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新疆的蛇類比內(nèi)地匱乏,目前已知的新疆蛇類有3科7屬11種,包括東方沙蟒、紅沙蟒、黃脊游蛇、花脊游蛇、白條錦蛇、花條蛇、水游蛇、棋斑水游蛇、阿拉善蝮、極北蝰、東方蝰。它們別具特色,都帶有荒漠動物的習性。
東方沙蟒 看上去像一根干枯木棒
提到蟒蛇,人們往往會想到熱帶雨林里那些體長7-8米的巨型怪物,相比之下,新疆常見的蟒蛇體型就要小得多了。東方沙蟒是新疆常見的蟒蛇,它們生活在北疆的沙漠和戈壁地帶,數(shù)量較多,分布廣。成年東方沙蟒體長約90厘米,最長可達150厘米,其頭部小,形狀扁平,像把鏟子,能夠幫助它們快速地潛入沙子下面,鈍鈍的尾巴形狀跟頭部類似,這會有效地迷惑捕食者,讓它們很難快速分辨出東方沙蟒真正的頭部,為東方沙蟒延長脫逃的時間。正因如此,東方沙蟒俗稱“兩頭蛇”。此外,東方沙蟒的頭部和頸部之間完全沒有區(qū)分,整個身體也非常粗壯,體色和沙漠地帶的土壤非常相似,是典型的土灰色,還雜亂點綴著黑色和棕色的斑點,因此東方沙蟒整體看上去就像一根干枯木棒,當?shù)卮迕襁€給它起了另一個俗稱,叫做“土棍子”。和多數(shù)蟒蛇一樣,東方沙蟒也是卵胎生,每年6月-7月,雌性東方沙蟒會產(chǎn)下10條左右的幼蛇。
東方沙蟒每年4月中旬出蟄,當春秋兩季溫度較低時,它們多在晨昏外出活動。到夏季以后,溫度升高,東方沙蟒開始夜間活動,白天它們會躲在嚙齒目的洞穴里或沙子下10厘米處來躲避酷熱。新疆多地流傳著東方沙蟒會以死者遺體為食的恐怖傳言,原因是某些荒地遷墳的時候,會在墓地的棺材附近發(fā)現(xiàn)許多東方沙蟒的身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東方沙蟒之所以會出現(xiàn)在棺木附近,只是因為它們把墓地中的縫隙當作臨時的藏身之處或冬眠的場所而已。
東方沙蟒沒有毒,性情膽小且溫順,行動緩慢。遇到危險時,它們會張開肋骨,讓整個身體扁平下來,此時,它們的體型看起來會比平時要增大許多,以此來恐嚇捕食者。如果被捕食者抓住,東方沙蟒會將泄殖腔外翻,釋放出一股極其惡臭的氣味,這也許會讓捕食者胃口大跌,東方沙蟒得以逃生。難道東方沙蟒真的如此“憨厚”?大家千萬不要被假象欺騙,因為東方沙蟒在危急時刻也會主動攻擊,騰空撲咬,并且它們在捕獵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爆發(fā)力非常驚人。它們是典型的伏擊獵手,平時會靜靜隱藏在灌叢中或者沙地下守候,若是有蜥蜴或者小型嚙齒動物經(jīng)過,到達攻擊范圍內(nèi)以后,東方沙蟒會快速出擊,一口咬住獵物,同時身體開始纏繞,所有肌肉一起發(fā)力。很快,獵物窒息而死,東方沙蟒開始進行吞咽,它們的下頜骨和頭骨連接處的關節(jié)很松弛,肌肉的伸縮性很強,因此它們可以吞下比頭部大很多的獵物,就這樣,飽餐一頓的東方沙蟒可以很久不再進食。
棋斑水游蛇 蛙在它們的腹中絕望鳴叫
新疆的荒漠或沙丘地帶,時常會有一些綠洲濕地,為動物提供珍貴的水源,一些水鳥和其他物種也會棲息于此,這其中就包括棋斑水游蛇。棋斑水游蛇在中國僅分布于新疆,在北疆地區(qū)極為常見。棋斑水游蛇為水棲蛇類,無毒,以魚類及兩棲動物為食,它們體長在70-80厘米,最長可達140厘米。棋斑水游蛇的身體為灰色或棕灰色,布滿黑色的斑點,斑點的排列好似國際象棋,因此得名“棋斑”水游蛇。在歐洲國家,棋斑水游蛇還被稱作“骰
子蛇”。
棋斑水游蛇每年4月中旬出蟄,它們會在白天外出活動,尤其喜歡艷陽高照的晴天,平時它們會在水塘邊緣的草叢或石灘休息,享受日光??;捕獵時會潛入水中,它們在水中的游泳速度非常敏捷。棋斑水游蛇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偶爾也會進食蛙類、蝌蚪或水生昆蟲。有時,聰明的棋斑水游蛇還會守候在池塘的入水口,這里常常會有魚群聚集,棋斑水游蛇就可以盡情地享受唾手可得的美味。捕獵時,棋斑水游蛇會一口咬住魚類,如果是體型較小的魚,棋斑水游蛇會直接在水中吞食。而那些較大的魚,掙扎起來會很猛烈,棋斑水游蛇則會將它們慢慢拖到淺水處或者岸邊,再開始吞噬,就像釣魚的人在大魚上鉤后溜魚一樣。棋斑水游蛇無毒,因此它們無法用毒液殺死獵物,也不會像蟒蛇或錦蛇一樣通過纏繞讓獵物窒息,它們往往會直接活吞,筆者曾親眼目睹過一條大棋斑水游蛇吞下一只中亞側(cè)褶蛙,蛙完全進入蛇腹中時還在發(fā)出絕望的鳴叫聲。
棋斑水游蛇性情膽小且機警,在岸邊休息的棋斑水游蛇,一旦有風吹草動便會極速竄入水中,有些身型稍小的個體甚至會飛身一躍,跳入池塘,快速游向深水消失。而未能及時逃到水中的棋斑水游蛇則會選擇就近的洞穴、縫隙或石頭下面隱蔽。如果無處可逃,棋斑水游蛇便會變速將身體盤成一團,將肋骨向兩側(cè)伸張,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粗壯,同時還會發(fā)出“嘶嘶”的呼氣聲,聲音很大,以此來恐嚇捕食者。一旦被抓住,棋斑水游蛇會快速從泄殖腔噴出糞便,這可不是被嚇得大小便失禁,食魚的蛇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臭,棋斑水游蛇的糞便散發(fā)著無比腥臭的氣味,會令所有捕食者望而卻步,沾到人類身上也很難將其洗凈。
除了上述的防御手段外,一些體型較大的棋斑水游蛇還會使用裝死的手法來欺騙捕食者。它們會將身體腹部朝上,同時全身肌肉緊繃,模擬動物死后身體僵硬的假象,同時棋斑水游蛇將肛門外翻,釋放出尸體腐爛后的惡臭氣味,能在短時間內(nèi)將蒼蠅吸引來。除此之外,棋斑水游蛇的嘴巴還會微微張開,口腔內(nèi)的毛細血管破裂,營造出嘴角帶血的場景,此時人類就算用手抓它,它也不會動彈,如此高超的裝死本領,會讓捕食者完全相信這是一條已經(jīng)腐爛發(fā)臭的死蛇。其實“假死”在蛇類世界中是很常見的防御手段,但棋斑水游蛇將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阿拉善蝮 發(fā)動攻擊時身體像彈簧一樣瞬間伸張
目前已知新疆的毒蛇有花條蛇、阿拉善蝮、極北蝰、東方蝰,其中阿拉善蝮是新疆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的毒蛇,沙漠、戈壁、農(nóng)田、林地皆有分布,天山等地的高海拔針葉林也有記錄。阿拉善蝮便是之前我們所知的中介蝮,近年來隨著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的更新,中介蝮被重新命名為阿拉善蝮。
阿拉善蝮屬于蝰科亞洲蝮屬的毒蛇,它們的毒牙是蝰科毒蛇特有的管牙,又尖又長,平時被專門收在一種叫“牙鞘”的肉質(zhì)器官內(nèi)予以保護。毒液是可怕的混合型毒素,能夠同時破壞獵物的血液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阿拉善蝮體長40厘米左右,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尾巴較短,背部為灰褐色,還有一道道橫向排列的白色花紋,這些構(gòu)成了絕佳的保護色,使它們隱藏在草叢中時,很難被人類或者其他捕食者發(fā)現(xiàn)。
阿拉善蝮每年4月中旬出蟄,而新疆阿勒泰地區(qū)以及高海拔地區(qū)的阿拉善蝮要到5月出蟄。在春季和秋季這樣溫度適宜的季節(jié),阿拉善蝮會在白天外出活動,尤其是清晨時分,常常會看到它們曬太陽的身影。到了夏季,白天氣候炎熱,地表溫度高,阿拉善蝮會躲藏在嚙齒目動物的巢穴中,等到天黑后氣溫下降再外出。
阿拉善蝮為惰性蛇類,比起來回爬行游蕩,它們更喜歡靜靜待在一個位置。捕獵時阿拉善蝮也會采用伏擊的戰(zhàn)術(shù),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鳥類和鼠類。通常情況下,阿拉善蝮會盤踞草叢中,不停地吐舌頭來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一旦有溫血動物靠近,它們面部獨有的熱感應頰窩能探測到獵物的靠近,這時阿拉善蝮開始警惕起來,做好進攻的準備。一旦獵物進入攻擊范圍內(nèi),阿拉善蝮會瞬間發(fā)動攻擊,它們的身體像彈簧一樣伸張,張開血盆大口,將毒液注射到獵物體內(nèi)。雖然為惰性蛇類,但阿拉善蝮的攻擊速度卻非常迅速。中毒的獵物幾分鐘內(nèi)就會失去意識,阿拉善蝮便開始了吞咽的過程,鋒利的毒牙此時能夠幫助它將獵物推送入口。不一會兒,獵物就進了肚兒,阿拉善蝮簡單活動一下口腔,便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遇到危險時,阿拉善蝮會快速鉆進就近的洞穴中,或是蜷縮起身體,昂起腦袋,頸部彎曲成蓄勢待發(fā)的“S”型,時刻注視著捕食者的一舉一動,同時也會來回搖動尾巴,吸引捕食者的注意。一旦捕食者輕舉妄動或是靠得太近,阿拉善蝮會快速出擊,連續(xù)撲咬,直到將捕食者趕走。在野外,人類與阿拉善蝮相遇的機會不多,它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有人類試圖抓捕或失足踩到它們時,阿拉善蝮為了防御才會攻擊,一般情況下,阿拉善蝮會主動遠離人類。
花條蛇 輕盈的身體能飛速移動
花條蛇是一種有趣而又神秘的蛇類,它們平均體長在40厘米左右,但筆者曾在石河子的沙丘地帶記錄到一條體長超過140厘米的大型個體?;l蛇生活在新疆各地廣闊的戈壁灘或者沙漠當中,每年4月中旬出蟄,它們與人類邂逅的機會并不多?;l蛇大大的眼睛和方形的小腦袋很是可愛,它們多在晴天外出活動,性情機警膽小,多隱藏在洞穴或者草叢中,時不時會吐出那條短短的紅色舌頭,稍有風吹草動,它們便會逃之夭夭。
花條蛇屬于游蛇科花條蛇屬,為毒蛇,但毒牙為后溝牙,即它們的毒牙生長在口腔靠后的位置,并且毒性微弱,毒液只對冷血動物有反應,對人類和牲畜不會造成威脅。
花條蛇俗稱“子彈蛇”,因其行動速度快而得名?;l蛇身體修長,極為纖細,一條80厘米長的花條蛇,身體最粗的部位還沒有人類的小拇指粗,這樣輕盈的身材使得花條蛇能夠飛速移動,不少花條蛇能將身體前部分高高立起,有些甚至還能在草叢頂部快速移動,故又得名“草上飛”,如此敏捷的移動速度能夠幫助花條蛇很好地躲避敵害和追捕獵物?;哪貛У母鞣N蜥蜴是花條蛇的主要食物。作為主動出擊型的獵手,花條蛇捕獵時會四處游蕩,一旦發(fā)現(xiàn)有蜥蜴,它們會盯緊獵物,一點點靠近,然后出其不意,將其擒獲。花條蛇會用嘴死死咬住蜥蜴的身體,然后開始注射毒液,同時用身體纏繞,任憑獵物垂死掙扎,等到蜥蜴中毒而死,停止掙扎后,花條蛇便會從頭部開始吞咽,美餐一頓。一些體型較大的花條蛇還會以小型嚙齒動物為食。
花條蛇還有一個俗稱叫“花長蟲”,這是因它們的外表而得名。其身體以灰色或者淺棕色為主,跟戈壁灘的土壤顏色極為相近。此外,它們的頭部到尾部之間,一共長有4道由黑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向線條,非常美麗。這樣的外形成了天然的保護色,荒漠戈壁地區(qū)干旱炎熱,植被稀疏,沒有茂密的草叢,廣闊的大地上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低矮灌木。然而花條蛇卻在這里如魚得水,它們來回穿梭在這些灌叢之間,時隱時現(xiàn),身上的花紋能讓它們悄無聲息地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使棕尾伯勞之類的捕食者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