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璨
(411101 湘潭大學法學院 湖南 湘潭)
一、含義及權利主體
我國法律沒有對體育賽事轉播權做出規(guī)定,應該說,轉播權不是一個法律概念,而是新聞媒體在報道各種體育賽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詞匯,在法律上它屬于哪類權利尚無明文依據,對于延伸到網絡領域的賽事轉播行為更是無從保護。一般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就是體育組織將體育賽事通過電臺、電視臺或網絡等媒體向公眾傳播并據此獲取報酬的權利。這種傳播包括現(xiàn)場直播、轉播、錄像。體育賽事的廣播電視轉播權屬于賽事的主辦者,這已成為國際慣例。
二、體育賽事及賽事節(jié)目的法律屬性
1.體育賽事
對體育賽事法律屬性爭議的焦點在于,體育賽事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學專著中涉及體育賽事表演的,大多對其作品屬性持否定態(tài)度。其一,體育賽事中的運動員不具有表演者權的主體資格。表演者是指表演作品的人,而不包括運動員、馬戲演員、魔術師等人。其二,體育賽事不具有作品的屬性,它既不具有專有性、地域性,也不可復制、沒有藝術獨創(chuàng)性,不是文學藝術領域里的作品。
就獨創(chuàng)性而言,體育賽事一般不適用此特點。獨創(chuàng)性是指作品系獨立創(chuàng)作而成,不是依已有作品復制而來,也不是根據既定的程式推演而來。
將體育競賽的場景進行攝影錄制只是將當時的體育競賽的動作和場景記錄下來,而不是復制,體育比賽作為一種‘活動或‘事件,其競賽性或紀實性,使其過程和結果是不可能重復的,也就是說不具有作品的可復制性。因此,一般意義上的體育賽事不是作品,不能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2.體育賽事節(jié)目
體育賽事節(jié)目是否是作品,這一點也是有爭議的。節(jié)目可以通過錄制的方法復制,而獨創(chuàng)性的體現(xiàn)在于,攝影方對賽事的拍攝角度的選擇,剪輯方式的選擇以及評論員的實時評論。
而球員的相互配合,隊伍的對抗不能說是著作權意義上的作品,因為其不可復制性。我國實踐中也不認為體育運動員的體育競技活動可以稱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活動,因此體育賽事節(jié)目一般不認為是作品。
三、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
體育電視轉播權是一項重要的體育無形資產,但它是否是一項知識產權,卻存在著爭議。
1.國外學者的主要觀點
a.賽場準入權說。轉播體育比賽的權利應當有主場球隊俱樂部所擁有,理由主要是因為主場球隊俱樂部一般都擁有比賽場地的所有權或者是使用權,并且能夠控制進場的球迷人數(shù),這一場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使得主場球隊俱樂部有權允許或者禁止某一電視臺在球場內安裝轉播設備,從而主場球隊俱樂部在進行比賽時可以將轉播權出售給電視公司。在荷蘭,法院和俱樂部都認為電視轉播權屬于“賽場準入權”,認為比賽的主隊享有拒絕他人進入其比賽場地的權利,英國學者也持類似觀點。
b.娛樂服務提供說。這一理論認為,體育賽事像喜劇、音樂會一樣,提供娛樂服務,提供者有權收取服務費用。記者和普通觀眾一樣,是以觀看比賽的方式享受娛樂服務的,他們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c.企業(yè)權利說。比賽的組織者或者參加者從事的是一項經濟活動,承擔著經濟上風險,第三人不得做出可能減損作為企業(yè)的比賽組織者的企業(yè)受益的行為。德國的最高法院認為,承擔了賽事組織、財政上的責任與經濟上的風險的組織者擁有比賽的轉播權。
2.國內主要學者的觀點
a.體育賽事轉播權屬于鄰接權中表演者權。其依據就是體育賽事表演是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體育經營人員等體育工作者的成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者權,只不過這種表演者權的行使由體育賽事的組委會統(tǒng)一行使,而賽事直播、新聞報道以及錄像都是表演者權的財產權利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在將體育賽事轉播權界定為鄰接權的前提下,需要探討的是其原始版權何在的問題,因為沒有版權就沒有鄰接權。鄰接權作為著作權的下屬概念,最主要的原因是鄰接權如前面對體育賽事性質的論述,是基于對作品的傳播的保護,也就是說是鄰接權的主體是作品的傳播者而非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
所以,分析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應該分成直播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權和轉播權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權,兩者性質不懂。直播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是指攝像機等設備把現(xiàn)場情況加工成電視節(jié)目信息通過大功率設備發(fā)射出去,使電視觀眾能夠接受的這一過程。直播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權,一般是由體育俱樂部、體育比賽舉辦者為最初所有者,制作電視節(jié)目的電視機構首先應向前者購買直播權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權,然后才能在現(xiàn)場攝者電視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制作與播出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而轉播權意義上的電視轉播權,是非電視節(jié)目制作者通過電纜或無線設備接入節(jié)目信息,再傳播給新的電視觀眾以獲取利益,這種電視轉播權必須由電視節(jié)目制作者,即電視直播權的擁有者授予或有償轉讓。
b.體育賽事轉播權是契約權利。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是一種根據契約產生的民事權利,國際奧林匹克憲章明確規(guī)定奧運會轉播權屬于國際奧委會所有,因為賽事轉播權的歸屬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往往依據協(xié)議或章程約定俗成的。
c.體育賽事轉播權是一種商品化權。商品化權的提出最初是為了保護人格因素中的商業(yè)性利益而產生的,這種價值是人格符號化、商品化的產物,這決定了商品化權的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隨著近現(xiàn)代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商品運動的涉及面日益擴大,社會組織、體育運動、社會事件、真實或虛構人物等都成為可被商品化的對象。
一場精彩紛呈的體育賽事是體育組織者、運動員以及相關人員辛勤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晶,按照經濟學上誰投資誰擁有產權的解釋,體育比賽具備了作為商品的核心價值,具有成為商品化權的可能。體育賽事要成為商品化權的對象,關鍵的是要求體育賽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
d.體育賽事轉播權具有物權屬性。有的學者認為,既然在體育職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條件下,把體育競賽當作為一種服務產品,那么,體育賽事的轉播權應該是這種產品的所有者的一種收益權,相當于一種物權。
根據前述對體育賽事的法律屬性的分析,既然知識產權保護的是創(chuàng)造成果區(qū)別于勞動成果,那么就要看體育賽事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作者認為,賽事沒有創(chuàng)造性而只是非創(chuàng)造的智力成果,屬于勞動成果。體育賽事產生的商標、標志等其他利益,可以由商標法或其他法律保護,而轉播權是一項無形資產,是一種合同約定——契約性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