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興
目前,久違的吟誦讀書法正逐漸走入大中小學(xué)校園,學(xué)生們打著節(jié)拍,在平平仄仄的韻律中感受著古詩詞的聲音、意境之美。應(yīng)該說,這對于提升學(xué)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振興傳統(tǒng)文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因為古詩詞獨特的文體特點,導(dǎo)致一些教師在教學(xué)生吟誦時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隨便改變字音,或者有些需要改變的沒有改變,導(dǎo)致吟詠時韻律的違和,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學(xué)生對詩詞韻律之美的感受和認知。鑒于此,很有必要談?wù)劰旁娫~吟誦中的“文讀”問題。
一、“文讀”成因之葉韻
在一些方言中,同一個字在口語表達和讀書時的發(fā)音往往不同,即讀書中的臨時改讀,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文白異讀。文白異讀的成因比較復(fù)雜,一些學(xué)者多從方言區(qū)讀書人模仿官方雅言的角度進行分析。除此之外,“文讀”的形成還應(yīng)該有其他因素,本文將嘗試闡釋一兩點。
從位置上來說,改讀的字或為韻腳,或處于句中。前者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有人就讀為“xiá”;后者如“絕勝煙柳滿皇都”中的“勝”,有人讀為“shēng”。
從改讀原因來看,某些韻腳的臨時改讀又分兩種。一種是因為葉音,前人也稱為葉韻。一種是因為一字屬于兩個或者多個韻部。下面我們先說葉韻。
先說葉韻。“葉”也作“協(xié)”。葉音早在魏晉六朝時就已存在。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協(xié)韻,《楚辭》及《選》詩,多用協(xié)韻?!惫B虞先生校釋曰:“蓋由時人不知古音,故創(chuàng)為協(xié)韻之說。《楚辭》及《選》詩猶合古音,故滄浪謂‘多用協(xié)韻”。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有些學(xué)者按照當時的語音誦讀《詩經(jīng)》《楚辭》等先秦韻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好多句子都不押韻了,為了使韻腳和諧,他們就臨時改變其中一個或幾個押韻字的讀音,例如,《詩經(jīng)·關(guān)睢》末章: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清代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附《釋文》說:“樂之,音洛,又音岳?;蛟茀f(xié)韻宜五教反?!笨贾髡b實況,有些讀過私塾的老先生確實把“樂”讀為yào,或許他們覺得這樣才能體味到 “樂”與“芼” (mào)押韻的感覺。
再比如,《詩經(jīng)·我行其野》中的一段: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婚姻之故,言就爾居。
爾不我畜,復(fù)我邦家。
其中“野”“家”今天讀起來是不押韻的。所以古人進行葉音改讀,“野,葉賞呂切,音shǔ”;“家,葉古胡切,音gū”。
再有《楚辭》的誦讀也是如此。宋代洪興祖對原來《楚辭》創(chuàng)作時期押韻,而宋代讀起來不再押韻的字,都采用了葉韻法。如:
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 屈原 《九章·惜誦》
為了和“情”押韻,洪興祖說:“正,音征,葉韻?!?/p>
胹鄨炮羔,有柘漿些。
鵠酸臇鳧,煎鴻鸧些。
露雞臛蠵,歷而不爽些。
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瑤漿蜜勺,實羽觴些。
—《楚辭·招魂》
為了和“漿”“鸧”“餭”“觴”押韻,洪興祖說:“爽,音霜,協(xié)韻。”
詩歌之外,文章誦讀也有葉音一說。比如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一段話: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其中的“興”“章”兩字,有些私塾先生為了押韻,讀“興”字“,音xiāng” (葉虛良切)。
葉音產(chǎn)生的原因非常簡單。主要是南北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沒有確立古今音變化的觀念。他們在誦讀先秦兩漢典籍時,遇到應(yīng)該押韻而實際感覺不和諧的地方,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
然而,這種隨意改讀的方式是有一定問題的。隨著音韻學(xué)的發(fā)展,明末陳第在《毛詩古音考·序》中開始徹底批判葉音說,他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绷硗馑€在《讀詩拙言》中提出:“一郡之內(nèi),聲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zhuǎn),系乎時者也。”后來的王夫之繼承了陳第的思想,并在《葉韻辯》中指出了“葉音說”的十種弊端。
雖然葉音說已經(jīng)被證明是有問題的,但古人吟誦多是口耳相傳,對很多字進行葉音似乎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吟誦,很難不受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況且,正如朱熹所說:
只要音韻相葉,好吟哦諷誦,易見道理,亦無甚要緊。今且要將七分工夫理會義理,三二分工夫理會這般去處。若只管留心此處,而于詩之義卻見不得,亦何
益也!
—《朱子語類》卷八十圖表
按照朱熹的說法,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古韻不能相諧的方法之前,葉音似乎是吟誦中無法回避、放棄的原則之一。
二、“文讀”成因之格律
閱讀古詩詞,最好了解一些詩詞押韻的知識,以及古人所用的一些韻書??紤]到宋元明清時期文人作詩主要使用 《平水韻》,所以下文我們主要依照《平水韻》的韻部分類來談韻部問題。
《平水韻》中,某些字是一字多屬的—屬于不同韻部。有人稱之為“多韻部字”。這類字又分兩種,其一是所屬韻部不同,而用法相同的;其二是同一個字但所屬韻部不同,意義不同,用法也
不同。
前者如 “看”,既屬于平聲寒韻,讀kān,又屬于去聲翰韻,讀kàn。無論讀平聲還是去聲,它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具體讀平聲還是去聲,必須根據(jù)詩歌格律來推斷。比如下列詩句它就處于韻腳位置,必須讀平聲。
誰能喚得姮娥下,引向堂前子細看。
—唐·元稹 《八月十四日夜玩月》
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
—唐·王昌齡 《李四倉曹宅夜飲》
下列未處于韻腳位置,依據(jù)詩歌格律,就要讀作去聲。
小舫行乘月,高齋臥看山。
—南唐·徐鉉《自題山亭三首》其二
此身閑得易為家,業(yè)是吟詩與看花。
—唐·司空圖《閑夜二首》其二
下列未處于韻腳位置,但依據(jù)詩歌格律,應(yīng)該讀為平聲。
白屋漸看秋草沒,青云莫道故人多。
—唐·劉長卿《贈崔九載華》
謝家兄弟重城里,不得同看雨后山。
—唐·張籍《登樓寄胡家兄弟》
多韻部字是吟誦乃至詩歌創(chuàng)作中必須要注意的,一旦讀錯,將影響到對詩歌韻律和詩人情意的把握。為了方便大家掌握,有學(xué)者早已將這些字羅列出來,現(xiàn)摘錄幾則如下:
1.平聲韻部里意義相同的多韻部字
(1)車—上平六魚;下平六麻
(2)槐—上平九佳;上平十灰
(3)崖—上平四支;上平九佳
(4)涯—上平四支;下平六麻;上平九佳
上述韻字究竟讀什么,必須要看前面的韻腳都屬于哪個韻部。比如“涯”字,既屬于“上平四支”,又屬于“下平六麻”“上平九佳”。它的讀音就需要細細甄別??聪铝羞@首詩:
長沙過賈誼宅
【唐】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悲”“時”“知”屬于“四支”韻,那“涯”字自然也屬于“四支”韻,因此臺灣一些詩社的學(xué)者吟誦時,發(fā)音為yí,而不是yá。
2.意義不同且分屬不同平聲韻部
還有一些字,它們分屬不同平聲韻部的原因是意義不同。這些字對于吟誦和創(chuàng)作詩詞的威脅最大?,F(xiàn)羅列幾則:
(1)參
下平十二侵—參差,人參; 下平十三覃—參考。
(2)蛇
下平六麻—蛇蛻,蛇行,蛇蝎,蛇足,畫蛇添足;上平四支—委蛇。
(3)征
下平八庚—遠行也,伐也:征途,征討;
下平十蒸—征召也,求索也:征求,征引,征驗,征兆。
在吟誦時,必須要注意它們屬于哪個韻部,才能確定其讀音;在創(chuàng)作時,必須要注意自己想要表達的意義,才能確定其韻部,以避免出韻。
除此之外,還有平仄不同,意義相同的多韻部字,以及仄聲韻部里意義相同的多韻部字等幾類,這里就不再羅列了。總之,要想吟誦和創(chuàng)作詩詞時少犯錯誤,只能多翻韻書。
以上我們主要談的是韻腳的改讀,同時也簡單談了句中某些字的改讀,如“看”字的例子。它們臨時改讀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協(xié)和格律。
三、吟誦中需“文讀”的示例分析
1.韻腳改讀
屈原的“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俱濁我獨清”,“醒”“清”同為平聲,表示醒了酒、清醒的意思,念平聲。再如柳宗元的“無限居人送獨醒,可憐寂寞到長亭”(《離觴不醉至驛卻寄相送諸公》),也是如此。
陸游《社日小飲》:“世事恰如風(fēng)過耳,微聾自好不須治。”治音“持”時,本義是水名,引申義為治水、整治、修治。因此,有些人在讀“治國平天下”,就讀成“持(音)國平天下”。
蘇軾《詠史詩》:“獨掩陳編吊興廢,窗前山雨夜浪浪。”連綿疊字“浪浪”,讀陽平聲。滄浪亦讀平聲。如唐代高蟾“惆悵浮生不知處,明朝依舊出滄浪”(《晚思》)即是如此。故《滄浪詩話》最好不讀成滄làng詩話。
連綿疊字“漫漫”,讀陽平聲。如唐代劉長卿《奉使鄂渚至烏江道中作》:“客路向南何處是,蘆花千里雪漫漫。”
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笨创颂幾x作平聲。
2.句中平仄改讀
“山雨夜來漲,喜魚跳滿江”(唐 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其一十四),這里的“跳”字念“tiáo”,不能念成“tiào”。再有蘇軾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亦是如此。
金朝趙秉文《游崆峒四絕》其四“不嫌云氣濕,來此憑欄干”,唐代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其中的“憑”應(yīng)念“bìn”,在平水韻中屬去聲二十五徑韻?!皯{”字在平水韻中分屬蒸韻和去聲二十五徑韻,音不同意義相同。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píng”的讀音。
類似的字還有很多,比如“思”“裳”
“并”“忘”“阿”“吹”“燒”“和”“樂”
“恒”等,這里不一一講述了。
除上述幾點,造成古人文讀的原因還有一些。比如,古詩文中的通假問題,或者方言與雅言的發(fā)音區(qū)別等。前者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馮”需要讀為“憑”。后者如某些地方讀“廈”為“xià”,讀“他”為“tuō”,“六”讀為“l(fā)ù”等?!拔淖x”的另一原因是某些姓氏、地名、人名的約定俗成。比如單于、月氏、大宛等。鑒于這是常識,我們就不展開
說了。
對于需要“文讀”的字,舊時私塾教師多要求弟子在相應(yīng)部位用墨色或者朱色筆圈點標記,甚至一些??庇∷⒈容^好的本子,在刻書時就已經(jīng)標記了需要“文讀”的字。古人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他們知道,某些字一旦誤讀,可能會導(dǎo)致對詩詞格律乃至詩歌傳達情意的錯誤理解。我們今天學(xué)習(xí)國學(xué),是不是必須要“文讀”呢?依我看,“文讀”的成因比較復(fù)雜,有些甚至不太合乎學(xué)術(shù)規(guī)范。因此,一些關(guān)系到詩詞格律韻腳的字可以改讀,反之,有些字并不是在節(jié)奏點或者影響對文意詩意的理解,改不改都沒有
問題。
責(zé)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