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傳祎
作文和走路,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兩件事,其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走路和寫作的意義來看,兩者都是拓展生命空間的一種方式。只不過走路拓展的是物理意義的空間,寫作是拓展精神層面的空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走,他生命的空間相對會比較窄小,他看到的事物、交往的人和社會的互動基本限于他的腳步所劃定的圈子;同樣,一個不會寫文章的人,一個不會思考或者會思考卻不能形成文字的人,其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也非常有限。因此,寫作是一種求生的技能,是一種見證生命成長的工具,也像走路,是深入接觸社會,拓展生命空間,擴大和社會交往的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第二,從作用來看,都著眼于生命的成長,只是一個鍛煉身體,一個修煉心靈。一個不能走路、不愿走路的人,其最終的結果是腿腳不靈,四體不勤,生命的衰敗從腳開始,實際上難以成為一個獨立意義的個體。因為只有在不斷地行走中,他的生理機能才能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他身體的健康才有所保障。同樣,一個不會思考,不愿動筆寫文章或不能動筆寫作的人,他自由的心靈將長滿雜草,他和世界的聯(lián)系極其簡單,他精神的空間了無一物。相反,只有寫,才能更好地整理思想,提升思想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寫作,能讓心靈更闊大,更靈敏,更專注。
第三,從分類來看,兩者也有很多對應之處。從生存意義上分,有一般意義的走路和特殊意義的走路,一般意義的走路只是限定于拓展生活的空間;特殊意義的走路指以走路為生或以走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模特、田徑運動員等。同樣,寫作有一般意義的寫作和把寫作作為生活方式的,前者指各生命個體,后者如作家、文秘、編輯、翻譯等。
以走路來觀照作文教學,我們首先要明確: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不怕寫作,愿意寫作,從而忘記寫作,覺得寫作就像我們走路,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這是作文教學的底線,也是九年義務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但實際的情況是,學生越學寫作,越害怕寫作。這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一開始就沖著培養(yǎng)作家,設定了太多的要求,灌輸了太多的知識,確定了太高的目標。要解決學生怕寫作的問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教師需要做的更多是創(chuàng)設情境,放開思維,激發(fā)學生寫的欲望。就像媽媽訓練剛學步的孩子:隨時隨地讓孩子走起來,一步,兩步,扶持他,鼓勵他,直到完全放開。寫作的起步也應如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營造交際的氛圍,不斷地鼓勵寫,寫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能寫就好,甚至讓學生跟著寫,仿著寫,說一句寫一句,示范一句,摹寫一句,讓學生自由表達,無拘無束。如果一開始就設定目標,確定規(guī)范,講授各種寫作的知識技巧,就好比一走路就要求孩子先邁左腳,伸右手,抬頭挺胸,看著前方,這孩子肯定不會很快學會走路,就算學會了也害怕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