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杰 袁曉艷
小學生怕寫作文是作文教學中的普遍問題。面對問題,一線教師更多也更習慣于從教師如何教的角度關(guān)注、研究解決之道,理論依據(jù)莫衷一是,實施方法也是林林總總。筆者認為,教師只有真正從關(guān)注學生的角度實施作文教學,真正超越作文目的去實施作文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寫出高質(zhì)量的習作。
一、學生都愛用“橡皮”?
先從一塊橡皮說起。筆者曾觀摩一所本地知名小學的作文課,教學形式、課堂氣氛與教學效果都不錯。其間,我注意到學生普遍高頻率地使用橡皮,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他們書寫中的錯誤真有這么多嗎?還是另有原因?于是,我隨機選擇了身邊4位學生,統(tǒng)計他們10分鐘內(nèi)使用橡皮的次數(shù),結(jié)果是人均9次。
下課后,我借來4人的作文本,指著每一處擦痕詢問:你原來怎么寫的,為什么要擦掉?學生們的回答出乎意料:確實因為明確的書寫錯誤或操作不當而使用橡皮擦的地方連20%都不到;而大多數(shù)擦痕是學生下意識地就用橡皮擦的。他們說,在寫作遇到困難的情況下使用橡皮,好像能使他們更安心些。事后,我又在不同學校進行了6次觀察,同樣的現(xiàn)象和理由很普遍。
筆者認為,小學生在作文課上如此高頻地使用修改工具,反映了他們當時的壓力和焦慮水平較高。這時,使用橡皮不僅僅是為了修正錯誤,更多是一種宣泄壓力的方式。
二、學生都愛有“壓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激起水平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呈倒U形曲線關(guān)系。也就是說過強的動機水平會使機體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顒?,從而降低學習效果。因此,研究壓力的來源,尋找減輕學生壓力的途徑,對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來說顯得非常必要。
我們通過問卷、走訪發(fā)現(xiàn),除卻學生主體原因外,教師的作文教學行為也是重要誘因。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偏離新課標要求,人為拔高。翻翻小學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語,即使是三年級起步階段的作文,我們時時看到“條理不清”“中心不明確”之類的點評。要求偏高早已成為教師們普遍的慣性,令學生望而生畏,失去寫作熱情。
2. 指導抽象化,流于提要求。不少教師的作文指導常常只是出個題目、讀讀范文,說幾句諸如“要具體寫出人物特點”“過程要交待清楚”的抽象要求而已。學生對于如何表達還是不得要領(lǐng),無從下手,視作文為畏途。
3. 寫作情境虛擬,缺乏合作伙伴?,F(xiàn)實中的作文教學,教師很少創(chuàng)設(shè)情境,來推動綜合性、社會性學習,學生多數(shù)是“各種自留地,獨自苦思冥想”,思維得不到激勵,思路不能打開。
4. 主題與生活相關(guān)度低,學生缺少寫作的激情。在安排教學計劃時,老師們更多從教學序列與教學便利的角度出發(fā),較少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現(xiàn)實。在孩子們看來,作文不是品味生活、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主動要求,而是在完成作文任務(wù),全無“情動辭發(fā)”的樂趣可言。
5. 練習形式單一,缺乏新意。作文題目在不同年級間的雷同程度高,體現(xiàn)不出不同年級的要求。常聽到學生抱怨“又是一件趣事,又是一次暑假見聞”。由于缺乏新異意,學生寫作的欲望不高,客觀上增強了作文的難度。
6. 批判過多,激勵不夠。教師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始終是評判者、監(jiān)督者,而且主要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或“挑刺兒”的。負面評價帶來的失敗體驗讓學生失去寫作的信心,寫寫擦擦,以之作為化解壓力的方式就不足為奇了。
三、學生作文壓力如何疏導?
作文過程中過高的心理壓力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扼殺了創(chuàng)作的激情,影響了作文教學效果的達成。我們認為,針對以上問題,相應(yīng)地可以從下述幾方面改進教學,按摩心理,降低壓力。
1. 遵循新課標,降低難度。真正把門檻放低了,教師的心態(tài)也會好轉(zhuǎn),看學生的眼光必然會變化。學生寫起來更順當,會出努力就能成功,自然不再視作文為高不可攀的事。雙方處于良性循環(huán)之中,循序漸進,自能不斷提高。這是減輕壓力的關(guān)鍵。
2. 加強有效過程指導。大凡成功的教學都少不了過程指導。記得賈志敏老師在詞語擴寫作文《救青蛙》中,引導學生從“孩子”“青蛙”兩個詞語出發(fā),展開想象,練說表演,豐富內(nèi)容,錘煉語言,堪稱有效過程指導的典范。這與抽象地提空洞的要求相比,高下自判。
3. 精心組織,促進合作性寫作。讓學生組成學習伙伴進行合作寫作。他們的年齡、生活、志趣、認識相近,彼此了解,有利于克服畏懼心、減輕心理壓力。
4. 面向生活,增強體驗。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yīng)“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yīng)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要“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5. 豐富練習形式,提高新異性。作文練習總是離不開寫,但為寫而寫與有目的、主動寫根本不同。于永正老師曾圍繞蘋果設(shè)計了六次練習,而學生不僅不覺得厭倦,反而樂此不疲,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精心安排,巧設(shè)玄機,使孩子們?yōu)榱四苓_到參觀蘋果園這一目的而寫通知書、保證書;為了搞展覽與解說而寫說明文;為了報道這一活動而寫新聞稿……其間穿插以口頭說明、編劇表演、產(chǎn)品介紹、生活調(diào)查,學生只知其樂,不以為苦。
6. 充分激勵,學會賞識。一次充分的贊揚常常使學生愛上寫作,反之,可能使本來很有寫作天賦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失去了信心,厭倦寫作。于永正老師的談寫訓練課例中,充滿了對學生的賞識與發(fā)自內(nèi)心的由衷贊美,孩子們在他的課堂上總能體驗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的要求。
袁浩先生在研究兒童作文心理發(fā)展動因時指出:要減輕學生作文心理壓力,克服作文消極心理,使學生能夠把作文看成是一種“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從而進入“引筆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我想,只要我們一線教師能做好善于交匯心靈的合作者,當好肯與學生一道“下水游泳”的寫作愛好者,成為能給學生作文充分鑒賞的知心者,就能有效強化學生的習作行為,按摩學生寫作心理,有效疏導學生寫作壓力,從而使他們自覺地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袁浩,戴汝潛. 袁浩小學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與實踐[M].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21-23.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