓邊疆,才有二十四年十二月掃閭(搔驢)率所領諸寨內附,兩年后的二十六年八月才正式確認金竹寨為金竹府治所。這時才正式以掃閭(搔驢)為金竹府知府,開始了土流共治的局面。

      結合金山洞摩崖,筆者認為金竹府創(chuàng)建于至元十九年說較為可靠。一是記載此說的文獻時代最早,出現(xiàn)在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1《貴州建置》和《名宦》“速哥”條。其后的萬歷《貴州通志》、郭子章《黔記》、康熙《貴州通志》也如此記。這些志書修撰都比較嚴謹翔實,而且還得到摩崖文字的印證。《元史》僅及二十四年以來金竹府之事,無涉十九年金竹府建置,屬漏記。二是其他諸說出現(xiàn)時間很晚,在清道光年間,不僅《貴陽府志》和《廣順州志》不統(tǒng)一,而且《貴陽府志》同書前后都不統(tǒng)一。民國時期的《貴州通志·土司土民志一》不過是對前書的揉合。

      元代金竹府先是隸于管番民總管府,原因如前所述,當時最初創(chuàng)建時僑置于貴州長官司地,又兼有八番、金竹諸寨。后與管番民總管府并列,同隸于順元路。當是金竹土酋主動內附改置后,掃閭招撫有功,朝廷特扶持之以抗衡亦奚不薛、八番、羅甸等勢力擴張。金山洞摩崖位于今花溪燕樓鄉(xiāng),這一帶直到清末仍是屬于廣順州久安里,是往來要沖之地,人煙繁盛,洞內大量清代題記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點??梢姡瑥脑詠磉@一帶一直屬于金竹府轄地。

      三、金竹府的轄地范圍及其沿革

      金竹府建立后,很長時間內是相對獨立的散府。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合并順元、亦奚不薛、八番羅甸三宣慰司,置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時,親領萬戶府一、鎮(zhèn)撫司一、安撫司十、長官司五、散府二。其中,萬戶府即指管番民總管府,散府二,應是金竹府和至元二十八年(1291)剛建立的都云軍民府??梢娺@時金竹府還是相對獨立的。但據《元史·地理志六》,金竹府與都云軍民府和皇慶元年(1312)建立的乖西軍民府都并入管番民總管府。并入時間當不晚于皇慶元年,合并后的金竹府直轄有古缸縣,估計這時其治所已從金竹寨移至古缸縣(在今長順縣鼓揚鎮(zhèn))。即使并入,散府仍具有相當的獨立性。金竹府自至元十九年(1282)建立,后來元明時期名稱雖多有變化,仍可見其獨立性。大致經歷了流官管理之金竹府(元至元十九年)——掃閭管理之金竹府(至元二十六年,掃閭為金竹府事)——至元三十年(1293)升金竹為安撫司,后又改為金竹府,元末又改為安撫司——金筑長官司(洪武四年)——金筑安撫司(洪武十年)——改土歸流后的廣順州(萬歷四十年),置廣順州以后直至清末未變。

      這就涉及到元代金竹府的轄地范圍問題。《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卷下《金筑府所轄蠻夷長官司》記金竹府領九州、八蠻夷長官司,九州即重州、阿孟州、上龍州、峽江州、羅賴州、桑州、向州、阿島州、羅那州,八蠻夷長官司即大小化等處、勇都朱砂古缸等處、洛甲洛屯等處、低當低界等處、百眼佐等處、獨石寨等處、羅來州等處、那麼州等處。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金筑安撫司”條云:“元至元十九年置金筑府,領長官司十七,縣一,隸順元路。十七長官司,惜無具名?!睋耙洞笤煲环捷泟儆[》,可能就是九州加上八蠻夷長官司。這些地名很大部分包括有至元十九年歸降的悉為郡縣的八番、金竹百余寨三萬四千余戶,大致在掃閭內附后歸轄金竹府?!洞笤煲环捷泟儆[》所載九州和八蠻夷長官司,在《元史》卷63《地理志六》均屬管番民總管府轄地,當是金竹府并入管番民總管府的反映。管番民總管府下轄共三十九蠻夷長官司,除上述轄地外,還有黨兀等處、竹古弄等處、山齋等處、客當刻地等處、百眼佐等處、本當三寨等處。這些明顯屬于金竹府轄地,以下略加考論。

      黨兀等處,見《元經世大典·招捕總錄·八番順元諸蠻》,云:“(大德)五年六月,八番宣慰司言:‘黨兀自降至今,八年不供賦役……宣慰司令上馬橋、金竹府備之,且以兵討之?!贝蟮挛迥辏?301)前推八年,為至元三十一年(1294)。大德五年金竹府直接以兵討之,可見黨兀與之關系十分密切,或即為其轄地。黨兀,在今花溪黨武鄉(xiāng)一帶,而摩崖就在與黨武毗鄰的燕樓鄉(xiāng)??梢娊顸h武、燕樓一帶是陸續(xù)被掃閭、趙堅等人招降的。

      竹古弄等處,見前引《元史·世祖本紀》,為至元二十七年(1290)九月金竹府知府掃閭與趙堅招降。

      山齋等處、客當刻地等處、百眼佐等處,見《元經世大典·招捕總錄·八番順元諸蠻》云: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一日,降詔招懷溪洞蠻夷曰:“中書省奏金竹知府臊驢(即掃閭)言:‘先奉圣旨招諭平伐、山齊寨主虐薛、約定奪,今有居幾、地面、百眼佐、阿吉谷、各當各迪等,自以外荒,久欲內附,乞頒圣旨,庸許自新。朕嘉其誠,遂俞所奏,令諭爾眾,咸聽朕言:‘惟爾鄰封,率多臣服,自番方而入貢,尋萬國以來庭,南順丹州,北懷金竹,陳蒙爛土,頃以向風,新添葛蠻,久皆款化?;蜮邔毭?,仍佩金符,賞賚有加,官守如故。爾等如能率眾效順,同仁一視。倘爾迷之或執(zhí),是伊戚之自貽,勉思轉禍之言,當體好生之意。”這說明平伐、山齊、居幾、地面、百眼佐、阿吉谷、各當各迪等地,不僅皆為金竹府臊驢所招降,而且經朝廷認可后,官守如故,自應歸金竹府管轄。各當各迪,即客當刻地等處,山齊,即山齋等處,皆音譯稍有別。

      本當三寨等處比較復雜些,“本當三寨”當為“木當三寨”之誤。乾隆年間愛必達撰《黔南識略》卷6“安平縣”條追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盧唐三寨及金筑府地設平壩衛(wèi),屬貴州都司”。這里盧唐三寨,即木當三寨等處,同音異寫,明代為衛(wèi)所占據,地在平壩衛(wèi)境內,且與金竹鄰近?!对贰肪?3《地理志六》載新添葛蠻安撫司下轄“木當長官司”,可能是新添葛蠻安撫司建立后從金竹府劃入,可見木當三寨等處地位之重要。據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明代木當三寨改為木官里,仍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另外,萬歷《貴州通志》所載金竹府還領一個縣,《元史》卷63《地理志六》記金竹府下正轄有古缸縣。

      因元代金竹府不少領地在明代變成平壩衛(wèi)之地,以下著重討論明代平壩衛(wèi)與金竹府的關系。據嘉靖《貴州通志》卷1《平壩衛(wèi)指揮使司》所載,平壩衛(wèi)“宋俱為羅甸國地,元為金竹府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盧唐三寨及金竹府地設平壩衛(wèi)”,可見明代平壩衛(wèi)地本屬于金竹府,是其讓出的土地。康熙二十六年(1688)改衛(wèi)為安平縣,凡屯軍所住曰所,共編為左、右、中、前、后五所。{1}通過古今地名對照,可知五所主要分布在今平壩縣東南部,包括今馬場、高峰、羊昌一帶??梢姡鞔郧敖鹬窀€擁有今平壩東南部地區(qū)。

      《安順府志》考證認為今平壩、清鎮(zhèn)一帶在唐宋時為羈縻州清州,屬大姓宋氏之地,元時清州削于今州。馬場原名曾周馬場,曾周,為“清州”之語轉。其云“平壩,舊清州地也,后為金竹所有,明取之而置衛(wèi),故明世金竹供平壩驛焉?!币榔湟?,曾周馬場在唐宋時應屬清州,為宋氏轄地,元時清州削于今州,馬場遂為金竹所有。{2}而今州能削清州之地,非金竹所能完全實現(xiàn),離不開元朝的扶持。但是,《安順府志》卻未對唐宋時與清州并列之“今州”{3}作考證。筆者以為,元代之金竹,即源于唐宋時期的羈縻州今州,今州的大姓就是金竹土酋掃閭的祖先。前引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速哥”條金竹寫作“今竹”,正反映了由“今州”向“金竹”演變之軌跡?!爸荨庇灋椤爸瘛?,不乏其例,如明代改元之貴州長官司為“貴竹長官司”,后來演變?yōu)橘F筑縣。今州——金竹——金竹與貴州——貴竹——貴筑的演變有驚人的相似。據筆者調查,今平壩縣馬場鎮(zhèn)平寨村魁山寨龍氏家族史即可追述至明代萬歷時期,遷入時,此地即屬于金竹之地。進而言之,《安順府志》推測曾周馬場之“曾周”為“清州”之語轉,或有不妥,當為“今州”之語轉?!对贰肪?3《地理志六》載順元路安撫司下轄有“曾竹等處長官司”,大德年間清州宋氏后裔宋阿重曾為長官,在宋隆濟叛亂時,宋阿重能夠東入水東,西入水西,可見其地當在平壩一帶為宜。這里“曾竹”,后來訛為“曾周”,就在平壩馬場一帶,都源自唐宋時期的羈縻今州這個名稱。其實,平壩馬場、高峰、羊昌一帶本今州之地,后來由于清州宋氏的興起和羅甸國的侵入,本屬于今州之地的馬場一帶成為二者爭奪的焦點,或為羅甸所有或為清州所有,故嘉靖《貴州通志》謂平壩衛(wèi)“宋俱為羅甸國地,元為金竹府地?!薄栋岔樃尽分^平壩“舊清州地也,后為金竹所有。”看似矛盾,其實反映的就是各種勢力的爭奪。元代金竹只是在朝廷的幫助下,重新奪回其故地,至明時又被屯軍占據,金竹還供平壩驛。

      平壩東南地區(qū)確實有明代的屯軍,今之地名中仍有保留,諸如馬場鎮(zhèn)的朱朝堡、湖頭堡、川心堡、楓林堡,羊昌鄉(xiāng)布依族苗族鄉(xiāng)的張官堡、辜家堡、羊場堡,高峰鎮(zhèn)的石家堡、六甲堡、七甲堡、毛昌堡、下興堡、田下堡、大堡、小堡等,在長順縣與平壩縣交鄰一帶有唐基堡等,都屬于平壩衛(wèi)。這正符合明洪武二十三年以“盧唐三寨及金竹府地設平壩衛(wèi)”的記載。據明郭子章《黔記》卷4《輿圖志》平壩衛(wèi)地里圖顯示,羊場堡在最東南,與金竹司最近。羊場堡,為今平壩羊昌布依族苗族鄉(xiāng)治所。而唐基堡,屬于長順縣最北端,與平壩最南端接壤。平壩衛(wèi)與金竹司的界限大致奠定了今平壩縣與長順縣的界限。但明代屯軍之后,金竹府轄地遂與屯軍之地犬牙交錯,互不統(tǒng)屬。清康熙二十六年,平壩衛(wèi)改為安平縣后,今馬場地區(qū)仍分屬于安平縣、鎮(zhèn)寧州和貴筑縣,地界犬牙、華離、甌脫者不一。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明代金竹土司與衛(wèi)所的交錯。總之,今平壩縣東部南部之馬場、高峰、羊昌地區(qū)應是元代金竹府轄地。這一帶應是金竹大姓主導的唐宋今州之一部分,曾先后為清州和羅甸勢力所據,至元代在王朝的扶持下又復為金竹之地。

      金竹西界,據筆者調查,可能在今長順縣廣順鎮(zhèn)與馬路鄉(xiāng)之間。馬路一帶也有不少明代屯軍之地,如燕旗堡、花紅堡、田旗堡、胡家堡等,但不屬于平壩衛(wèi),而屬普定衛(wèi),此地在元代應是羅甸國之地,具體則由安順州大姓張氏管理,即安順舊州張氏。{1}可見羅甸國與金竹府在宋元時期互有強弱,地界大致在今平壩與長順羊昌河一帶長期拉鋸,這是明代以前黔中羅甸和金竹兩大土著勢力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元代有意扶持金竹,重新占據今平壩東南部地區(qū),以抗衡羅甸勢力的擴張。至元二十七年(1290),斡羅思、呂國瑞擅以兵威降普定土官,欲以羅甸國札哇并龍家、宋家、仡佬、苗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請創(chuàng)設羅甸宣慰司以隸屬湖廣行省,雖未能實現(xiàn),但反映了湖廣一方削弱羅甸國勢力的意圖。{2}這與湖廣行省扶持金竹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明代開始,這個界限轉化為平壩衛(wèi)與普定衛(wèi)的界限。而今平壩與長順縣界主要是明代屯軍分割元代金竹土司領地后的產物。

      金竹東界,大致在今花溪至惠水縣一帶。今惠水在宋元時期主要是八番轄地,與金竹并列存在,其中的上馬橋與金竹最為接近,故有前引《元經世大典·招捕總錄·八番順元諸蠻》云令上馬橋、金竹府共同防備鄰近的黨兀反叛,且以兵討之。而青巖在元代有中曹白納長官司。據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1《貴州宣慰司上·古跡》“廢白納縣”條記載:廢白納縣,“在白納長官司西八里,曰躬腰寨,元置,尋改為中曹白納長官司?!苯窕ㄏ鄮r鎮(zhèn)擺早村即有躬腰寨,這一帶恰好是金竹與白納交界地帶。

      以上表明,金竹府從設置始,其轄地在不斷擴大,主要是因為知府臊驢(掃閭)的招諭有功,一旦成功,朝廷即給其設官,令其管轄?!洞笤煲环捷泟儆[》記金竹府所領的九州、八蠻夷長官司,不是最多時的轄地。至明正統(tǒng)元年,金竹安撫司所領木瓜、麻響、大華三長官司,直隸于貴州布政司。木瓜、麻響、大華三長官司,均襲元代地名,這三地應當就是明代金竹土司的主要轄地之一。其中,木瓜長官司,據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木瓜長官司”條,在定番州東一百里(今長順縣睦化一帶),元初為羅潁州,尋改木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查《元史·地理志六》,木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則作木瓜仡佬蠻夷軍民長官,屬八番順元蠻夷官,但同時又有“雍門客當樂賴蒙囊大化木瓜等處”,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的大華長官司即元代金竹府大小化等處,今長順代化鎮(zhèn),木瓜和大華兩個長官司,可能是從原來的新添葛蠻安撫司“雍門客當樂賴蒙囊大化木瓜等處”分出來。至于麻響,據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麻響長官司”條,在定番州南二百里(今長順縣麻響),元為麻響等處蠻夷長官司。但《大元混一方輿勝覽》記金竹府領九州、八蠻夷長官司中無此地名??傊?,明代的木瓜、麻響、大華三長官司,在元代僅有部分屬于金竹土司。明代這三個長官司的建立,并歸屬于金竹安撫司,是前述明朝廷分割金竹北部轄地建平壩衛(wèi)后,默許其向南擴張,以作為補償。{1}

      明代,據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金竹安撫司”條,洪武四年(1371)酋長密定歸順,罷金竹府,置金竹長官司于斗笠寨。十年(1377),升安撫司,俱隸四川貴州衛(wèi)。十六年(1383),密定遷司治于杏林峰。永樂十一年(1413),密定子得珠復遷馬嶺之陽,即壩寨??梢?,明代早期金竹司有過三次徙治,前后經歷斗笠寨(共13年,洪武四年至十六年)——杏林峰(共30年,洪武十六年至永樂十一年)——壩寨(此后一直未變)。道光《廣順州志》與此基本一致。斗笠寨,在今花溪桐木嶺村及黨武鄉(xiāng)思丫村交界的斗篷山東側,現(xiàn)當地有金竹長官司遺址。杏林峰,在今長順縣廣順鎮(zhèn)街后山上,有金鏞筑的土司土城。壩寨,道光《廣順州志》卷1《輿地志·沿革》:“壩寨,即今州治也。”即明清時期廣順州治,今廣順鎮(zhèn)上。

      綜上所述,元代金竹府在元朝政府支持下,與清州宋氏和羅甸國抗衡,轄地較明代要廣得多,但轄地范圍的主體一直在今長順縣境內及今花溪燕樓、黨武和平壩東南一帶。其中燕樓、黨武、馬場一帶,與摩崖石刻所在之地比較接近,這一帶很可能就是當時金竹府的中心區(qū)域。至明代,金竹土司勢力仍然較強大,但轄地因平壩衛(wèi)的建立而受侵占,其統(tǒng)治重心漸漸向西南遷移。明代金竹安撫司中心由今花溪燕樓、黨武一帶向西南方向轉移,最終以廣順為中心,以便于管理其南部的木瓜、麻響、大華三長官司,而其轄地和勢力也隨著衛(wèi)所的建立而有較大的萎縮,明朝廷默許其向偏僻的南部擴張,也是歷史的必然。

      四、元代早期經營金竹府與云南驛路的開辟

      元代金竹府地處黔中要地,處在亦奚不薛、羅甸國、八番等各大土著勢力之間,自至元十九年(1282)以來,元王朝有意地扶持金竹勢力,這對于整個貴州的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至元十七年(1280)至十九年,亦奚不薛叛服無常,朝廷多次派兵平定。當時云南行省管至羅甸,設有普定府(治今安順),已有通往云南的驛路。普定府以東屬于湖廣,湖廣驛路已經通至新添(今貴定一帶)。普定至新添之間正是八番、金竹、亦奚不薛交錯地帶,元朝建立順元等處宣慰司協(xié)調管轄,金竹府歸其直轄。這一帶是云南、湖廣、四川“喉衿之地”,歸屬不定,而為了有效管理云南,又必須保證必經八番、順元之地的驛路暢通。這些都是至元十九年的黔中政治形勢,而這一年恰好創(chuàng)建了金竹府。二十二年(1285)由流官金竹府事來招慰開拓邊疆,二十四年(1287)十二月掃閭(搔驢)率所領諸寨內附,兩年后的二十六年(1289)八月又正式確認金竹寨為金竹府治所。如此快速的推進,根本原因在于借金竹之境,打通云南的驛路。

      隨著亦奚不薛戰(zhàn)事的結束,朝廷很快考慮在黔中一帶駐兵開道。據《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年(1283)七月,先調軍益戍云南,接著立亦奚不薛宣慰司,又益兵戍守,分亦奚不薛地為三,設官撫治。分亦奚不薛為三,清道光年間《大定府志》卷25和卷47梳理很詳實:至元十九年,“亦奚不薛地盡平,遂置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及都元帥府于順元,置亦奚不薛、阿苴、鲊隴三路達魯花赤,留軍鎮(zhèn)守。命藥刺??傊??!敝猎辏耙噢刹谎θ方栽O官撫治之,三路謂阿苴、笮隴、暮空也?!贝蟮挛迥辏?301),宋隆濟及蛇節(jié)反叛,六年(1302)九月,播州楊漢英與官軍“遂降阿苴,下笮籠,望塵送款者相繼”。{2}這里的“笮籠”,經夏昌林先生調查考證,即今安順西秀區(qū)劉官鄉(xiāng)鲊隴村一帶。{3}在“蠻夷腹心之地”的黔中一帶增兵駐守,旨在“制兵屯旅以控扼”,開通通往云南的驛路,重點就是要打通今普定至新添的梗阻路段。開設這段驛路的重要前提是順元宣慰司建立,統(tǒng)轄八番、順元地區(qū),同時亦奚不薛分設三路達魯花赤,設官撫治,形勢趨于穩(wěn)定。但直至至元二十七年(1290)四月,四川行省官還特別上奏云:“本省接云南所管普安路,見立馬站,東連辰、沅、靖州站赤。已嘗令把總孟阜直抵云南、湖廣兩省立站地界相視,得普安路迤東羅殿、貴州、葛龍……隸于四川省管下,可以安立四站,接連湖廣所轄新添地面,安立一站至黃平、鎮(zhèn)遠,通辰、沅、靖州常行站道,以達江陵路?!眥1}

      可見,云南驛路的開通工作已初見成效,從云南普安至湖廣辰、沅、靖州有路連接,不過其具體路線則不知,我們姑且看成是第一次開辟。但這條驛路是否真的開通,尚有疑問。就在這一年,八番羅甸宣慰司宣慰使斡羅思為了立功,招撫到羅甸國的諸種蠻夷四萬余戶,其中有阿卜、阿牙者,欲來朝貢,還要向西行經過普安,因被普安路官所阻而未果。{2}由此推測,由羅甸國東行湖廣驛路并未開通,而是要西向經普安路折走廣西北上??磥磉@一次開通雖然有所成效,但未能完全打通。

      四川行省官員的下文倒是更有意義,其云普安迤東的羅殿、貴州、葛龍,可以安立四站,接連湖廣新添,又從新添安立一站至黃平。這說明這一段仍未開通,估計通過對云南、湖廣兩省連接地界相視,大致勘定了普安路迤東經羅殿、貴州、葛龍至新添的道路走向和設站的選點。由于這條路線比自四川入云南近便,遂被朝廷采納,這就是后來的湖廣至云南的大道。其開通工作遲緩的原因在于這一地帶是云南、湖廣、四川三省邊地,歸屬不定,管理不力,地方土著勢力錯綜復雜,鎮(zhèn)守戍兵難以維持糧餉,屯駐舊軍大量逃亡。{3}考慮到八番、順元、亦奚不薛復雜的政治勢力叛服無常,所以至元二十八年(1291)才在湖廣境內新添之地專設新添葛蠻安撫司,以經營黔中一段的驛路開辟。從新添葛蠻安撫司下轄有剛歸附而設置的平伐、金竹、都云等處長官司的情況看,當時安撫司應當是對平伐、金竹、都云這一區(qū)域的土著上層做了很多招撫工作,驛路經由其地,主要還是為了避開亦奚不薛之地,盡快打通東西驛路。從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7),又過了七年,經過周密繁瑣的工作,這段驛路才真正開通,朝廷才給予新添葛蠻安撫司驛券。這是第二次云南驛道的開辟。

      從《元史·地理志六》新添葛蠻安撫司下轄有金竹等寨,且朝廷在大德元年授該安撫司驛券的記載來看,金竹等寨很可能歸入至元二十八年建立的專門管理驛道的新添葛蠻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負責從湖廣經貴州至云南的驛道事務,其中在今貴陽至安順一段,是當時湖廣、四川和云南三個行省的結合部,順元路宣慰司及都元帥府駐貴州(今貴陽至花溪一帶),直接管轄今黔中地區(qū),并節(jié)制思州、播州,實質上已經成為中央王朝在西南的政治管理、驛道交通、軍事管控的戰(zhàn)略之地。從當時的形勢看,由于亦奚不薛叛服無常,而且勢力已經延伸到今平壩白云鎮(zhèn)至西秀區(qū)劉官鲊隴一帶,元朝不得不留軍鎮(zhèn)守。從湖廣至云南的驛道,在黔中一段只能選擇從阻力較小的平伐、八番、金竹境內經過,大致從今貴定縣出發(fā)至龍里,龍里西南向至花溪孟關,再南行經青巖至惠水北部,再西行經長順的廣順和馬路至安順西秀區(qū)南部,與當時的普定普安驛路相連。

      2012年7月,筆者帶領學生至長順廣順調查,在廣順西3公里的來遠村頭壩寨的后山腰的被稱為“寫字崖”的崖壁上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的墨書題記十余則。其中時代最早的是洪武元年(1368),稍晚的有洪武八年(1375),內容不夠完整,大體看都是文士風雅之作。據當地寇金富老人口述,寫字崖腳原來有一個方圓約200米的池塘,還有一條古驛道從這里穿過,可惜現(xiàn)在都變成了田地,看不到驛道的痕跡了。洪武元年和八年這個時間早于朱元璋派大軍經貴州平定云南的洪武十四年(1381),更早于在貴州和普定之間增設威清衛(wèi)和平壩衛(wèi)及其以此為基礎開通的新驛道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此而言,經過廣順的這條驛路當是元代開設的大路無疑。

      這條驛路在今惠水縣城和長順縣的廣順鎮(zhèn)一帶與從今貴陽西南向經花溪、青巖的道路相接,相接地帶恰好在金竹、白納、八番境內。而且摩崖石刻告訴我們,在大路開通以前,在金竹境內開辟了從貴陽經花溪石板至燕樓再至廣順西行至安順的一條驛道。這條路在大路開通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后來可能變成一條支路,一直到清代都是一條重要的支路。

      上述這條大道就是第二次開通的路線,應是“羅殿、貴州、葛龍至新添”四站的具體走向,相對于明代的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所護衛(wèi)的驛道,要偏靠東南許多。只是明代以后新的驛路開通后,這條大路地位下降,以至于被人們漸漸遺忘。其根本原因,是亦奚不薛勢力在元代叛服無常,而明代上述衛(wèi)所的設置和驛道的新開辟,正是在處理好與水西的關系后實現(xiàn)的。元代金竹之地被納入新添葛蠻安撫司,很顯然,是為了加強從普定至新添的這條新驛道的管理,以防備亦奚不薛(水西)勢力的叛服無常,從而鞏固湖廣至云南的大道,進而實現(xiàn)中央王朝在今貴州中部的長期立足,這為后來明代以貴陽為中心建立貴州省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可見金竹、平伐等寨的重要性。

      五、金竹府土流并治問題

      金山洞摩崖文字中的“大元忠顯校尉羅司□”、“金竹府事房明遠”、“府吏趙□書”、“教授冉□記”等數語中,值得注意的是羅司□、房明遠、趙□、冉□,明顯為漢人姓名,其分別為忠顯校尉、金竹府事、府吏、教授之職,說明金竹府設有比較完善的流官治理機構,可見主要為流官管理,本文前面對這些官職已作過考述。在金竹府這一級是土流并治,明顯表現(xiàn)為知府為土著掃閭,但府吏則為流官。府吏趙堅參與金竹府知府掃閭進行招降活動反映的正是當時土流并治的狀況。不過,這時流官能參與的治理活動又是很有限的,主要還是設長官司由土官進行直接治理?!对贰ぐ俟僦酒摺酚涊d:“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元代金竹府為散府,由流官主導逐漸轉化為土官主導,至元末變?yōu)樾U夷官,但基本上是土流并治的狀態(tài),這反映了金竹府“由流入土”的變化過程。流官不直接治民,只是與長官司一級的土官保持政治性關系,“參用土人”以維系地方對中央的臣服和朝貢狀態(tài)?!皡⒂猛寥恕钡闹匾蚴钱數丨h(huán)境惡劣,官員不愿赴任。如湖廣行省在左右江口溪洞設官治理中,出現(xiàn)“所調官畏憚癉癘,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1}這種情況在貴州更是如此。

      下面主要談談元明時期金竹府土官的世系問題。先討論元至元年間的金竹府知府騷驢。騷驢,或作掃閭、埽閭、臊驢,皆指一人?!对贰分饕d其在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之間歸附朝貢事跡。道光《貴陽府志》卷87云:“金筑氏自謂夜郎竹王之胄也。竹王既滅,吳霸表封其三子為侯,以慰夷濮。其一為金竹侯。世守其土,久之以金為氏。唐宋于其地置今州。元時有金竹知府埽閭者,金竹之酋長,蓋其裔也?!边@告訴我們,金竹府埽閭,姓金氏,名臊驢,其與夜郎竹王有關,可能是其后人。這種看法地方志中僅此一見,可能是道光時期修志時以《金氏家譜》為據而言。對于這個說法,侯紹莊先生認為與史實不符,乃金氏后人附會之辭。{2}

      臊驢之后,文獻記載的金竹府酋長有馬麟、密定、德弟、得珠、金鏞、金大章等人。《貴陽府志·土司傳》有集中記述,但與《明實錄》所記有不少差異。馬麟,《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十年有載。道光《貴陽府志·土司傳》云:元至元三十年,金竹府馬麟等十六人入朝,各授蠻夷官,賜以璽書,遣歸,后升金竹為安撫司。密定,又叫金密定。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金筑安撫司條云:本朝洪武四年酋長密定歸順,罷金筑府,置金筑長官司于斗笠寨。十年,升安撫司,俱隸四川貴州衛(wèi)。十六年,密定遷司治于杏林峰。密定歸順,《太祖洪武實錄》卷111記為洪武五年事,稍異。因密定歸附心誠,進貢頗勤,十年,升長官司為安撫司。德弟、得珠,應為兄弟關系。德弟,見于《太祖洪武實錄》卷207,云:洪武二十四年正月金筑安撫司土官德弟遣把事貢馬。另外,《明史·安南傳》有金得垛,永樂初“從征安南有功”?!顿F陽府志·土司傳》也有同樣的記載。這個金得垛,即是金德弟,乃音譯之別。得珠,又叫得住、的珠、金得珠等,首見《太宗永樂實錄》卷67,云:永樂七年十二月,四川金筑安撫得珠貢馬。又萬歷《貴州通志》卷3《貴陽府》“金筑安撫司”條云:永樂十一年,密定子得珠復遷馬嶺之陽,即壩寨。但《太祖洪武實錄》卷170有保珠之名:洪武十八年正月,密定遣其弟保珠貢馬。保珠與得珠字形似,疑為得珠之誤,而由前述可知得珠乃密定之子,非其弟。由此可知,德弟、得珠先后為安撫司,乃兄終弟及,也可知明初土官承襲制度不甚嚴格。金鏞,得珠之子?!队⒆谡y(tǒng)實錄》卷53云:“正統(tǒng)四年(1439)三月甲子,命貴州金筑安撫司故安撫金得珠子鏞襲職?!贝撕笥谡y(tǒng)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一年、景泰七年朝貢,可謂頻繁。據《英宗正統(tǒng)實錄》,景泰七年(1456)六月,金筑安撫司舍人金如添受命調集土兵協(xié)助官軍平定銅鼓、五開、黎平等處的苗民起事。天順二年(1458)七月,因貴州東苗起事,聚眾劫路,攻劫城堡,金竹安撫司舍人金洳也隨其他土司參與朝廷官軍的平定戰(zhàn)事。東苗大致在今龍里、貴定、花溪、青巖一帶,與金筑安撫司臨近,自然要參與平定。金征,《英宗天順實錄》卷348云:“天順七年(1463)正月戊戌,貴州金筑安撫司故安撫金鏞老疾,以子征代職?!苯饤稇椬诔苫瘜嶄洝肪?0云:“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命故貴州金筑安撫司安撫金征子楙襲職。金大章,《神宗萬歷實錄》卷493、494記之甚詳。萬歷四十年(1612)三月丙午,吏部題:“貴州巡撫胡桂芳奏:金筑安撫司土舍金大章乞改土為流,已經差官議行,設官建治,欽定州名,鑄給印信。……金大章改授土知州,仍加以四品服色,不許管事,子孫承襲,……州治應屬貴陽府管轄。”從之。同年四月,兵部復改流事,要求每年選拔營兵八十名防守??滴酢顿F州通志》卷3《貴陽府屬州縣沿革》廣順州條則云:萬歷三十九年,改土設流,置廣順州。乾隆《貴州通志》卷8同此。道光《廣順州志》卷1《輿地志·沿革》則云:萬歷三十九年,金竹土司金大章乞改土歸流。四十年,始名廣順州,隸貴陽軍民府。可知金氏乞改流在三十九年,四十年三月朝廷正式下文。

      由上得出金筑安撫司金氏傳承世系為:騷驢(或作掃閭、埽閭),元至元年間為金竹府知府。馬麟,至元末年為金筑安撫使。密定,洪武四年至二十四年(1371—1391),共21年。其子德弟,從洪武二十四年至永樂七年(1391—1409),共20年。德弟之弟得珠,從永樂七年至正統(tǒng)四年(1409—1439),共31年。金鏞,得珠子,從正統(tǒng)四年至天順七年(1439—1463),共25年。金征,從天順七年至成化四年(1463—1468),共6年。金楙,成化四年襲職,此后至金大章,承襲不明。另外,近人考訂金氏傳襲世系為:金埽閭—金馬麟—金密定—金得垛—金鏞—金武—金洳—金大章—金燦—金湯立—金式美,共傳12世。{1}這個世系明顯與前文有別,但主要的幾個人物是肯定的,可以互證。其中,從密定至金鏞近百年時間里,恭順復命,朝貢頗勤,頗得朝廷信賴和重用。此后,或許是因為與金筑臨近的東苗起事,朝廷和地方主事者懷疑金氏的實力,金氏與朝廷的關系漸漸冷落下來。到萬歷四十年(1612)金大章迫于當時金筑周邊地區(qū)已被改流的形勢(萬歷十四年二月,以貴竹長官司及龍里衛(wèi)屬平伐長官司地置新貴縣。三十年,安順州張氏改為土同知。三十六年,析新貴縣及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主動請求改流,金筑安撫司遂改為廣順州。

      五、結 語

      元代金竹府,即源于唐宋時期的羈縻州今州,今州的大姓當是金竹金氏的祖先。至元十九年金竹府最初建立時,僑置于貴州長官司之地,不在金竹寨主領地內,由流官管理。后來經過摩崖所記的二十二年金竹府事房遠明來招慰開拓邊疆,才有二十四年十二月掃閭(搔驢)率所領諸寨內附金竹寨主掃閭率眾內附,這時才正式以掃閭為金竹府知府,至二十六年八月確認金竹寨為金竹府治所。

      金山洞元代摩崖石刻,主要講述了僑置時期金竹府知事流官房明遠至元二十二年對燕樓一帶的拓邊,又記錄了掃閭內附后的二十七年府吏趙堅參與金竹府知府掃閭進行招降活動,這是當時實行土流并治政策的反映。不過流官能參與的治理活動又是很有限的,主要還是由土官進行直接治理。流官不直接治民,只是與土官保持政治性關系,“參用土人”以維系地方對中央的臣服狀態(tài)。這種“參用土人”的制度旨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置各級行政機構,任命土官與流官共同管理土著事務,與唐宋時期的完全由地方大姓治理地方的羈縻制度不同,也與后來明清時期有明確權利義務的由土著擔任并承襲土官的土司制度不同,可以說是從羈縻制度向土司制度的過渡形態(tài)。

      金竹府從至元十九年設置始,其轄地在不斷擴大,主要是因為知府掃閭的招諭有功,一旦成功,朝廷即給其設官,令其管轄。《大元混一方輿勝覽》記金竹府所領的十一州、六蠻夷長官司,不是其最多時的轄地。元代金竹府轄地較明代要廣得多,但主體一直在今長順縣境內及今花溪燕樓、黨武和平壩東南一帶。其中燕樓、黨武、馬場一帶,與摩崖石刻所在之地比較接近,很可能就是當時金竹府的中心區(qū)域。明朝在金竹府地(今平壩東南部)設平壩衛(wèi),同時金筑安撫司中心由今花溪燕樓、黨武一帶向西南方向轉移。朝廷默許金筑土司向南擴張,以作為補償。

      唐宋以來,相對于羅甸國、八番、清州、蠻州等黔中大姓勢力而言,金竹土著勢力并不強大。僅有今州之地,其上層人物活動在正史中無聞。元代金竹土司地位的確立及其快速發(fā)展,與元朝政府為了控制黔中地區(qū)有密切相關,即通過扶持金竹勢力,加強湖廣驛道管理,以抗衡遏制亦奚不薛、羅甸、八番、水東宋氏等大的土著勢力,進而保障元王朝從湖廣通往云南的黔中一帶驛道的暢通??梢哉f,在以土著掃閭為首的金竹府招慰擴張基礎上而形成的金氏土司,是王朝政府和土司上層相向而行的產物。明代金筑安撫司中心由今花溪燕樓、黨武一帶向西南方向轉移,且轄地和勢力也隨著平壩衛(wèi)的建立而有較大的萎縮,但金筑土司對朝廷仍能恭順復命,保持了平穩(wěn)的發(fā)展狀態(tài),明朝廷默許其向偏僻的南部擴張,也是歷史的必然??陀^上講,金竹土著勢力為元明王朝開拓黔中地區(qū)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責任編輯:吳啟琳)

      猜你喜歡
      元代
      元安西王歷史若干問題研究
      淺議廬山元代石刻書體藝術中的隱士情懷
      王維山水田園詩元代接受研究
      王繹《寫像秘訣》中的肖像畫技法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2:06:52
      從民族文化交流視角論元代蒙古族漢文創(chuàng)作的產生與發(fā)展
      《雪霽里的故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8:09
      淺析遼、金、元時期的春水玉
      元代《宣授善和大師塔銘》碑補缺
      文物春秋(2014年5期)2015-03-30 21:07:25
      元代文化統(tǒng)治的特征及影響初探
      黑龍江史志(2014年7期)2014-11-24 22:32:15
      阿拉善左旗| 马公市| 六盘水市| 名山县| 马山县| 鱼台县| 焉耆| 永善县| 通化县| 锦州市| 防城港市| 庆城县| 宿迁市| 鹤山市| 嘉禾县| 尼木县| 昆山市| 子洲县| 宁明县| 东丰县| 云和县| 唐河县| 蓝山县| 鸡西市| 高邑县| 房山区| 新源县| 和田市| 泾阳县| 北流市| 从化市| 金乡县| 皋兰县| 惠州市| 江陵县| 北安市| 灵丘县| 黔南| 天全县| 通化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