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歡
摘要: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他的《語言》(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倍⒄Z學科就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肯定離不開英語文化。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意識;培養(yǎng)
文化意識培養(yǎng)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也有相應的要求,但在教學實踐中過于專注于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文化意識培養(yǎng)往往得不到重視,從而出現許多偏差、誤解,甚至笑話。本文梳理了當前小學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狀和問題,并對影響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文化意識,教與學的“隱形翅膀”
為了滿足世界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時期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教育部頒發(fā)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队⒄Z課程課標》還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設立為: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并將起始階段即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具體闡釋為“讓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所以,不論從小學英語的教學性質還是教學目標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已然成為了一種趨勢。
文化意識,教與學必然訴求
雖然已有眾多的教學成果證明了培養(yǎng)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通過筆者對平時的課堂觀察和所做的調查報告,不難發(fā)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教師層面一,是教師對文化教學“視而不見”。作為一線教師,根據課標標準的精神,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持肯定態(tài)度,但對于當前測試中對文化內容涉及比較少,以及教師自身理論知識的缺乏等諸多因素造成對文化教學不夠到位,所以對于文化知識教師隨機任意地教,如果課時緊張就干脆不教,學生憑興趣隨意地學。少數教師認為,課堂語言教學已不堪重負,小學英語的課時設置是每個星期三節(jié)課,在課時那么緊張的情況下再進行文化教學就成了一種 “奢望”,所以只能被迫對文化教學“視而不見”。
教師層面二,是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只注重表面化。不少一線教師解讀完課程標準,都已經領會了它的精神,也都已經明白在教學時要滲透文化教學,但往往形式比較枯燥和單一。而且在處理教材時,每個教師也存在著教學差異,導致對課程標準的落實不到位,對書本上Culture time的教學也只不過是照本宣科。一些教師為了讓公開課上得更加光彩,想讓文化滲透“名正言順”地登上大雅之堂,往往喜歡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展示幾張圖片或者一兩句話穿插其中就敷衍了事了,根本沒有達到教學效果。
學生層面:學生知識面狹窄,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多。學習英語就應該了解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由于小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多,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意識,很容易導致學生不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例如,在英語問候語中最常見的“Nice to meet you!”一不留神,認識的人之間也會用它來進行打招呼了。所以,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不能光做出中文上的講解,作為見面時的問候語,而應該深入結合實際情境進行講解:A:Hello,Liu Tao.This is my mother.B:Nice to meet you!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才會少犯錯誤。在西方國家,“Nice to meet you!”是用于介紹新朋友給別人或者是互不相認的兩個人初次見面的禮貌用語,而“Nice to see you!”才是熟人之間見面時的用語。再如,簡單的一個英語單詞:“dog”,中西方差異也非常之大。在中國,dog 是一種比較低賤的動物,形容人多數都是貶義的,中國的詞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等,都帶有一種貶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國,dog 是一種受寵愛的寵物。所以,當外國友人贊嘆的說:“You are a lucky dog!”時,中國人可能就會比較反感,覺得外國人是在貶低自己,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響友人之間的關系。
因此,為了達到教與學的雙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化意識已成了必然趨勢。
文化滲透的手段與途徑
立足課堂回歸書本,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化意識 立足課堂,借助課文對話滲透文化意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是課堂,學生的知識來源于課本,現行教材《譯林小學英語教科書》中有許多豐富的對話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學到最自然,最地道的英語。教師還可以結合對話內容適時介紹以英語作為母語國家或民族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等。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習效果。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 5 How old are you? Story time中,初看沒有什么可以進行文化滲透的地方,只要學生掌握數字和詢問年齡的問答句就行了。其實不然,細心觀察的人會一眼發(fā)現文中的插圖里,那個女服務生問的都是小孩的年齡,并沒有涉及問到成年女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就這個知識點,把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對這一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外國,人們的隱私權意識是非常高的,如果問到年齡就涉及到個人隱私了,所以一般是不可以詢問成年女性的年齡的。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有我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材中所隱含的文化知識,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滲透文化意識。
回歸書本,發(fā)揮Culture time教學作用 現行教材《譯林小學英語教科書》的五、六年級教材中有一個教學板塊就是Culture time,它的形式非常新穎,是學生所喜歡的版塊。它的存在也讓大多數教師意識到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很多的課堂上,教師們對這一板塊的處理并沒有讓其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大多數只是照本宣科,這樣只會扼殺學生對這一板塊學習的興趣,導致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失敗。下面兩個教學片斷是本人在平時聽課時所記錄的兩節(jié)課堂實錄,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教師經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及處理,所達到的不同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 Culture time的教學片斷:
【案例一】①Look and find the differences.(The pictures in the book)/Learn and read the new sentences.直接出示書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教學書上的句子。②Guess, where is it and how do people drive?(拓展)/In Australia and Japan,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In the USA and Canad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拓展一些其他國家的圖片,并說一說該國家的駕駛情況。
【案例二】T: Bobby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rules on the road. So he goes to the library and read some books about them. 從本單元的話題出發(fā),設計情境引出主題。① Show the Ss the book “ How to drive in different countries?”/T: Which side of the road do people drive in China?/Ss: They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T: Do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all the countries?/Ss:No.從學生的實際經驗說一說我們國家是在路的哪邊駕駛的?
①Read and choose./Page 1:In the UK,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Page 2: In fact,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For example: Australia, Japan, Singapore, New Zealand/Page 3: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and Macau,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Page 4:In these countries, America, Canada, France, Germany…,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too./1) In ( ),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2) In ( ),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Australia, China, Japan, America, Canada, English從課前教師設計的picture book來學習Culture time部分,并拓展一些其他國家的知識。
同樣的教學內容,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案例一的設計是為了教這個內容而教,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學情,也沒有結合本單元的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內容的再改編,這樣學生學下來肯定印象是不深刻的。而案例二的教學設計則非常自然流暢,從本單元的話題引出了文化部分的學習,并制作了與之相關的圖畫書。這樣一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內容還拓展了一些其他國家的相關內容,真是一舉兩得。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我更欣賞案例二的教學設計。
開展有益的活動,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英文剪切報??梢宰寣W生利用《時代英語報》或者其他英語報刊雜志上的資源,組織創(chuàng)辦英文剪切報,可以摘錄一些與我們書本上有關學生的優(yōu)秀英語作品,可以剪切一些連環(huán)小故事并粘貼到紙上,讓它們變成一張張小海報,張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以便學生共享知識的樂趣。我們還可以與學生制定一些規(guī)定,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英語的平臺,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借助多媒體手段。在高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多媒體手段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平時的英語口語課或者閱讀課上,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拓展學生的課外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增強文化理解力??梢酝ㄟ^播放原版英文視頻來進行教學,也可以選取適合學生閱讀的繪本來進行授課。比如,現在我國流行的西方節(jié)日圣誕節(jié)(Christmas),我們就可以根據三到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計適合他們的英語課外閱讀內容,帶領孩子了解圣誕老人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稱呼以及圣誕節(jié)的起源等等,來營造濃厚的英語文化氛圍。
結束語
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與途徑,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多了解一些語言知識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識,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