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萱
【摘要】本文以“全面二胎”的特殊政策為背景,從實際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長子女在二孩家庭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從家庭與學校整合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新型心理干預模式即家校整合干預長子女心理健康模式。其次,本文采用將學生心理現(xiàn)狀、教學案例與教育心理學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有針對性地深入分析長子女心理,提出操作性強的家校干預策略。
【關鍵詞】全面二胎 二孩家庭 長子女 心理健康 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236-02
一、聚焦社會“二孩家庭”現(xiàn)狀
“全面二胎”政策開始實施后,社會上卻屢屢爆出各種問題,例如許多長子女在二胎出生后表現(xiàn)出“倒退行為”喜歡與弟弟妹妹爭寵,性格發(fā)生一些消極變化;還有的孩子對父母要生二胎反映激烈,甚至出現(xiàn)一些老大逼迫父母墮胎的惡性事件,這些事件值得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
1. 二胎政策中家庭模式的轉變
第二胎的出生使原有家庭發(fā)生變化,我國普通家庭將逐步由一個家庭包含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獨生子的“4-2-1模式”轉變?yōu)樗膫€老人、一對夫妻、兩個孩子的“4-2-2模式”,孩子便需要快速適應新型家庭模式的轉變,如果在轉變中出現(xiàn)心理問題,很容易在家庭中產(chǎn)生矛盾。
2. 長子女適應過程中心理的變化
長子女指的是家庭中夫妻生育并撫養(yǎng)的第一胎孩子,也可以被稱為是“老大”、“大寶”、“大孩”、“頭胞兒童”。長子女都要經(jīng)歷過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時期,因此二孩的誕生必定會轉變長子女習慣的家庭模式,由此產(chǎn)生心理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需要我們基于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幫助長子女在家庭模式轉變中保持身心健康。
3. 兒童教育中長子女心理的忽視
二孩的出生經(jīng)常會導致家庭中重心的轉移,新生的二孩需要照顧,往往會分吸引父母的主要的注意力,而此時長子女大多未成年,缺乏一定心理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如果此時家庭處理不當,大寶便容易產(chǎn)生心理落差,沒有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會導致心理問題的進一步擴大,甚至影響到家庭生活的正常進行。
4. 策略研究中家校整合的缺失
學校教育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可以直觀了解到孩子的行為變化;此外學校教師具有較為專業(yè)的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也可以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理論幫助。因此通過學校與家庭的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大寶”的心理健康,在專業(yè)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影響“大寶”的心理健康,才能實現(xiàn)正確、有效、及時的心理干預。
二、家校整合干預大寶心理健康策略探究
中小學生在二胎方面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教育是其根本,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備完善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所以學校教育在其中也將起著重要的引領與輔助作用,只有通過家校整合干預,相互溝通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1.家校整合——相輔相成五步循環(huán)干預
(1)心理預防教育
學??梢酝ㄟ^多種課堂教學方式滲透心理學知識,例如在活動課、班隊課、地方課、品德課等等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學校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的方式啟發(fā)家長重視長子女心理健康的動機。學??梢远ㄆ谂e行教育講座教授給家長基本的心理干預知識,幫助家長在平時生活中預防大寶出現(xiàn)消極心理。
(2)聯(lián)合發(fā)現(xiàn)問題
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很多心理變化會比較直接地反映在學校生活中,因此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與家庭溝通合作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最有效率的方法。教師可以采用觀察法定期對學生在校的行為進行記錄,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異?,F(xiàn)象。
(3)及時溝通交流
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由于家中生養(yǎng)二孩形成消極心理時,要積極地促進并實現(xiàn)家校之間的交流,通過多種渠道及時與家長溝通,與家長配合好共同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問題。以家訪為重心,家校細商個性化干預方式;教師在家訪溝通交流后,還能以多元渠道通信例如電話通信、網(wǎng)絡軟件等為媒介,全程追蹤干預效果,定期反饋學生在校情況,跟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4)合作解決問題
在發(fā)現(xiàn)一些同學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的反常后,學??梢越⑿<壭睦碜稍兪也⒁源藶闉殛嚨?,由擁有專業(yè)知識的心理老師或班主任進行針對性干預,幫助“大寶”走出心理困境。此外社會影響也不容小覷,家校可以合作向社區(qū)宣傳合理的二胎觀念,正面導向社會教育思想。
(5)定期互相反饋
在幫助長子女逐步轉變消極的心理健康后,學校與家庭也應該定期互相反饋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此外,家校整合干預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不同的適用方法,反饋結果也具有研究價值,可以用于其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有效地推進長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心理焦慮等問題。
2.以校為導——平時教學滲透心理輔導
(1)模擬角色“玩一玩”
模擬游戲指的是通過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扮演角色來感受生活,從體驗不一樣的角色中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客觀理智地對待生活中的困難,進而開導自己的心理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設計模擬游戲讓學生扮演二孩家庭中的某一個角色,來讓學生學會怎樣正確處理與家人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體會父母照顧家庭的辛苦。
(2)繪本探究“讀一讀”
許多學校都有設立繪本閱讀的社團活動課,相比而言有關二胎的繪本故事比較適合低段的兒童學習,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繪本故事來了解繪本中兩個孩子如何友好相處,同時一些有趣的繪本也會讓家里還沒有二孩的學生產(chǎn)生對擁有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向往。
(3)教材榜樣“學一學”
中小學的各科教材中可以適當選入一些兄弟姐妹相親相愛的故事,使學生能夠接受二孩的普遍設定,同時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會有榜樣效應吸引學生模仿其優(yōu)秀品質,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與弟弟妹妹如何相處。
(4)兩難問題“論一論”
如何對待弟弟妹妹不僅是心理學范疇,也是一個孩子優(yōu)良品德的體現(xiàn)。道德兩難問題是柯爾伯格提出用來劃分兒童道德發(fā)展的方式,其辯證性思維值得在德育中借鑒,通過讓孩子思考簡單的兩難問題,來展開對道德的思考,在辯證討論中學生可以促進道德發(fā)展,學會換位思考、冷靜對待問題。
(5)心理教育“聽一聽”
學校心理干預教學中最系統(tǒng)傳遞知識的方式是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有計劃地開展學校主題教育可以讓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心理知識,正確認識自我,掌握一些基本緩解心情的方法,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6)同伴交流“幫一幫”
當孩子年齡逐漸變大時,很多事情都愿意和同伴分享而不是找老師與家長傾訴,根據(jù)這一點學??梢栽O立一些“大寶”心理交流小組,或者在活動交流課上讓學生實現(xiàn)互幫互助,這樣在于同伴交流中傾訴了心理的煩惱,從他人獲得積極的經(jīng)驗,進而緩解了焦慮的心情。
3.以家為本——日常生活關注言行科學
家庭教育中要關注細節(jié),家長也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知識水平,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1)獎罰分明促進長幼公平
獎懲分明、長幼公平可以讓長子女形成正確自我意識,也有助于其順利適應家庭模式的轉變。身為父母應該了解清楚情況,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而不是單純讓大的讓小的、或者偏心哪一個孩子,對于錯誤方面必須要嚴厲指出,合理使用懲罰手段,讓孩子從小形成要對自己錯誤負責的意識。另一方面要有恰當?shù)墓膭钆c肯定,獎勵也要盡力做到公平均等。過于夸獎一個孩子把另一個進行比較或者貶低,都會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2)家庭民主提高參與意識
良好的家庭氛圍要依靠包容而不是欺騙,家長在二胎前多增加鋪墊給與長子女正向引導,在孕育二胎時也讓大寶參與到弟弟妹妹降生的過程中來,逐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其家庭意識,包括讓大寶給二孩起名等方式都是很好的參與方式。
(3)不失偏頗關愛每個孩子
父母的陪伴越少越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進而二孩的出生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的感覺。從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長子女對于二孩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擔心父母會忽視、不再像以往一樣關心自己,由此會容易引發(fā)許多情緒問題。
(4)曉之以理轉變教養(yǎng)方式
父母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對長子女心理素質影響很大,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又可分為四種——權威性、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耙苑e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及時熱情地對兒童的需要、行為作出反應,尊重并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同時他們對兒童有較高的要求,對兒童不同行為表現(xiàn)獎罰分明?!?研究表明權威型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下成長的兒童獨立性較強、具有積極的心理發(fā)展。當發(fā)現(xiàn)長子女存在一定消極心態(tài)時,家庭教育要引起重視及時有效地轉變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
(5)消除焦慮保持平和心態(tài)
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如果家庭中充斥著吵架與矛盾,孩子便容易受到消極影響形成亂發(fā)脾氣的習慣,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也相當重要。此外情緒控制受到孩子自身的腦部發(fā)育影響,兒童自出生開始其腦部的發(fā)育在不同年齡就存在著不同領域的關鍵期。在0-3歲情緒控制關鍵期時應注意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滿足無理取鬧的行為。這樣在二孩出生后也能冷靜理智地對待,而不是無理取鬧。
(6)互幫互助形成家庭責任
自我同一感即“一種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占什么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覺?!?在青少年時期形成,實現(xiàn)的關鍵便在于家長與老師是否鼓勵并支持孩子的嘗試,而自我同一感的實現(xiàn)會進一步影響下一個階段親密感的實現(xiàn)。親密感意味著讓步與犧牲,因此如果長子女具有較好的自我同一感與親密感,在對待二孩時會更容易愉快地接納并建立起親密的感情。
參考文獻:
[1]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