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濤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事業(yè)進行全面改革,傳統(tǒng)的小學教學管理模式的缺點不斷暴露。本文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與小學教學管理工作相結合,落實以人為本理念,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管理效果。
關鍵詞 以人為本 小學管理工作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1傳統(tǒng)小學教學管理模式的缺點
1.1管理觀念落后
傳統(tǒng)小學采取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管理理念尚未得到轉變,管理模式僵化,沒有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在學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和推行方面,幾乎完全或者大部分依靠上級文件,規(guī)章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對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形成一種束縛。學校制度建設多半由管理者負責,教師和學生沒有參與的權利,只需要依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即可。
在管理理念上,學校的管理者通常認為教師和學生都僅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務,教師的任務是教學,也即常說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學生也需要好好學習,不需要考慮其他的事情。一旦偏離了這個方向,出現(xiàn)了其他意外情況,特別是產(chǎn)生了成績下滑的現(xiàn)象,學生就將面對來自學校、家長甚至社會輿論的壓力。
由于教師管理模式僵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單一,對教師主要以學生的成績水平進行評價,制約主觀能動性,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為了追求學生的整體分數(shù)而加大給學生布置的課業(yè)量,陷入惡性循環(huán),使教師管理模式愈發(fā)僵化。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成績評價模式使得學校與家長只關注成績,不得不采用題海戰(zhàn)術來追求成績的提升,這樣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與學習積極性帶來嚴重打擊,而且傳統(tǒng)管理模式較為排斥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利于多樣化思維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國家對小學教育的期待。
1.2學校管理缺少民主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傳統(tǒng)的小學管理模式當中,小學管理的權利一直歸于校長所有。校長可以指示日常的工作安排和具體的發(fā)展方向,可以對學校管理進行任何程度的調(diào)整。權利過于集中使得對于學校的管理成為一個人的管理,完全扼殺了學生和教師的好的管理建議。
在管理中過于重視硬件管理,注重先進教學設備或教學儀器的配備,以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分散了投入在其他方面管理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雖然教學設備確實能產(chǎn)生一定積極作用,但整體性價比偏低,小學生缺乏全面的教育,更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計劃未必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及時進行更新,不利于小學的教學管理健康發(fā)展。
1.3教師在教學管理上存在缺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嚴重
教師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與學校的管理層領導進行對接,又直接面對小學生的教學活動,是師生教學管理活動的主體。在傳統(tǒng)教學管理模式中,承擔的是“課堂中心”的位置,教師通常以應試教育為主,追求考試結果,更加關注成績好的孩子,在課堂授課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課堂紀律管理,無視課堂中的問題行為,比如走神、睡覺、傳遞小紙條等,忽視它們的消極影響,沒有起到引導作用。
2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為本”是對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diào)尊重人、解放人與發(fā)展人,在關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同時,使人樹立起自主意識,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在教學管理工作當中,將“以人為本”與管理工作相結合,是指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將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作為管理工作的主題和核心,對管理理念、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進行合理設計,圍繞師生服務開展所有教育管理活動。任何一項制度和措施的制訂,都需要著眼于教師與學生的需要,利用并開發(fā)管理者、教師、學生的潛能,尊重人權,體現(xiàn)人性,充分調(diào)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用科學管理促進學校發(fā)展。
3教師自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在教學管理當中,應當積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管理水平,不斷學習,積極進取,提高教學管理隊伍的素質(zhì),將新的教學模式運用至小學教學管理工作當中。
3.1以生為本,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教師需要具備主動的教學管理意識,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這就要求教師主動了解和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小學生由于尚未成年,對社會認知不夠,還沒有形成全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要將對學生的了解和關心作為第一位,盡量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了解學生,師生之間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交流溝通。
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程教學改革都對小學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需要采取個性化教育的思想,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管理,因材施教。在教學管理制度中,可以對教師分配相應的教學任務,并注重對比和驗收。此外,還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通過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3.2以師為本,提高教師隊伍素質(zh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參加校外培訓和校內(nèi)培訓活動,通過專家講座、教學競賽、公開課活動,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育同行相互交流,通過相互評課與互相指正,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還可以通過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始終保持工作熱情。提高抗壓能力,始終保持學習積極性和教學積極性。
將以人為本的思想運用到教學管理當中,采用人本化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以關心、激勵、尊重、解放和發(fā)展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這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更加合理的思想指導,讓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有效的成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