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碧螺春”為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種植于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這里常年云霧繚繞、四季花果飄香。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脫俗的高雅品質(zhì),被譽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洞庭山碧螺春具有“條索纖細,卷曲呈螺,茸毛遍體,銀綠隱翠”之外形及“湯色碧綠,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無窮”之內(nèi)質(zhì),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并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備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東山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洞庭碧螺春產(chǎn)區(qū)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果樹枝丫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zhì)。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zhì)優(yōu)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但凡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不由會被它的絕妙韻味所傾倒。
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jié)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zhì)最佳。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為“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加之優(yōu)質(zhì)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zhì)的形成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
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其后開始炒制,做到當(dāng)天采摘,當(dāng)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用“清而且純”來形容碧螺春再恰當(dāng)不過! 洞庭山碧螺春經(jīng)“采摘、揀剔、攤涼、高溫殺青、揉捻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制作而成,其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