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嬌
摘要:《康素愛蘿》作為喬治·?!耙簧凶顐ゴ蟮淖髌贰?,融入了她對理想社會的思考,塑造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國”。本文從理想的社會制度、理想女性形象、地位平等的愛情這三個部分來論述《康素愛蘿》中體現(xiàn)的理想社會。
關(guān)鍵詞:喬治·桑;《康素愛蘿》;理想社會;愛情;女性形象
喬治·桑作為十九世紀可以與巴爾扎克齊名的女作家,筆耕不輟,以其開闊的政治視野積極投身政治,創(chuàng)作了多部“社會問題小說”?!犊邓貝厶}》作為“社會問題小說”的杰出代表,發(fā)表于1842年至1843年,這一部“足以寫好三四部好小說的素材”[1],不僅描繪了一幅廣闊的歐洲風俗畫卷,還表達了作家對“自由、平等、博愛”理想世界的追求。但是,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較少且較集中在剖析其中的女性意識。
一、理想社會制度:自由平等的社會藍圖
19世紀初葉,法國的圣西門、傅利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發(fā)展到了史上的高級階段,受其影響的喬治·桑試圖在作品中去更多關(guān)注現(xiàn)實,將目光投入社會下層人民。喬治·桑的《康素愛蘿》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來構(gòu)建她對理想社會的藍圖的。
首先,通過景物描寫、對比等手法,來展現(xiàn)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農(nóng)村蕭條景象與繁華都市貴族紙醉金迷的生活,表達對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的批判與不滿。小說前半部分講康素愛蘿在劇院舞臺的生活,她見到了貴族的奢靡生活,也認識到:藝術(shù)只是統(tǒng)治者消遣的工具,是他們發(fā)泄情欲的場所。而在小說的后半部分主要寫了康素愛蘿的游歷過程,通過康素愛蘿在路途中的所見所聞表現(xiàn)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她見到了因逃避兵役被追殺的農(nóng)民、失去丈夫的女乞丐,認識到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性。
其次,通過貴族青年阿爾貝這一形象及其政治理想來展現(xiàn)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愿景。自小生活在巨人堡的阿爾貝厭惡資產(chǎn)階級的貪婪,樂善好施。當他與康素愛蘿談到宗教中領(lǐng)圣體現(xiàn)象時,他宣揚人是生而平等的,即使是弱小的平民也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
其三,通過對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謳歌來贊美人民對理想社會的貢獻?!叭嗣翊肢E但是真誠,狂熱但是充滿激情”[2]喬治·桑的民主思想還體現(xiàn)在她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宗教信仰中暗含的人民對平等的熱望。
二、理想女性:美的化身康素愛蘿
正如喬治·桑所言“我不否認有男女之別,這種差別反映在心靈和智力方面。但是,難道婦女因此就該在精神上低人一等嗎?”[3]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她才創(chuàng)作了康素愛蘿這一理想的女主人公形象。
她不依附權(quán)貴、擁有很強的事業(yè)心和卓越的音樂才華,具有獨立之精神。作為老師的得意門生,她沒記錯《圣母保佑》一曲的任何地方,獲得了大家的尊重與認可。當阿爾貝向康素愛蘿求婚,又有安卓萊爾追求的情況下,康素愛蘿拒絕了在巨人堡衣食無憂的生活,選擇去流浪,去追逐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
她具有反抗精神,不貪圖功名,不安于約束在婚姻的牢籠中。雖然因為自己沒有阿諛奉承地贊美女皇錯失劇院的聘書,卻依然為自己沒有向權(quán)貴低頭、堅持原則而自豪。她拒絕了特朗克的金錢誘惑和阿爾貝留給自己的巨額遺產(chǎn),毅然選擇自食其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同時,她有一顆博愛的心,同情弱小,是一個有深厚人文關(guān)懷的歌唱家。當從小虐待她的母親累倒后,她沒有選擇置之不理而是悉心照料。當康素愛蘿知道那個搶走自己未婚夫的高麗拉為了謀取聘書,放棄自己的孩子時,她卻保守著秘密,沒有揭發(fā)它。
三、理想愛情:心有靈犀的純真之愛
在喬治·桑一生創(chuàng)作的多篇小說中,無論是激情時期創(chuàng)作的《安蒂亞娜》、《萊利亞》,還是后期田園小說創(chuàng)作時期的《魔沼》、《小法岱特》都貫穿著一個永恒的母題—愛情。其空想社會主義作品《康素愛蘿》中的愛情,與時代緊密相連,則有著更深的社會意義。
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不再受到階級、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真心相愛,突破了階級限制,雖然受到阻撓也堅持到了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不顧世人眼光的婚姻雖然以阿爾貝因病死亡這一悲劇而收尾,但是阿爾貝與康素愛蘿之間跨越階級的純真相戀也足以讓人動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中,康素愛蘿取得了與阿爾貝相對等的社會地位,具有平等追求事業(yè)的權(quán)利。當康素愛蘿受到安卓萊爾的騷擾與阿爾貝家族的反對后,她斬釘截鐵地說“我有一個目標,一個志向,一種職業(yè)。我屬于藝術(shù),打童年起,我就獻身于它?!盵4]便踏上了去維也納追尋音樂夢想的旅程。
平民和貴族突破了階級與性別的差異的的純真之愛是喬治·桑最為理想的愛情,也寄托著她對自由博愛的人文情懷的追尋。
喬治·桑作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qū),她自覺地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熏陶,用一支筆在作品中建構(gòu)那田園牧歌般的理想國。
參考文獻:
[1](法)喬治·桑,康素愛蘿[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08.(第1版).
[2](法)喬治·桑,康素愛蘿[M].鄭克魯,金志平譯.海譯文出版社,1984,08:456.(第1版).
[3](法)安德烈·莫魯瓦,風流才女——喬治·桑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05:309.(第1版).
[4](法)喬治·桑,康素愛蘿[M].鄭克魯,金志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08:45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