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瓊
【摘要】《燭之武退秦師》是中職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言篇目,本文通過賞析燭之武的說理藝術,從言語形式上感知《左傳》如何講究遣詞造句的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對枯燥的文言文產(chǎn)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案例 說理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62-02
一、主題與背景
隨著新的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教師更好的理解體會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教學設計時,字詞句的理解掌握更多的放到課前預習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思維接受過程,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對較為生澀的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
(一)課堂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以一人之力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故事《燭之武退秦師》。
(二)整體賞析
1.師:看到《燭之武退秦師》這個題目,你們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
生:燭之武為什么退秦師?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結果怎么樣?
2.師:讓我們帶著問題齊讀課文,注意標出的這些字(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發(fā)音。
學生齊讀,教師針對學生齊讀過程中發(fā)音錯誤的字進行重點解析。
3.師:整篇文章讀下來,哪些問題你們已經(jīng)找到答案了?
生:(為什么要退秦師?)秦晉圍鄭,秦鄭無直接矛盾。
生:(結局怎么樣?)說退秦師,晉軍撤軍。
生:(如何退秦師)整個第三段都是。
4.師:是的,整個第三段都是描述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那就讓我們一起賞析燭之武的說理藝術。
(三)重點賞析
1.師:同學們對照課文注解,試著翻譯第三段,找出其中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
教師答疑,并指出重點文言現(xiàn)象請同學們回答,檢查預習情況。
2.師:分小組討論,試從稱謂、內容、措辭、語氣任一方面著手,思考燭之武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1)稱謂
①《燭之武退秦師》開篇就講:“晉侯、秦伯圍鄭”,先說“晉侯”,是因為圍攻鄭的“主謀”是晉??墒堑搅藸T之武的口中,他卻說“秦、晉圍鄭”,先說“秦”,再說“晉”。
首先,這是暗示秦伯,在“秦晉聯(lián)盟”中,秦排在晉之前,以秦為主導,這是給秦伯一個“高帽”。其次,燭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真正矛盾的雙方是晉和鄭,這時候,有意淡化晉,其實就是轉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保ㄕ故镜貓D)“國”是?能否換做“晉”?
故意隱去,雙方心知肚明,說的太露骨反倒容易引起反感,所以故意置換。
③燭之武在指稱“晉”時,開始沒有直呼“晉”,而是稱之“鄰”,這一稱呼有何深意?
如果燭之武上來就直呼“晉”,目的性太明顯,秦伯可能會認為這是挑撥“秦晉之好”,“鄰”字正好將鄭晉的矛盾巧妙地掩蓋住。還有,“鄰”字將晉與秦之間的關系表露了出來,鄭滅亡不要緊,而晉強大對秦卻不是好事。最后,在消除了秦伯的戒心后,燭之武直接稱呼“晉”,“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夫晉,何厭之有”,這都是在述說秦與晉的矛盾,是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來思考問題,收到了較好的勸說效果。
(2)內容:①鄭既知亡②亡鄭害秦③存鄭利秦④回顧過去,晉背信棄義⑤展望未來,晉必將闕秦?!O身處地站在秦的角度考慮問題;——審時度勢,明晰秦晉鄭三國關系;——春秋無大義,利益至上。
(3)措辭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既:已經(jīng),有自知之明,沒有任何企圖了,就等亡國了。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心示弱,動之以情,緩和氣氛,消除戒備。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敢:豈敢,謙恭有禮,表明立場是為秦考慮。
③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朝夕,故意夸張,對比突出晉君忘恩負義,善變,變快。出爾反爾,言而無信。警之以史,勾起怒火。
④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既、又,語氣連貫,凸顯晉國貪得無厭,不斷擴張。
——肆,擴張,延伸,肆無忌憚放肆,晉無所顧忌,吞并天下的野心。
——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吨芏Y》:“獲者取左耳?!惫室獯碳ぞ緦Ψ健?/p>
(4)語氣:沉著真摯——嚴正——誠懇——慷慨激烈(兩個反問,語氣激切,字挾風雷)。
3.選一生模仿燭之武的語氣把這一段話讀出來。
4.請同學總結燭之武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四)結束語:希望今天的學習,能幫助大家找到打開文言文這扇門的鑰匙,讓你們對我們古老的文字產(chǎn)生興趣,讓我們的文言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參考文獻:
[1]包旭東.《呼喚親近文字的文言文教學》《江蘇教育研究》2015.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