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 要 表演是一種口頭藝術(shù),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方式。在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學目的,教師會安排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課本劇表演,本文試以職業(yè)教育課本劇為例,運用表演理論對三個課本劇的表演效果進行分析,探究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的新形式。
關(guān)鍵詞 職業(yè)教育語文 課本劇 表演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美國表演理論家理查德·鮑曼認為:“以表演為中心的理念,要求通過表演自身來研究口頭藝術(shù),而表演在本質(zhì)上可被視為和界定為一種交流的方式。” 表演者通過表演的形式,對文本進行再一次的解讀,不僅在表演中升華和強化個人的情感,同時給觀賞者新的體驗。因此在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學目的,教師會安排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課本劇表演,本文試以職業(yè)教育課本劇為例,運用表演理論對三個課本劇進行分析,從教師、表演者、欣賞者三個角度來探究表演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根據(jù)表演中口頭文本的新生性和獨創(chuàng)性,教師可從學生對角色的演繹去了解學生對課文的認知程度
在表演理論學派看來:“所有表演均具有新生性,……表演的新生性特質(zhì)存在于特定語境中交流資源、個人能力以及參與者的目的之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課文為文本,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其利用以進行表演的、交流體系中的所有方面都視為“資源”,如表演的語境、手段、行為、事件等。參加表演的學生無論是為了展示自身的能力,還是為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等這些都是表演的目的。而學生的能力層次不同,表演的效果就不一樣。例如在《雨霖鈴》的教學過程中,以詞的內(nèi)容為背景,讓學生演繹柳永和朋友依依惜別的場面,不同班級的學生會進行不同的演繹。有的學生只設(shè)定柳永朋友兩個角色,而有的學生則在表演時注重細節(jié),專門安排本組其他同學飾演柳樹和船夫。在該組的表演中,飾演柳樹的同學不停地揮動手臂,仿佛要挽留作者一般,表演十分出彩。在古詩詞中,柳樹是一個很常見的意象,因為柳既有“留”的諧音,其隨風飄動的枝葉又仿佛依依不舍挽留的意思,所以經(jīng)常被詩人用在離別詩里,而學生能注意到這一點,可見其古詩文理解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2根據(jù)表演的自反性,可以使參加表演的學生對所表演的內(nèi)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根據(jù)表演理論,表演在形式上具有自反性,在社會——心理方面也具有自反性。就社會心理而言,“表演的展示方式將表演中的自我建構(gòu)為自我的對象和他人的對象,在扮演成他者的角色并從該視角反觀自身方面,表演是一個尤其有效的、升華的方式?!币簿褪钦f,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課本劇表演中,對于“諾”字學生使用的較為頻繁,通過鞏固練習,學生在課下與老師和其他學生交流時也會使用。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再以職業(yè)教育語文課文《子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在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后,由表演的學生寫下對飾演角色的認識。學生這樣寫道:“闡述人物:子路 從古代來說,謙虛使人進步,人們常用謙虛來衡量一個人,可能在古代子路是一個自大的人,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急需像子路這樣的人才,子路可以說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謙虛只會一味的把機會讓給別人,子路這樣敢于說出來表現(xiàn)自我,推薦自我的精神值得學習?!绷硪晃粚W生這樣分析:“曾皙 曾皙的說法確實暗合孔子的主張。在仁義禮智信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曾皙是一位謙虛、淡泊名利,志向更趨于平淡的幸福。不為仕途,只為山水。 但在現(xiàn)代這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下,沒有奮力拼搏,沒有遠大志向,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不切實際的。他的溫飽都成問題了。”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角色的理解,而且會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結(jié)合當下實際對人物進行解讀,這是表演給表演者所帶來的啟示和情感上的升華。
3表演的框架理論證明,通過同學的表演可以使觀賞的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
在表演過程中,無論是參加表演的學生還是觀看表演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在表演理論中,“框架”指“一個有限定的,闡釋性的語境”表演的學生與觀賞的學生來自于同一班級,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在表演時,表演者會選擇學生最易接受的語言進行闡釋,從而達到自己的表演目的,而觀眾在這種框架下也更易接受課文的知識,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在《雨霖鈴》課本劇表演時,有一組同學創(chuàng)新讓船夫在柳永離別時,加上了流行歌曲《再見》,其中這首現(xiàn)代歌的歌詞“我怕我沒有機會 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 就再也見不到你 明天我要離開 熟悉的地方和你 要分離我眼淚就掉下去 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更直接的表現(xiàn)出柳永的依依不舍之情,誰能說這種情境結(jié)構(gòu)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呢?
表演理論在教學中的局限性及應(yīng)對的方(下轉(zhuǎn)第94頁)(上接第76頁)案。
當然表演理論在教學中有其局限性:一是受教材限制,并不是所有教材都適合做表演課。在職業(yè)教育語文教材中,并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進行課本劇表演,如說明文、散文等,強行表演只會適得其反。二是課堂教學時間、氛圍難以控制。課本劇要求表演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一個課本劇在不同的班級會有不同的效果,若有的學生只憑對課文一知半解就進行表演,反而會對其他學生產(chǎn)生誤導(dǎo),因此,情景劇表演教學中應(yīng)注意:(1)教師選擇合適的文本,提前2周布置任務(wù),盡量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同時對學生編寫的劇本要認真評閱,若脫離原文,沒有達到鍛煉的學生課文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能力,則要求學生重寫劇本;(2)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安排時間,控制課堂氣氛。教師作為表演課的引導(dǎo)者,要控制表演的時間,使整個表演過程有序進行,避免浪費時間。表演過程有時會引起學生相互嬉笑,教師應(yīng)進行正確引導(dǎo),控制好課堂氣氛,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在表演理論看來:表演是為了傳播文化,傳承文明,這與語文課的教學目的相同,而表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結(jié)合,在課堂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針對職業(yè)教育生的年齡特點,合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符合職業(yè)教育“做中學”的要求,可以說是職業(yè)教育語文在教學手段的一個大膽嘗試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鮑曼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shù)[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0).
[2] 曾紅.情景劇表演教學在護理禮儀教學中的應(yīng)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4).
[3] 理查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shù)[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