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張微素
摘 要 互助型校本研修是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揮個體創(chuàng)造力和群體合作力的有效途徑。“學、教、研”三線互助,能有效解決課堂教學研究散兵作戰(zhàn)式、學科研訓活動主題隨意盲從式、課題研究任務驅動式的原發(fā)狀態(tài),推動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營建“自助助人,享受成長”的教師研修文化。
關鍵詞校本研修 互助學習 互助教研 互助科研 互助評價
校本研修是依據教師發(fā)展的共性目標,結合個人成長計劃,伴隨工作過程,圍繞學校教學現實問題的捕捉、研究、解決,使教師獲得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它是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揮個體創(chuàng)造力和群體合作力的有效途徑。我校作為市級示范學校,校本研修起步較早,幾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三線合力、互助提高”的研修目標,不斷摸索、反思,使校本研修走得更加扎實穩(wěn)健。
什么是三線合力?三線合力是指基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學、教、研”三種研修方式的緊密結合。教師在校本研修中的“學”,既指向教育教學理論修養(yǎng),也指向教師的心靈修養(yǎng);“教”側重于課堂教學技藝的潛心鍛造;“研”是指以研究的視角思考、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基于一線的小課題研究。此三線涵蓋了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各類途徑,使教師隨時隨處置身于校本研修場中。
一、互助學習:融個體智慧營建共學氛圍
互助學習是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措施。所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們每個人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也需要向他人學習。教師互助學習的目的在于汲取他人教育智慧,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幸福集體教育人生?;ブ鷮W習的內容既有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有教育教學的思想理念,還有他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我們從不同的學習內容出發(fā),搭建了紅樹林讀書會、教育沙龍、渲意筆會等多樣的學習平臺,讓不同興趣、不同層次的老師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平臺。
以教育沙龍為例,學校根據交流需要,一般每學期安排兩次,以“精心確定主題——制定相應計劃——充分做好前期準備——有效組織交流過程——及時總結交流所得”的流程組織開展。
①精選適合交流的主題。在甄選沙龍主題時,我們關注教師日常教育教學中關注的熱點、難點,萃取合適的主題開展沙龍活動。如 “享受職業(yè)的幸福感”、“和名師零距離”、“有效教學行為思辨”、“讓學習錯誤成為教學的寶貴財富”等。這些主題有的是直面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有的是指向教學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有的則是直抵教師精神層面。不同的主題面向不同的教師,交叉式的融匯有效地突破了傳統(tǒng)研修模式“受益點單一”的瓶頸。
②精心策劃前期準備。團隊中不同的角色需要進行的前期準備也有所不同。沙龍活動的組織者需要細化交流主題,圍繞交流點把交流主題細分成三至四個層層推進的話題,并提出交流的導向。參與交流的老師則根據主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回顧、搜集、整理相關素材,從而做到發(fā)言觀點明確。
③有效組織交流過程。沙龍要確保教師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交流,就要有賴沙龍主持人精心策劃預設,準備好交流提綱,以保證在主持過程中收放自如,促進參與者即時生成觀點,形成良好的“沙龍場”,從而提高沙龍的實效。團隊成員則在交流話題的指引下敞懷暢談,記錄員則做好現場錄音和筆記。
④及時總結交流所得。活動結束后,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沙龍實錄,上傳到校園的研修平臺上。它既是對整個沙龍活動的回顧,清晰記錄老師們在沙龍活動中的所得,以指導老師們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同時,還能激起老師們對沙龍主題的后續(xù)思考,使交流從結束走向開始。
實踐證明,教育沙龍成為我校教師認可的互助研修平臺,其原因在于沙龍是一種極富“開放姿態(tài)和友好界面”的研修方式,一方面,它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團隊成員間的交流,將隱性智慧顯性化,實現優(yōu)勢互補,使校本研修成為了教師的一種內在需求。
在“互助學習,享受成長”主旨下組織的紅樹林讀書會、渲意筆會等活動,同樣做到“既有前期準備,又有中期跟進,還有后期總結”,論文寫作也不再是只有個體單槍匹馬式作戰(zhàn)的技術活。
二、互助教研:合個體才能打磨優(yōu)秀團隊
以往的教研組研修,由于評課的自由度非常大,往往交流不甚深入,收獲甚微,研修活動演變成兩周一次的例行公事。
幾年前,學校開始改革教研組研修模式,提出了“一個主題四個階段”的主題研修模式,也即每學年教研組選擇一個組內大多數教師關注的問題,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現狀分析、教學實踐探索、組內交流、總結反思四個階段使問題得以解決。經過幾年發(fā)展,學校初步構建了一課聚焦式的“六環(huán)節(jié)一平臺”的研修流程,使教研組的研修工作不斷走向成熟。
這六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展以一課串聯(lián)起來,確定學期研修主題后,先選擇確定合適的課例,然后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教研組確定時間進行組際家常課展示,發(fā)掘教師備課中的優(yōu)點,再集合集體智慧把這節(jié)課打磨成教研組精品課。為深化主題,學校的研修活動和市區(qū)域協(xié)作活動結合起來,作為市第三協(xié)作組的領頭雁,帶領其他學校開展上述幾步研究后,在區(qū)域內進行精品課展示,繼續(xù)打磨該課,最后以區(qū)域組為單位在市內主題活動中進行展示交流。
為使一課聚焦更深化,在研修中細化研修方案,通過對一節(jié)課的縱橫式延伸,確定組內每個成員的研修任務,做到全員參加,全程參加,全心投入。具體活動流程如下:
這樣的活動策劃使得教研組活動不再單薄。教研組從指定教師單兵作戰(zhàn)變成在一定的教學計劃指導下的集體探究,將其他老師只需在規(guī)定日期內到場聽課然后網上跟帖完成評課任務的淺層參與轉為以課為載體、全程投入的深度研討。
其次,我們還開展了“師徒結對”,“跨年級、跨學科、跨學校(三跨式)組團研修”活動,充分發(fā)揮區(qū)域內名師、骨干的示范引領與互助指導作用,為教師的互助研修提供了廣闊的視野,突破了個體狹隘的視線,有效地打破了校本研修的瓶頸限制。
三、互助科研:引領個體研究帶動群體參與
教學科研是一個合作性較強的研究工作,需要課題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僅靠個體單槍匹馬式的研究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義,也容易使科研工作陷入僵局?;ブ娇蒲芯褪亲尷蠋焸兞⒆恪皟?yōu)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基礎,根據不同的研究課題自行分組研究,共同努力,逐漸形成深度交流、緊密合作、攜手共進的“互助共同體”的良好局面。
眾所周知,教研課題能否發(fā)揮教師集體的智慧,能否形成研究的合力,關鍵是所關注的主題能否引起教師的共鳴,是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堂教學問題。為此學校把每年的四月份定為“課堂教學問題”征集月。
附:“教學問題”征集評選表
教學問題征集面向全體教師,老師們可以自由選擇同伴交流日常教學困惑,選擇感觸較深的教學小問題,思考該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教學問題征集可以由幾個對該問題有共同關注度的老師集體提議,也可以由教師個人單獨提出。學校教科室在搜集征集后評選出有一定研究價值的教學問題,指導老師撰寫小課題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貴在堅持。為了不使小課題研究流于形式,教科室堅持每月召開科研例會,邀請專家開展指導。在召開課題例會前,要求課題組長填好下表:
附:
____________________課題實施進程反饋表
每月一次的碰頭會成了教師們集思廣益、分享科研智慧與科研經驗的交流平臺,通過“互助共同體”的交流研討,使教師們葆有持續(xù)的研究熱情與動力。
為使不同科研水平的教師參與不同層次的課題研究,學校還提出了“總課題為統(tǒng)帥,子課題為枝葉”的樹狀科研模式,各學科組根據學校大課題要求,結合學科特點來確定子課題。教師個體則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和需求,開展小課題實踐,學校已逐步形成了“總課題為主干、學科組課題為枝干、個人課題為枝葉”的三級科研格局。
四、互助評價,有效挑動職業(yè)倦怠神經
教師的成長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還通過對互助型校本研修工作的評價,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細節(jié)進行更多思考,進而提出問題,找出對策,激發(fā)起自身專業(yè)生長的動機和追求,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得到持續(xù)改進。
我們把原來從上而下的單向定性評價變?yōu)樵u價主體多樣的多向互評。即從教師自評、同伴互評、教研組考核、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等多方進行評價,使評價的目的由原先的定性評價改變?yōu)榇賱咏處熃虒W行為得以持續(xù)改進,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我。
教師自評是指根據校本研修考核要求,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檔案,開展“十個一”活動。即:制定一份詳盡的教學計劃,設計一份精品教案,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每周寫一次教學反思,每兩周開展一個專題的業(yè)務研討,每學期參加一次沙龍活動,撰寫一篇較高質量的論文,每月參加一次讀書研討活動,每學期編制好一張試卷,每學年參加一個課題研究等。期末時,每位教師都要填寫教師工作情況自評表,對自己半年的工作進行自評。通過這些自評活動,使廣大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師自評的基礎上,通過日常研修活動和閱覽成長檔案袋,給他人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現給予評價。教師通過交流可以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在比較中找準自己的最佳發(fā)展方向。
優(yōu)秀教研組的成長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齊頭并進。在團隊的爭優(yōu)創(chuàng)先中,教師的集體榮譽感是最容易被激發(fā)出來的。我們在個體評價的基礎上,把教研組分為語文、數學、英語、體藝、科技五大組,分別就互助型研修氛圍、互助型研修過程和研修實效等幾方面進行量化評比,使個體與團隊和諧共榮。教研組考核每學年進行一次,先由組長進行研修工作述職,展示本組在互助研修中的亮點。
在定性評價的基礎上,學校還對教研組在校本研修中的每個細項進行定量評價。通過填寫“先進教研組評比考核表”,從教研組的隊伍建設、教學常規(guī)、校本教研、教學成效等四個方面進行打分,綜合評價教研組教師在互助學習、互助研修等方面的績效。
“互助合力”的研修模式使教師的成長溢出了個體的范圍,教師的研修烙上了團隊的印記?!盎ブ狭Α钡男1狙行迾O大地推動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營建了“自助助人,享受成長”的教師研修文化。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