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偉+薛立強+王崗
摘 要:近代由于東西方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落后的中國開始學習西方文化、西方強國之術,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的趨向,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的現(xiàn)象。中國武術在近代的發(fā)展中也開始借鑒、模仿西方,背離了中國“坐標”。中國武術在近代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背離的萌芽、背離巔峰、被禁錮等幾個階段。研究發(fā)現(xiàn):走入西方體育框架下的中國武術發(fā)展模式行不通,中國武術強行與西方融合的發(fā)展模式只會讓中國武術既不像東方也不像西方,沒有了“根”。隨著當下中國在世界格局中位置的根本性變化,以及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文化的流失等,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正在回歸,對隸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武術來說,同樣也要回歸。然而,在其回歸過程中必須注意:既要回歸“中國本土性”,回歸本體意識,擺脫西方束縛,又要回歸“傳統(tǒng)”,注重文化武術,展現(xiàn)文化自信;同時要表達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推進頂層設計,踐行中國道路等。
關鍵詞: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發(fā)展;本體意識;本土性;背離;西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 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7)03-0231-0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nd West in modern times, backward China began to learn the culture and art of western power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viat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o learn from advance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Wushu, it also began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imitate the West, and deviated from China “coordin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modern times has experienced a departure from the bud, deviate from the peak and impriso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western sports is not feasibl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orced to merge with the west will only makes Chinese martial arts unlike the West and East, and there is no root. With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loss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turning.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 und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also needs to retur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turn to the native and the noumenon consciousness,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West, but also return to traditional, cultural martial arts, show cultural confidence, expres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eak good Chinese story, promote top-level design, and take the Chinese road.
Key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Chinese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noumenon consciousness; nativeness; deviation;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近代中國以鴉片戰(zhàn)爭作為起點,社會性質(zhì)開始發(fā)生變化,社會思想也開始出現(xiàn)跌宕起伏、交融分化的復雜景象。落后的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模仿,這種思潮從器物、制度、文化依次演進。“西力東漸”“中體西用”,在西方浪潮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慢慢被邊緣化或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甚至被改造。這種境況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達到了巔峰,“我們原有的一點優(yōu)越感也開始了動搖,徹底開始全面地學習西方文化、西方治國之本原,也就是全面與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1]。中國武術為了服務“自強”的國家戰(zhàn)略,為了拯救落后的舊社會及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見解,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服務本土社會需求。從學習走向模仿,結果是迷失了自我,走向了西方的框架,中國武術出現(xiàn)了向西方近代文化“無邊靠攏”的背離現(xiàn)象。endprint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世界結構中的位置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對西方‘仰視的時代已結束,現(xiàn)在正進入一個中西‘平視,即平等對話的階段”[2],現(xiàn)階段我們需確立以“自我”為中心、為主體。對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來說,同樣也需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來審視自身的發(fā)展,以客觀的方式來回顧中國武術的背離之路,凝聚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各方力量。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才能讓中國武術文化得以更好地回歸。
1 歷經(jīng)沉淪與抗爭—中國武術的近代背離
回顧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東西方發(fā)展的不均衡性,導致了東方國家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文化的背離現(xiàn)象,并在文化上趨向西方的近代文明潮流。對于隸屬于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中國武術發(fā)展來說,其在近代發(fā)展過程中同樣趨向了西方、背離了中國“坐標”。當下回顧其發(fā)展歷程,從而找到其在近代社會發(fā)展中背離的“原點”,為今后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設計找到“依據(jù)”。
1.1 中國武術背離的萌芽
近代中國由于戰(zhàn)爭的失利,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解體及社會性質(zhì)的變化,一直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東方大國開始了“挨打”的局面,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西方觀念的沖擊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根基”開始逐漸弱化,自身也試圖去創(chuàng)新、去擺脫西方,但是徒勞無功,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慢慢走向了“西方”。
在東西方戰(zhàn)爭對抗的初級階段,武術在軍事訓練中的地位還沒有徹底被洋槍洋炮所替代,這時中國武術仍作為“練兵與抗爭”的手段。例如用西方槍炮武裝起來的“湘軍”“淮軍”等清朝部分軍隊,仍“練陣法,練技藝”來提高士兵的戰(zhàn)斗力。湘軍的操練日程中,每天都有拳、棒、叉、矛等習練內(nèi)容[3]。例如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大刀隊”不僅在抗擊北洋軍閥的戰(zhàn)斗中節(jié)節(jié)取勝,而且讓日本侵略者也聞風喪膽[4]。然而,隨著清朝逐漸走向衰落及新生社會力量的增長,西方的體育思想逐漸深入到中國的知識分子腦海中。例如改良派汲取西方思想從“尚武”等角度提倡軍國民體育思想,孫中山從立志振興中華角度提出了“強種保國”的體育思想,蔡元培提倡“尚武精神,推行軍國民主義”等都標志著近代體育思想的大變革,西方體育思想普遍進入了中國。中國開始實行“新政”,廢科舉、興學校等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西方體育開始以一種帶有軍事色彩的身份進入中國, 開始探索與改革本土體育,倡導在中國城市的學校和軍隊中開展“洋操”等西方體育項目;開始在學堂設置“刺棍、擊劍”等武術課程,目的是振興中華,富國強兵。在這樣的背景與思潮下,中國武術被推上了學習之旅,開始了背離的嘗試。
在“強國強種”“救亡圖存”的號召下,武術社團、武術組織紛紛成立,這些社團、組織已經(jīng)不同于原始的秘密結社,開始了社會招生,教師“采用聘任制”。由此,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知識分子、掌權者及武術家開始以一種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武術,中國武術開始了變革嘗試,中國武術的發(fā)展開始出現(xiàn)了“脫離”其意志的背離,其背離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因西方先進思想與落后舊思想的碰撞使得中國武術“舊思想”脫離了“親體”導致。這種背離的驅(qū)動力來自中國社會的內(nèi)外環(huán)境,來自對先進文明的強大吸引力。 由此,中國武術開始快速地學習西方。
1.2 中國武術的背離巔峰——土洋體育之爭
東西方由于強弱、貧富差距懸殊,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中華民族開始缺失自信、走向自卑;面對西方的科學理性,中國與世界文明的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開始“向西方學習”,西方成了中國看得見、摸得著的明確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體育思想影響,體育領域引發(fā)了一場大討論,即“土洋體育之爭”。爭論的焦點在于提倡西方的“洋體育”還是提倡以武術為主的“土體育”,“洋體育”與“土體育”誰應當成為中國體育發(fā)展的主流,這場論爭稱為“土洋體育之爭”。這場論爭深刻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論爭的前一階段主要是“中西體育”或“新舊體育”之爭,提升了人們從科學視角對中國武術的認識,從“軍事、實用的層面遞進到健身、教育、娛樂,乃至審美層面上”[5 ],標志著中國武術地位的提高,中國武術繼而轉(zhuǎn)型、更新。論爭的后一階段,討論了“土洋體育”的功能與中國體育今后發(fā)展的主要方向等問題。論爭中學者各抒已見,由于種種的社會與國內(nèi)外形勢,主張“體育救國”“武術救國”等呼聲高漲,拔高了體育、武術的“位置”,為最后的背離埋下了“伏筆”。最終,更多人接受了武術是體育一部分的看法,把武術歸為體育的范疇,致使其一直以“科學化”被改造。
“‘土洋體育之爭討論的是體育問題,但其實是‘土洋學術之爭、‘土洋教育之爭等在體育領域的投射。武術在近代被凸顯又被掩蓋的歷史,顯示出社會文化與國家大勢對于體育事業(yè)的制約作用”[6]。中國武術的西化學習之路本是以西方之長補中國之短,背離本土的目的在于振興自己,然而,后來的結果卻事與愿違。
1.3 中國武術劃向了西方體育——始終被禁錮在西方體育的框架下
中國武術歸入體育,西方體育對其影響呈現(xiàn)出全方位、多層次,例如馬良的“新武術”便是最有力的證明,“新武術”的推出讓中國武術徹底走上了西方模式的體育發(fā)展之路。中國武術的發(fā)展開始出現(xiàn)了裂變,這種裂變是因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撞擊和融合、生長所致[7],是因其發(fā)展在向西方趨近、向西方模仿。北洋政府的破產(chǎn),讓原本具有優(yōu)越感的文化從根上開始了動搖,更奠定了自己的落后,開始了 從“中體西用”到“以西變中”“以西化中”。為此,中國武術為了吻合西方思想與技術,開始向西方的體育轉(zhuǎn)化,按照西方的規(guī)則方式改良,“新武術”就是改良的“杰出”產(chǎn)物,“這種新武術方式的出現(xiàn)和逐步地被推廣和認可,其本身就是‘以西變中‘以體變武的結果表現(xiàn),包括后來的‘中央國術館的課程設置,甚至是霍元甲所創(chuàng)建的‘精武體育會所傳授的內(nèi)容,無不折射著‘以西變中‘以體變武的傳統(tǒng)中國武術改良的印記”[8]。此后,中國武術開始了與西方體育的求融之路。為了迎合西方體育發(fā)展,中國武術開始對自身不斷改造。為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與奧林匹克接軌,中國武術進行了體育化改革、創(chuàng)新,使其朝著“高、難、新、美”方向發(fā)展,使中國武術更加體操化、舞蹈化、雜?;?,這遠離了武術的固有本質(zhì)特點,從而出現(xiàn)了“競技體育”“競技武術”的概念。endprint
競技武術脫胎于傳統(tǒng)武術的“母體”,雖保存著傳統(tǒng)武術的基因,但為了達到競賽規(guī)則標準不斷異化,這種“異化導致武術面目全非,令武術人難以接受”[9]。武術劃入體育后的背離讓國人連自己都不認識,這種可悲與無奈,真成了落寞的“后庭花”。
1.4 中國武術“拉郎配”式的發(fā)展模式注定走不遠
入奧的失敗讓東方武術徹底醒悟了,不同的文化兼容是很艱難的。西方文化迥然有別于儒家文化,盲目地對西方文化癡迷甚至膜拜,其結果就是忘記了自我,這種自我迷失、沉溺的痼疾,是我們?nèi)電W失敗的原因所在,總是想讓武術在西方體育中找到依附點,這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我們沒有細致剖析中西文化間的差異,中西文化很多地方是不相通的。這種非相通的“拉郎配”,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武術入奧的失敗。這種強加的融合是很難走遠的,因為中國武術是對身體文化與身體活動規(guī)律的探求,其潛藏的“秘密身體文化”,是對本土傳統(tǒng)的“真意”詮釋與解讀。而西方體育是西方文明的產(chǎn)物,兩者文化烙印是不同的,存在涇渭分明的“源頭”與“流向”?!爸袊湫g內(nèi)斂,西方體育追求張揚;中國武術強調(diào)有機整體,西方體育訓練注重細化整合;中國武術表現(xiàn)寫意性,西方體育展現(xiàn)寫實性;中國武術突出“為己性”,西方體育突出‘為他性”[10]。為此,一味地從西方體育來看武術是不理智的,一味地依附西方體育反倒是既無西方也無東方。
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一直定位在西方體育價值的坐標體系中。習慣了西方的“真理”,殊不知冰火是不能容的,機械地照搬西方體育,甚至完全模仿都不是正確的做法,被西化的武術是“東西合二為一”的結合體,這種身份交叉成了漂浮在東西文化間的背離文化——失去了傳統(tǒng)的支撐又不像西方體育。入奧的失敗,無一不是東方武技與西方武技不容與沖突的例證。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少人對中國武術的“發(fā)展”缺乏基本的自信,總是期望從西方體育中找到答案與解釋,這種“拉郎配式”的歡呼雀躍,始終是“生硬”的、背離的。西方不是“至尊”的真理,我們應該在借鑒、吸收時質(zhì)疑其合理性、能夠?qū)嵤虑笫堑貙ζ湎冗M文化因子進行吸收,而不能盲目跟進,盲目跟進只會丟失自我。
2 歷經(jīng)奮斗與崛起——中國武術的當代回歸
“不論對一個民族、國家還是人類社會而言,其連續(xù)性之所以得以維系,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歷史記憶。如果喪失了對往事的共同記憶,一個民族、國家或人類社會將陷入無邊的虛無之中,以往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將付諸東流。一些古老文明正是因為沒有留下足夠的歷史記載,而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11]。中國武術發(fā)展的現(xiàn)實與走入西方體育的歷史無法割斷,中國武術要維持存在并發(fā)展,離不開對其發(fā)展的往事記憶,離不開走入西方體育框架下背離后的反思。這段歷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軌跡,但是我們必須脫離其束縛,重新回歸,因為作為身體文化的中國武術是民族文化的記憶,是中華精神基因的維系者與承載者。我們必須堅守本土傳統(tǒng)、回歸傳統(tǒng),不能丟棄自身文化的“根”而去一味地全盤西化,一味地模仿、追尋西方體育的腳步。西方文化下的體育拋開了西方“根”的文化內(nèi)涵和本質(zhì),照搬西方文明的末節(jié)和表象,只能是搬別人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丟失了自己,為此,我們必須回歸自我,只有回歸才能讓中國武術從“邊緣”走向“主流”。
2.1 中國武術的回歸必須強化“本體意識”,重回“中國本土性”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體育思想在東方傳播的過程,就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交鋒、沖突、融合的過程。由于受到當時社會制度、時代條件及認識水平的限制,在傳播過程中西方體育思想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影響和改變著中國武術的“原生態(tài)”狀態(tài)。隨后被強行裹挾在西方體育的發(fā)展模式下,殊不知西方體育與中國武術是不兼容的,他們各有理念,兩者存在本質(zhì)的區(qū)別;然而,隨著西方體育思想傳入中國后,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中國經(jīng)典文化開始走向失落,儒家文化開始受到質(zhì)疑。這時西方體育開始被“強行嫁接”在中國本土主流文化上,西方體育思想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之相應的中國武術內(nèi)涵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國武術發(fā)展的理念開始被置換,逐漸置換成了西方體育發(fā)展的理念。中國武術的近代之路指導理念的異化,讓其逐漸偏離了最初的航標,走向了另外的不符實際的西方學習之路;因而,當下的回歸,必須回歸中國理念,回歸中國思想,回歸中國本土性。
從“背離”到“禁錮”,從“拉郎配”到“理念置換”,西方體育思想在不斷影響與改變著中國武術。這里并不是說西方體育思想沒有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思路與新的視野,而是說西方體育思想對中國武術的沖擊很大,這種沖擊源自對中國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擠壓甚至替代主導地位。在西方體育思潮的沖擊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日益遠離了“本體”,走向了西方設定好的“模板”路徑;然而,當今在文化復興、回歸的大背景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不能再在外來沖擊的轉(zhuǎn)向中喪失自我主體性,應該強化自我“本體意識”,重回“中國坐標”。強化中國武術發(fā)展的中國元素,借鑒或是吸收西方體育先進思想,而不能讓西方思想、理念占據(jù)主導地位;因為武術的母體在中國,不在西方,其成長的營養(yǎng)基、原生態(tài)滋養(yǎng)盆是中國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再去追尋西方腳步,因為武術回家的路在東方,不在西方,方向錯了只能越走越遠。同時,我們應該按照中國坐標來設計武術的發(fā)展路徑,以中國文化為坐標來評判和欣賞我們的經(jīng)典技藝,不能再借用別人的“方式”來看待我們的經(jīng)典,因為文化烙印不同,源頭與流向也不同。中國武術發(fā)展必須有自身的本體意識,重回中國坐標;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主體意識是不能沒有的,否則就會出主而入奴,就會淪為其他文化的一個附庸”[12]21-23,因為“中國坐標”才能讓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有一個明確的回歸方向,才能讓背離后的中國武術找到原來的“身份”。
2.2 中國武術的回歸必須注重“文化武術”,展現(xiàn)“文化自信”
中國武術通過技藝得以物化,技藝不存,依附其上的文化形態(tài)就會丟失;技藝不存,人們就會慢慢丟失與傳統(tǒng)文化交流與共語的語境和媒介。為此,中國武術的回歸必須重點保護好中國武術能夠存在的“技藝”,同時,又必須注重技藝與文化的融合;因為中國武術通過文化這種“符號”來表達自我、彰顯自我,丟失文化的武術必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沒無聞。失去文化或者缺少文化的身體符號,必定會走向衰亡、走上自我消失之路;因為文化是中國武術的“魂”,文化武術體現(xiàn)的是農(nóng)耕文明中人們對身體技擊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表達了中國人對身體獨特的思維方式與人生境界。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文化可以標識武術屬于中國,因為文化烙印可以限定其中國身份,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武術才更能代表中國符號。為此,在傳承與發(fā)展武術時必須強化其“傳統(tǒng)文化特性”,因為“文化”才是其底色,“文化”才是其最為有力的營養(yǎng)。強化文化武術就是讓背離后的中國武術能夠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文化熏陶。這里并不是說否定西方,而是能以自我為主,不斷借鑒、吸收異域文化之精華,實現(xiàn)武術的真正繁榮。endprint
當下中國武術的回歸必將是在文化自信中得到強化與重視;因為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和精華。中國武術背離后的回歸之路必須注重“文化武術”,更要對武術充滿自信,因為“無論對于一個人而言,還是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唯有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才有可能撐得起整個民族的自信”[12]21-23,因為“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唯有被自信地保持,才有可能以自己獨特的面貌獨立于世,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一點就顯得更為重要”[13] 。只有對中國武術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充滿自信,才能喚起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2.3 中國武術的回歸必須表達“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中國武術同樣需要像物化產(chǎn)品一樣,需要“走出去”展示、去講述自己的“特色”,去傳播中國的聲音。通過向世界展現(xiàn)精彩絕倫的傳統(tǒng)技藝,獨特的身體符號,特色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此來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武術的全方位、準確的認識,讓國際社會更深層、更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 以此來強化武術作為中國技藝的唯一性、層次性,剝離西方文化與思想,還武術原本特色,實現(xiàn)中國武術發(fā)展由表到內(nèi)的回歸。背離是因為忘記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沒有了自己的特色。為此,當下的回歸必須強化中國武術的真實性、原汁原味性、不夸張、不拔高,實事求是地講述傳統(tǒng)拳種的由來、流派區(qū)別;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吸納優(yōu)秀異域文化的長處,形成自己獨特的“身體藝術”與“身體品牌”,讓中國武術走向生活、走進生活。
講好中國武術的“中國故事”不能任意放大拳種文化與拳種技術的差異,必須改變中國武術保護實踐的策略;因為保持拳種的多樣性是講述“中國故事”的基礎,是將“中國聲音”傳播出去的前提,也可防止中國武術再次背離。拳種作為中國武術構成的基本單位顯現(xiàn)著中國武術的存在模式,是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中國武術技術與文化的多元集合體;然而由于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均衡性,拳種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拳種意識”的缺失與淡化。為此,講好中國武術的“中國故事”,必須強化“拳種意識”,以體現(xiàn)各拳種“特色”,促進拳種的繼承和發(fā)揚。這不僅是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訴求,也是彰顯中國武術多樣性的現(xiàn)實需要。與此同時,講述中國武術故事還需要保持中西張力,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結合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去傳播自己、展現(xiàn)自己。也許只有這樣才更能完善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之路,更能顯現(xiàn)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戰(zhàn)略需求。
2.4 中國武術的回歸必須推進 “頂層設計”,踐行“中國道路”
所謂“頂層設計”,是指最高決策層對國家發(fā)展層面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戰(zhàn)略目標、戰(zhàn)略重點、工作機制和推進方式等領域,進行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整體設計[13]。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也應該全方位、深層次和戰(zhàn)略性設計,生硬地模仿與移植西方只會“南橘北枳”“削足適履”。為此,應從我國實際出發(fā)設計適合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道路。中國武術發(fā)展必須從根源上回歸中國道路,推行“頂層設計”,只有這樣才能讓背離后的中國武術有理論上的指南,發(fā)展上的“妙計”。中國武術的頂層設計需要追根溯源、統(tǒng)攬全局。在國家戰(zhàn)略、社會層面上來探尋中國武術發(fā)展過程中“背離”的原因與“無身份”的局面,從而找到中國武術發(fā)展的“癥結”所在。中國武術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符合整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現(xiàn)實訴求,以服務大眾需求為首位。中國武術發(fā)展的設計也不能再是“修補”“順從”,應該在國家未來文化發(fā)展中有一個準確認識與具體定位,轉(zhuǎn)變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方式,以“文化主體”“文化符號”“國家形象”的身份,實現(xiàn)“走出去”的戰(zhàn)略目標,逐步建立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新道路。脫離以“體育”“西方體育”“奧林匹克”為導向的中國武術發(fā)展道路,踐行中國道路下的武術發(fā)展立場,堅守本土文化主體的意識;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標榜西方的“模板”,需設計出“接地氣”的發(fā)展模式,對中國武術的規(guī)劃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系統(tǒng)謀劃”;剝離西方糟粕成分,重新確立中國武術回歸“生活化”“社會化”等本質(zhì)屬性的目標。不斷調(diào)整適應國家戰(zhàn)略、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服務國家與社會需求。
3 結束語
回顧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之路,不是為了批判西方化,而是以更加客觀事實的態(tài)度重新認識這段歷史。隨著當下中國的“崛起”與民族自信的回歸,中國武術的回歸理應選擇東方道路,因為西方化并未使中國武術真正強大起來,中國武術隸屬于中華“根文化” ,蘊藏著深厚文化精髓和氣質(zhì)。我們需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覓本民族的主體意識;從中國本土文化中找到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原點”,重新審視與系統(tǒng)設計中國武術的未來規(guī)劃。
參考文獻:
[1] 章開沅.離異與回歸: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化的關系試析[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5,108.
[2] 曹錦清,李建斌.從“以西方為中心”“以中國為中心”[J].社會觀察,2008(10):56.
[3]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北京:岳麓書社,1985:20.
[4] 馬明達.說劍叢稿[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3.
[5] 蔡寶忠,馬健.近代“土洋體育”之爭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121.
[6] 劉紅,栗麗.“土洋體育”之爭再討論[J].體育與科學,2013(34):45.
[7] 冉學東.中國中國武術體系裂變的文化價值因素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27.
[8] 王崗,張大志.從體育走向文化:中國武術當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6):3.
[9] 王國志,邱丕相.中國武術“越武越寂寞”的癥結及發(fā)展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92.
[10] 唐美彥,王崗.身體視角下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的差異性比較[J].體育科學,2014(34):82.
[11]高希中.“書名竹帛”:歷史承載民族記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1-21(A07).
[12] 樓宇烈.中國的品格[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13] 劉恒濤.傳統(tǒng)文化正在回歸[EB/OL]. [2016-02-26].http://www.sina.com.cn.
[14] 王一木.中國文化頂層設計的基本內(nèi)涵和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0(2):186.
[15] 薛原.關于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之五:建構體育發(fā)展大局觀[N].人民日報,2014-01-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