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山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是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但并非其獨創(chuàng),而是引用了前人的古語,聯(lián)在一起。
一、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的來歷,最早源自宋代辛棄疾的《卜算子·飲酒成病》:
一個去學仙,一個去學佛。仙飲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不飲便康強,佛壽須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進杯中物。
到明朝,有位陳繼儒,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編寫了《小窗幽記》,內容均為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分十二卷,其卷十一曰:“酒能亂性,佛家戒之。酒能養(yǎng)氣,仙家飲之。余于無酒時學佛,有酒時學仙?!?/p>
這兩句大意是:作為世間人要學著收放自如,既要拿得起也能放得下。不喝酒的時候要以佛為榜樣勤修戒定慧,六根清凈,修身養(yǎng)性;須喝酒的時候應當放開羈絆,如仙人般瀟灑的生活。
清人張索懿曾寫對聯(lián):“左壁觀書,右壁觀史;有酒學仙,無酒學佛?!?/p>
二、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曾國藩家書》載:“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現(xiàn)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
剛日,就是指情緒比較高亢的階段;柔日,是指情緒比較平緩甚至郁悶的階段。經,講的是萬物恒常之理,使人立場堅定,方向持正;而史,是過去的人實踐成敗的總記錄,強調的是在特定的時世,出于種種目的進行的各種活動的經驗和教訓,使人知道要實現(xiàn)某種理想所要經歷的艱難。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所表達的意思是:剛日讀經,理氣養(yǎng)生也;柔日讀史,生情造意也。有生有息,合乎天理,何樂而不為!是以修身為立足點而強調綜合平衡。
具體來說,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一是無日不讀書。剛為陽,柔為陰,甲、丙、戊、庚、壬五奇(數(shù))為(陽)剛,乙、丁、己、辛、癸五偶(數(shù))為(陰)柔,也就是說的單雙日。
二是指時日相宜。柔日讀史,讀史以明志;剛日讀經,讀經以養(yǎng)性。清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也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p>
三是說心情相吻。當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靜的時候,就去讀些經書,以平心亂,當自己郁悶無奈的時候可以看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用以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