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婷
摘 要:近年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已引起重視,小學生跨文化知識在不斷提高,逐漸有了初步的跨文化態(tài)度,獲取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分析了其中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問題
一、缺少跨文化知識的積累
(一)跨文化基礎性物質文化知識的欠缺
學生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Culture time中學過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所以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知道這一中西方文化差別。但是,再細致深入地問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愛喝茶,你們知道英國人也喜歡喝茶嗎?你知道他們更喜歡喝哪種茶?紅茶還是綠茶?大部分學生對英國人愛喝茶這一事實表示驚訝,而對于他們更偏愛紅茶這一事實,也很少有學生知道。
(二)跨文化基礎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識的貧乏
筆者在時間觀、個人隱私、稱呼語、感謝、稱贊、接受禮物和電話用語方面,對學生進行訪談。少數(shù)回答比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還是按照中國式思維。學生跨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直接導致在真實的交際中產生溝通障礙,致使跨文化交際失敗。
二、缺乏跨文化態(tài)度和跨文化意識
隨著時代發(fā)展,學生已經對西方文化有了一定接觸,跨文化意識逐漸增強。但是,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態(tài)度除了開放、欣賞之外,還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認同他國的文化,也不貶低我國的文化??缥幕瘧B(tài)度和跨文化意識也包括對異國文化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在移情意識和好奇心這兩方面做得還不夠。
(一)移情意識不夠
【案例1】David: OK, Nancy, whats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Nancy: No... I dont know.
David: Come on, Nancy, Im your brother. Whats the matter?
Nancy: Its Yang Ling. Shes really fun to be with, but shes very selfish.
David: Why? What did she do?
Nancy: We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I bought the tickets when she was on her way to the cinema.
David: So?
Nancy: Well, she never gave me any money for her ticket.
David: Wow! That sounds pretty bad.
Nancy: I know. Shes really a good friend, but she makes me mad, too. What should I do?
David: You should tell her what you really think of.
Nancy: Thank you, David.
學生剛開始不理解為什么Nancy認為她的朋友Yang Ling是自私的人。幾乎所有學生都不了解這一西方習俗,即:他們在很多場合講究分攤費用,像到餐館吃飯,除非對方講好是a treat,自然應該分攤;搭朋友的車到較遠的地方去旅游,應該付汽油錢等等。學生知道了這個習俗,就不難理解為什么Nancy認為她的朋友Yang Ling很自私了,因為按照go Dutch這個習慣,Yang Ling應該付給她電影票錢。教師還應該提醒學生,根據(jù)西方的價值觀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應該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這種做法。反過來,也不應該取笑Yang Ling小氣,因為在我國,Yang Ling可能在其他場合用另外的方式,把電影票錢給還了。
(二)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師在講授“6A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由于考慮到學生對圣誕節(jié)和中國的春節(jié)這兩大節(jié)日比較熟悉,而對于感恩節(jié)這個節(jié)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張簡單的圖片。教師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礎上配了圖片和聲音,還播放了人們過感恩節(jié)的短片,問學生: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anksgiving Day?但是,有學生低下了頭,有學生發(fā)出感嘆聲,有學生擺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學生點頭說:Yes!學生的好奇心并不濃,并沒有對未知的領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看到的眾多類似例子之一,教師運用各種手段想激發(fā)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好奇心,但是,學生滿足于課本提供的內容,對于考試不會考的、暫時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識并沒有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欠缺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能力
學生與外國人交流的話題主要限于常規(guī)話題,如興趣愛好,課堂語言知識。一旦離開了書本和課堂,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就會出現(xiàn)各種交流不暢的情況。
【案例3】2012年7月,我校高年級學生游學新加坡。當?shù)貙W校安排了兩國學生互贈禮物的環(huán)節(jié)。新加坡小朋友熱情地與我國學生進行交流,但我國學生面露難色。Cindy來自新加坡,Lily來自中國。Cindy:Hi.(輕松)Lily: Hi.(較緊張)Cindy: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Cindy.(面露微笑)Lily: My Chinese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Lily.(比較書本化,但是能夠繼續(xù)交流下去。)Cindy:This is a paper flower. I made it with my mummy last night. Do you like it?Lily:...(抬頭望我,尋求幫助,我示意她接受禮物。)Cindy:Here you are. Do you like it?Lily:...(接受禮物,沒有答謝,并把自己想送給對方的禮物推給對方。)
案例3是我們走出國門,其實,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送人禮物這一話題已經學習過,學生可以用簡單的語言This ... is for 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務。
綜上所述,無論在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態(tài)度方面,還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學生都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們在小學高年級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深思,作為一線英語教師我們應該直面這些問題,探索出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