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北京市順義區(qū)牛欄山第二小學是一所成立不滿三年的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居多。而青年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生力軍,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與素養(yǎng)對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至關重要。在實踐中,我們通過開展專題教研、專家指導和課題引領,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其迅速成長起來。
開展專題教研。以教研組為單位,抓準關鍵問題,有效開展專題研討活動。例如,一年級教研組開展了“算理與算法教學的思考”主題教研活動,從三個方面進行研討——理解算理與算法的關系;采取何種有效教學策略;處理算理與算法的關系。通過這樣的研討活動,教師對計算教學的重點、難點就有了準確的把握,從而提高了教師把握和理解教材的能力,為今后的各類計算教學打下了基礎。
專家指導。首先,教師自己備課,在一個班上課,本組教師聽課,提出改進意見;然后,教師在另一個班再上,請學科教學專家聽課、指導;最后,教師修改方案,在第三個班再上同樣的課,再反思、改進。經過這樣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如孫佳新老師在教學《千以內數(shù)的認識》時,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第一次上課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情境:先出示素材——《千字文》,讓學生猜測字數(shù),然后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讓學生去驗證。但在同組教師研討時,其他教師提出孫老師沒有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經過學科教研員的指導,孫老師調整了教學方法——不給學生提供字數(shù),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得出答案。在第三次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學生對“千”這個單位有了充分的認識,數(shù)感逐漸形成。
課題引領。學校各個教研組都根據(jù)教學實際確立了研究課題。如語文組的課題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研究”,數(shù)學組的課題是“習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美術組的課題是“小學高年級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時效性探究”。在一年級的英語教學中,針對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歡發(fā)言的問題,英語組提出了“用歌曲童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的研究課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結成了研究共同體,經歷了選題、提出假設、確認問題、查找文獻資料、制定行動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反思并形成研究報告的過程,掌握了行動研究的方法。例如,在數(shù)據(jù)收集上,教師學會了運用多種方式,如記日志、訪談、錄音、錄像、拍照、問卷調查等。而在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上,教師明確了可以是學生在英語學習興趣、自信心等方面的整體變化(需要有數(shù)據(jù)支撐),可以是個案,還可以是教師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收獲和提升等??傊谡n題研究過程中,教師的研究、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