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頌蘭
摘 要:小學語文中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可以讓學生學到很多東西。語文中的語言文字也很多樣化,如果學生能恰到好處地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那一定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交談、協(xié)作方面也會有很大的進步。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只是給學生講解語文知識,認為這樣就完成了語文的教學目標,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那教師如何加強語言文字運用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關(guān)鍵詞:語文素養(yǎng);語言文字;學習習慣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把所學語言知識靈活運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chǔ)。下面通過四個方面介紹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以期順應(yīng)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生對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有了足夠的興趣,才更愿意運用,才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中的語言文字,但是光有興趣也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引導(dǎo)學生在感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在良好習慣的熏陶下,學生就能做到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yǎng)。比如,《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敘述了幾種動物對春雨顏色的議論,本文采取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方法,語言輕快明亮,活潑有趣,教師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小動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用鉛筆勾勒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學生在好習慣的引導(dǎo)下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充分地發(fā)揮想象,說一說在自己的眼中,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從而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與參與度。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本該是學生發(fā)揮能力的地方,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學生記憶語文課堂上的語言文字都成問題,更別提靈活運用了。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則充當課堂的組織者、設(shè)計者、答疑者,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學習什么、以什么方式學習,讓學生自行決定,學生懂得了自主學習,自然能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yǎng)。比如《不用嗓子的歌手》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各種小動物如何不用嗓子發(fā)音,并對其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語言形式多樣化,進行聽說讀寫訓(xùn)練
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形式的多樣化,進行聽說讀寫訓(xùn)練。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語言文字是學來的,與聽、說、讀、寫沒有關(guān)系,這種觀點是落后的,學生語言文字的形成與聽說讀寫是息息相關(guān)的,缺少了其中任意一種方式,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都會出現(xiàn)困難,只有把這幾種方式有機結(jié)合起來,學生才會感覺到學習語言文字很簡單,無形中提升語文素質(zhì)。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保證語言形式多樣化,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xùn)練,擺脫“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yǎng)。比如:《我能行》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聽別人朗讀、說出自己在哪方面能行并寫下自己的目標能實現(xiàn),通過這幾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預(yù)習課文,并鼓勵學生當老師,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將自己所理解的內(nèi)容大膽地進行分享,經(jīng)過集思廣益,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保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其今后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良好的基礎(chǔ)。
四、加強語言積累,化為學生自身的東西
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把學習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有些教師認為把知識傳達給學生,學生也學會了,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其實不然,可能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方式是死記硬背,并沒有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達不到教學目標。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同時還要引導(dǎo)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文字,有助于學生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不要讓學生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dǎo)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從而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使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上內(nèi)容通過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語言形式多樣化,進行聽說讀寫訓(xùn)練;加強語言積累,化為學生自身的東西。這只是其中的幾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不要因為自身水平耽誤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jié),找到更多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讓學生能夠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通過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水平,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愛平.聚焦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J].陜西教育(教育),2015(6).
[2]田甜.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語言文字運用:論小學高年級習作的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236-237.
[3]畢勝航.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生觀及其轉(zhuǎn)變研究[D].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