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瑪卓嘎
摘要:萬瑪才旦作為藏族母語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憑借其獨特的電影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藏語電影中的重要地位,其電影作品中流露出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獨特的文化視角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對象。他的作品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第一主要從萬瑪才旦的電影作品中分析藏族青年導演群體的電影創(chuàng)作特征,第二概述萬瑪才旦電影作品的主題和宗教文化思想。第三概述影片體現(xiàn)的的藏族文化身份認同,最后概述個人對藏族電影的展望。
關鍵詞:萬瑪才旦;文化沖突;文化身份;藏族導演
一.文化沖突
在萬瑪才旦的電影作品中,文化沖突一向是他關注的主題。已有的2005年的《靜靜的嘛呢石》、2009年的《尋找智美更登》、2011年的《老狗》、2015年的《塔洛》等等。
如影片《靜靜的嘛呢石》中,將這一主題突出體現(xiàn)在寺院學習成長但卻著迷現(xiàn)代“唐僧喇嘛,通俗劇集的小喇嘛身上,小喇嘛在接觸外界事物的同時,可以看出他對現(xiàn)代文化的好奇與向往。這部影片其實已經(jīng)為藏語電影開辟了“文化沖突”的主題。萬瑪才旦的第二部電影《尋找智美更登》仍舊表達了對藏族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沖擊下衰落的無奈。如《尋找智美更登》中,那位尋找演員的導演以免在尋找過程中經(jīng)歷著文化的沖擊和確認過程,另一方面還受著作為普通人性的家庭俗務干擾,總體上來說還是文化沖突的主題。而《老狗》開始進一步聚焦文化與外部世界的沖突。電影《老狗》,描述了一位藏族老人殺死自己鐘愛的老狗的故事,藏獒是珍貴的犬種,因它一旦認定主人便會對其忠誠至死而受到人們的鐘愛,也因人們對它的鐘愛使得藏獒身價倍增,而藏獒本是藏區(qū)牧民最好的伙伴,它能夠幫助藏民放牧,看護羊群不受狼群的侵擾。利益的驅(qū)使和貪婪的欲望讓人們將目光集中于它,藏獒成為一些人偷盜和交易的對象,藏獒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少。就如藏區(qū)和藏族文化,在這個消費的時代里,已經(jīng)成為消費對象,藏區(qū)的景觀、民俗皆成為影視、旅游的熱點,甚至是少數(shù)民族的原住民也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老狗”既是萬瑪對于藏獒處境的概括,也是對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藏區(qū)狀態(tài)的反思。
二.文化沖擊下身份問題的迷茫
《塔洛》講述一位孤獨的牧羊人在進城辦理身份證的過程中的一系列遭遇,身份證顯然是身份的指代,塔洛這一趟去鎮(zhèn)上的目的實際上是確立自己的身份,而中間所發(fā)生的情節(jié)就是塔洛在明確自己的身份之前,所經(jīng)歷的種種困惑、焦慮和自我懷疑。另外一個塔洛身份的象征是他的小辮子,既包括實質(zhì)上的頭發(fā),也是他之前的人生里所使用的名字“小辮子”。塔洛隨身攜帶的小羊羔也是他純潔、不受浸染的草原心靈的象征。楊措抽的女煙則代表了現(xiàn)代生活及它背后所隱含的所有新鮮刺激。塔洛對于女煙從不接受到接受,也是他逐漸適應城鎮(zhèn)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塔洛沉湎于女煙和在城鎮(zhèn)商店里購買的白酒,疏忽于工作導致小羊被咬死。他選擇吃下羊肉,賣掉所有的羊,以這樣的儀式和過去的生活告別,來到楊措身邊。楊措親手為他剪掉了留了十多年的小辮子,塔洛完全丟失了自己過去的身份。塔洛在演唱會上又抽起卷煙,但是為時已晚,楊措到底是欺騙了他。塔洛的身份證終于辦好了,但是他已經(jīng)不是之前的那個自己,所長諷刺地要求他再去拍一次照片,重新辦一張身份證。塔洛最終停在了不屬于任何地方的路邊,再也沒有什么能定義他的身份了。塔洛的故事,其實是一代西藏人對于身份問題的迷茫,也是西藏傳統(tǒng)文化在強有力的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的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影片在各個維度上設計的象征和隱喻讓主題的幾個層次得到了完善、明顯的展示。
三.宗教思想——藏傳佛教
萬瑪才旦的影視作品中充滿了藏族文化,對世人了解藏區(qū)和藏族人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藏區(qū)是一個全民信教的地區(qū),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有關藏族的生活,必定離不開藏傳佛教,有關藏族的電影也必定少不了佛教的身影,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在萬瑪電影中,寺廟、喇嘛、經(jīng)文等時常出現(xiàn),占據(jù)了影片大量的篇幅,這不是因為萬瑪對佛教的偏愛,而是佛教對藏族的影響相當深遠。
藏傳佛教對于藏族人的意義在萬瑪才旦的作品中,無時不刻在體現(xiàn)著。在萬瑪才旦的電影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中,小喇嘛回家過年,他是坐在爺爺旁邊的人,而母親在給家里的人盛飯的時候,排在第一位的是家族里最為年長的爺爺,其次便是小喇嘛。在父權制社會里,一位僧人在家里高于其父親的地位已彰顯出其身份之尊貴,同時影射著藏傳佛教在藏族人生活中至高無上的位置。
觀眾可能會好奇為什么萬瑪才旦的電影作品中小僧人非常多,因為在藏區(qū)有著這樣的傳統(tǒng),一家人如果能送一個小孩去當僧人是光榮的事情,因為僧人是藏區(qū)里的文化人,他們可以傳播經(jīng)文,為人祈福,也相當受人尊重,所以很多僧人都是在很小的時候,被家人送到寺廟去的。影片中的小喇嘛便是其中之一。小活佛的年齡則更小,這是因為藏族活佛如果圓寂,寺廟將會在附近地區(qū)尋找一位孩童作轉(zhuǎn)世靈童,繼承老活佛的衣缽,所以很多的活佛年齡都很小,他們從懂事起就在寺廟里生活,一直受到佛教教義的熏陶,所以往往長大之后都會成為優(yōu)秀的高僧。在這部影片中,小活佛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習性等被真實的反映出來,在另外一部影片《尋找智美更登》中小喇嘛們的特長、興趣愛好,都以對著攝像機面試的形式表現(xiàn),也是最直觀的帶給了觀眾,卻使人印象深。
四、對藏族電影的未來展望
隨著中國電影體制的轉(zhuǎn)型,國家廣電總局在2004年開放電影制作權,民營資本進入電影領域帶給少數(shù)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新的希望。萬瑪才旦的電影便是得益于該政策的推行,他的電影始終堅持獨立制片。獨立制作的模式使得少數(shù)民族電影更加自由地發(fā)揮其所長,民間資本投資的寬容度給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蓬勃發(fā)展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優(yōu)質(zhì)土壤。這樣的體制轉(zhuǎn)型,對于想要從事電影行業(yè)的藏族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機遇。
藏族萬瑪才旦作為藏族電影的先驅(qū)引領一批藏族青年走上電影創(chuàng)作的道路。與萬瑪才旦在《靜靜的嘛呢石》和《尋找智美更登》中都有過合作的藏族攝影師松太加,目前也成為了一名導演,于年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太陽總在左邊》,在國際上也獲得了一些獎項,相信萬瑪才旦能夠影響更多的藏族有志之士,去創(chuàng)作更多的關于西藏的電影作品。
萬瑪才旦的電影創(chuàng)作既是對于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入侵,也是對于藏族電影人才的培養(yǎng)。2012年末,萬瑪導演在上海的觀影交流會上與一批藏族有志青年暢談藏族電影的明天,越來越多的藏族青年將電影視為傳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