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文 阮祥燕
摘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學傳承和弘揚百年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宜和教育”價值取向統(tǒng)攝學校課程建設,汲取中華太極文化精髓要義,積極開發(fā)并建構“太極養(yǎng)心”“太極健體”“太極立品”“太極益智”“太極塑美”等系列特色校本課程,不斷豐富和拓展“宜和教育”文化內涵和實踐載體,為“至和兒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支撐點和發(fā)力點。
關鍵詞:小學;宜和教育;太極文化課程;至和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A-0054-05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涵豐富,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根系,塑造著中國靈魂的文化特質。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文化,以其深厚的內涵底蘊而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源泉和寶貴資源。
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學創(chuàng)建于1907年,學校傳承和弘揚百年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宜和教育”價值取向統(tǒng)攝學校的辦學實踐,汲取中華太極文化精髓要義,積極探索并建構旨在促進兒童和諧發(fā)展的太極文化課程,不斷豐盈“宜和教育”的文化內涵和實踐形態(tài),開辟了“人和立校”和“文化育人”的嶄新天地。
一、“太極文化”課程建構的緣起
課程是立德樹人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根本保障,也是支持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支架。我校萌生和提出建設太極文化課程的主張與我們對教育的思考和認識、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對校情的分析與把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
(一)基于對育人之道的求解
當下的小學教育中,重智輕德、重智輕能、重分輕人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把教育窄化為“競技教育”“育分教育”,一些學校在跟風盲從中迷失了自我,離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漸行漸遠,以至忘記了教育“為什么出發(fā)”。有鑒于此,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呼吁: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一句話,教育應當回歸到應然的本真狀態(tài)。這就需要我們擺脫功利的束縛,反省檢視教育的現(xiàn)狀,建立起符合規(guī)律的教育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太極文化“致虛極,守篤靜”的思維啟示我們,教育是一項靜的事業(yè),慢的藝術,需要我們尊重兒童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按照兒童的天性和生命生長的節(jié)律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切不可揠苗助長,急功近利,導致兒童的早熟和畸長。太極文化的“守一求變”哲學還啟示我們,小學教育是為人生未來作準備、打基礎的教育,必須關注兒童發(fā)展的整體性,追求兒童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生長,才能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小學教育應當以“守一”為原點,以“求變”為生長點,在“守一”與“求變”之間不斷建構與發(fā)展,進而形成新的平衡點,以促進學生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蓬勃生長。
(二)緣于對地域文化的認同
天王中心小學坐落在茅山腳下。千百年來,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的道家文化內核已深深植入當?shù)厝嗣竦难}之中,滋養(yǎng)了他們抱樸守素、崇真尚和的品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及其太極文化理念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同時,天王鎮(zhèn)地處丘陵山區(qū),積淀了豐厚的農耕文明。農耕文化的核心要義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與道家思想及太極文化異曲同工,揭示了萬物有時,各居其宜,生發(fā)有則,順性而為的自然規(guī)律,這與教化育人的本質屬性何其相似。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yè),而非工業(yè)。教育的農業(yè)屬性強調要把握兒童不同生長階段的關鍵期適時播撒陽光雨露,要根據(jù)兒童的個性潛質因材施教,給予最適宜的教育,要尊重生命規(guī)律,力求使師生達到生命圓融的狀態(tài),享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出于對學校文化的承創(chuàng)
天王中心小學的百年辦學歷程積淀了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在眾多文化遺產(chǎn)中,“人和立校”是最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無論時代變遷,或是人員更迭,無論順境,或是逆境,“人和”一直成為推助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光陰荏苒,時移世易。新時期,隨著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和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學校的發(fā)展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村辦小學的撤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大量涌入、農村留守兒童的激增,以及特殊兒童的隨班就讀等,使得學生生源出現(xiàn)多樣化、復雜化的現(xiàn)象,這無疑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難度。但天小人始終秉承“人和立?!钡膬?yōu)良傳統(tǒng),恪守有教無類、包容悅納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發(fā)展的教育。
學校借百年校慶契機,挖掘、整理百年辦學的文化積淀,通過追溯歷史,觀照現(xiàn)實,前瞻未來,清晰把握百年辦學的文脈,合理汲取道家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精髓,并與現(xiàn)代兒童教育思想有機融合,重構了學校的核心價值體系,凝練出“回歸教育原點,培養(yǎng)本色兒童”的辦學理念和“至和至善”的校訓,提出了“宜和教育”主張及培養(yǎng)“身心俱健、德智兼長、和諧發(fā)展”的“至和兒童”的育人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終極價值追求。
哲學家尼采說過,其實,人和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作為形而上的學校核心價值觀,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實踐的土壤,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為了使“宜和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我們試圖通過“太極文化”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來踐行和豐盈“宜和教育”的思想內涵,致力為“至和兒童”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太極文化”課程意涵解讀
(一)“太極文化”的哲學意蘊
所謂“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兑捉?jīng)·系辭》認為:“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崩献釉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碧珮O這一概念對后世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綜上所述,“太極文化”的哲學意蘊奧妙無窮,博大精深,它匯集了佛之廣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極、醫(yī)之氣化、武之內求,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其精髓要義則是強調一個“和”字?!昂汀笔翘斓?、陰陽產(chǎn)生的根源,是萬物變化的根本,也是人們修身、治學、齊家、濟世的基本準則。
(二)“太極文化”的教育意旨
以“和”為核心的太極文化強調“道法自然”,反映了教育的本質與規(guī)律。老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到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些論述不僅探究了宇宙的規(guī)律,而且對我們回歸教育常識、回歸育人本分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意義。同時,以“和”為核心的太極文化強調內外兼修、和諧統(tǒng)一,揭示了教育的育人之道,啟示我們要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的整體性,追求生命成長的和諧與完整,努力培養(yǎng)至和至善的現(xiàn)代兒童。
(三)“太極文化”課程的價值
古往今來,“太極文化”一直是人們強身健體、正心修德的精神依憑和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和課程價值。在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汲取“太極文化”的精髓要義,積極開發(fā)并建構“太極養(yǎng)心”“太極健體”“太極立品”“太極益智”“太極塑美”等校本系列特色課程,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宜和教育”文化內涵和實踐載體,落實“至和兒童”的培養(yǎng)目標,為學生的和諧成長尋求新的支點。
三、“太極文化”課程建構的校本探索
觀照“宜和教育”的價值取向,遵循“至和兒童”的育人目標,天王中心小學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逐步建立起指向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太極文化”課程體系。學校通過營造濃郁的“太極文化”環(huán)境氛圍,尋求適宜的課程實施載體和路徑,致力將“太極文化”的精髓要義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外化為學生的形象氣質。
(一)怡情養(yǎng)心——打造“太極文化”的物態(tài)環(huán)境
1.營造“太極文化”特色環(huán)境。學校的建筑景觀、文化墻、樓道、班級文化牌等物理空間力求體現(xiàn)“太極文化”特色,使校園處處洋溢著濃郁的太極文化氣息。校園十景之一的“金鼎呈祥”,坐落在學校大門的醒目位置,警示師生銘記“百年天小”厚重的歷史。這里的“鼎”,提醒著我們時刻牢記培養(yǎng)祖國未來建設人才的責任。“一言九鼎”“鼎足而立”,種種關于“鼎”的寓意,都融合了天小“中正安舒,心靜體松”“至和至善”的太極文化意蘊。校園內,常綠樹高低錯落生姿,花壇中花草四季繽紛,體現(xiàn)校園與庭園的滲透流動,寓教育性、藝術性、活動性為一體。課間,學生們在校園中歡快律動,連百花叢中的校園十景之一“韻律十環(huán)”也跟著靈動起來,既彰顯了校園生活的生機、活力,又于無聲處將“動靜結合”“和諧生態(tài)”的太極文化氣息,浸潤進學生的品行與心靈。
2.建設“太極文化”特色場館。“太極文化”場館既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的載體,又是學生修習太極拳、劍、操的場所。學校投入重金精心設計,重點打造“太極文化”場館。目前我校800多平米的太極館正在規(guī)劃建設中,場館分陳列區(qū)、演練區(qū)、辦公區(qū)、休息區(qū)、器械區(qū)、服裝區(qū)等區(qū)域,讓學生在特色環(huán)境中感受“太極文化”的精髓,體悟外柔內剛、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的太極要義,并通過自身修為,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統(tǒng)一。
3.創(chuàng)設“太極文化”實踐基地。句容是著名的道家圣地,“太極文化”資源豐富。學校依托茅山道院、句容葛洪苑、句容太極館等當?shù)靥珮O場館,作為校外實踐活動基地,并聘請相關有學識的校外人士作為輔導員,組織師生開展實踐活動。2016年暑假,我校組織一批師生在葛洪苑里進行了封閉式系統(tǒng)性訓練。今年暑假我們仍將繼續(xù)進行強化訓練。
(二)健體潤德——構建基于“太極文化”的運動項目
太極拳是“太極文化”的派生事物,是形質相成、養(yǎng)心健體的體育運動項目。
1.自然圓融,道法自然。太極拳強調身體的放松,不過度追求肢體的牽拉與撕拽,動作自然舒緩。每一位初學者都能感受到身體的運行而不緊張。學校通過體育課教學、陽光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等載體,開展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的教學、演練、過關、強化等活動,促進兒童體能發(fā)展,達到強身健心的目的。
2.練拳悟道,習拳立德。太極拳演習不僅是一種鍛煉方式,更是一種秉承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方式。我們通過“拳”來感悟“太極”的道理。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與處世能力的重要階段。太極拳的“松沉”練習,讓學生們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每日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的信念;舍己從人的推手練習,讓學生體會“舍得”的關系;太極拳的運動中始終以禮為先,讓大家彼此尊重;太極拳的集體演練,讓學生們體會團隊的協(xié)作。學校聘請市老年體協(xié)的教師和武館的教練作為指導教師,授德為先,授技為末,每年舉辦全校師生的太極拳過關考核、校園太極項目展示賽。
3.協(xié)調發(fā)展,平衡進步。太極拳的練習注重陰陽平衡的方法,既有舒緩的動作也有威猛的發(fā)力。這樣就使得學生在練習中達到剛柔相濟。太極拳運動都采用曲線運動的方式,要求以自身為原點進行圓的運動,強調多個維度的練習,這將有效調整孩子的空間配合能力,提高身體的協(xié)調性。
天王中心小學被認定為全省首家以普通學校為單位的“中國武術段位制”考評點,每年都要承辦句容市的武術段位考核工作。近四年來,學校有900多名學生通過考級,成績優(yōu)秀。學校的太極社團也碩果累累,學校一百多人次參加各級比賽,榮獲8項團體獎,包括4個第一名,4個第二名,學生個人獲得28枚金牌,30枚銀牌,11枚銅牌。學校將進一步健全社團章程、制度、機制,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全力打造精品社團。
(三)修行立品——落實“太極文化”的德育活動
太極文化中“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以禮相待”等精神內核,體現(xiàn)了“仁為本”“和為貴”的平等互利的原則,這些都是少年兒童和諧生長所需要的寶貴精神養(yǎng)料,它們也必將為小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種下核心素養(yǎng)的基因。
1.細節(jié)修行,正心立德。學校持之以恒地開展“彎腰、靜音、光盤”三項養(yǎng)成行動,引導學生從小修身養(yǎng)性,自我完善品德和習慣。“彎腰行動”,撿去的是雜質、污垢,留下的是整潔、清爽,修煉的是責任與高尚。“靜音行動”,要求學生參加集會、聽課時,不喧嘩嘈雜,做到虛心傾聽,遵守秩序,愛護環(huán)境,禮貌喝彩?!肮獗P行動”,要求學生就餐時講究衛(wèi)生、愛惜糧食、節(jié)儉用餐、食相文雅,在就餐中培養(yǎng)錘煉自己謙遜禮讓,溫良敦厚、儉樸守素的品性。
2.禮制規(guī)約,雅言雅行。學校重視禮儀立人,汲取“太極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合時代要求,制定天小學生禮儀規(guī)范,將“八禮四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細,落實。學校采用“星卡”激勵性評價措施,通過對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進步的賞識和肯定,體現(xiàn)對孩子幸福成長的期望,并引導孩子達成期望目標。學生在“八禮四儀”活動中積極努力“爭星”“換星”“升星”,有效落實了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促進了學生禮儀素養(yǎng)的提升。
3.心育和性,因類施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設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資源教室等特殊教育場所,并配有專門的師資力量。多次聘請心理教育專家來校做講座,上團課,提高科任教師和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技能。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每學年安排每一位語數(shù)英教師擔任一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學校曾獲得全國婦聯(lián)頒發(fā)的“全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示范學校”的獎牌,省級課題“建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服務機制的實踐研究”已于2016年3月順利結題。同時學校還加強區(qū)域內校際師資流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班就讀學生與當?shù)貙W生的溝通交流,做好施教區(qū)特殊兒童的“送教上門”服務,努力提高特殊兒童教育質量,使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揚起自理自信自強自愛的風帆。
(四)增知益智——開發(fā)“太極文化”校本課程
“太極文化”的修心、養(yǎng)德、雅行、益智等功能,需要通過課程媒介轉化成立德樹人的成效。為此,天王中心小學十分重視太極文化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致力將“宜和教育”的價值取向向下沉潛,落地生根。
1.開發(fā)太極文化課程資源,豐富學生認知。首先,在文獻資料中搜尋。學校通過組織閱讀、查找相關書籍、著作,收集關于“太極文化”的起源與形成、傳承與發(fā)展、區(qū)域及流派、人物及故事等,分類整理,編輯太極文化讀本,讓學生經(jīng)過閱讀,領會太極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次,在地域資源中挖掘。學校積極聯(lián)系茅山道院,爭取建立“太極文化”實踐基地,讓同學們通過參觀考察、親身體驗、結對交流等方式了解道家文化與太極文化的聯(lián)系等。第三,在校內校外開發(fā)。聘請學有所長的教師、家長擔任相關社團活動的指導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小助手,并聘請民間有相關學識特長人士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第四,在影視作品中收集、剪輯、下載相關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
2.優(yōu)化太極文化課程載體,增強學生體驗。學校組建了10個精品社團、10個重點社團、35個校級社團、15個班級社團,共計70個各類社團組織,涉及體育、藝術、文學、科技等領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指導教師不僅有本校教師,還有外聘專家。近年來,以傳承和體驗太極文化為主旨的社團建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尤其是太極拳社團,在每年向社會開放的體育藝術節(jié)上,師生代表共同上臺展示,贏得家長一致好評,在市運會開幕式、市“六一匯演”、市“文化下鄉(xiāng)”、天王鎮(zhèn)浮山櫻花節(jié)開幕式上都有精彩的亮相表演,為各項活動錦上添花,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為了貫徹“陽光體育活動”,我校每天安排兩次大課間活動,內容以打太極拳為主,兼顧體育達標項目。校園生活呈現(xiàn)張弛有度、動靜結合的和諧狀態(tài),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發(fā)展。
3.物化太極文化課程成果,豐厚文化積淀。學校首先通過教師、學生、家長等渠道收集、整理、歸類關于“太極文化”的相關影視及視頻,建立天小“太極文化”電子資料庫,其次通過汲取“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太極二十四式”等套路,結合少年兒童身體發(fā)展特點,編撰“天小十八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等校本教材,形成基本動作教學知識體系,并且通過收集整理“太極文化”的起源種類、區(qū)域流派、精髓要義等相關資料,編撰相對完善的“太極文化”校本特色讀本,豐厚了太極文化課程內涵積淀,夯實了特色文化基石。
4.開辟太極文化宣傳陣地,擴大社會影響。學校通過??短煨菆蟆?、家長會等傳統(tǒng)渠道,結合校園公眾號、家長微信群、班級網(wǎng)頁、教師博客等現(xiàn)代媒體,做好各種組織、宣傳,及時傳播學校關于太極文化的特色活動,傳揚太極文化的精髓要義,展示學生的各項成績及作品,傳載家長的言談心聲,贏得家長、社會的關注、認同和支持?!短煨菆蟆窐s獲江蘇省中小學優(yōu)秀校報校刊評選一等獎。
(五)崇善塑美——遷移“太極文化”的審美意蘊
“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xiàn)在它的哲學意義上,而且顯現(xiàn)在它的審美價值上。學校充分挖掘“太極文化”的審美意蘊,有效遷移轉化,努力塑造美的教育內涵與品質,讓師生的教育與學習生活充盈著美的意趣。
1.崇尚自然,打造“虛靜”之美的教育品質?!耙撕徒逃崩砟詈吞珮O文化“致虛極,守篤靜”的價值追求,呼喚現(xiàn)代教育回歸自然,敬畏規(guī)律,讓教育回歸到應然的狀態(tài)。為此,學校倡導拒絕功利,告別浮躁,安安靜靜教書,真真實實育人,反對形式主義教育和非教育行為的干擾,努力為教師營造一個潛心教書育人的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一片自由安靜的學習天地,努力讓校園呈現(xiàn)一種寧靜和諧之美。
2.堅持本真,塑造內外兼修的教師隊伍。太極文化倡導內外兼修,凝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為現(xiàn)代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確定了價值坐標。學校注重教師隊伍德能雙修,外樹形象,內強素質,持之以恒地抓好師德、師風、師表建設,培育和弘揚嚴、細、實的工作作風,強化內功修煉,引導和鼓勵教師多讀書、勤實踐、善反思、精研究,不斷厚積專業(yè)底蘊,努力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3.尊重規(guī)律,構建“動靜和融”的學科課堂。我校課堂建設汲取了太極文化“剛柔并濟、陰陽開合、動靜結合”的精髓要義,提倡課堂教學師生協(xié)調、教學相長、動靜結合、知行統(tǒng)一,反對課堂一味追求形式,表面熱鬧實則虛空,要求課堂有動有靜,有講有練,有學有做,追求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教學過程張弛有度,起伏跌宕。教師教得自如,學生學得輕松,效果實實在在的教學境界,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命相遇的一段愉悅的旅程。
4.涵化素養(yǎng),培育質樸靈秀的“至和兒童”。學校致力培育身心俱健、德智兼長、和諧發(fā)展的“至和兒童”,引導學生在修習“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操”的過程中,感受太極文化的靜態(tài)美、動態(tài)美、形體美、韻律美、視覺美,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形體、心性、精神、品質,努力鑄造剛柔并濟、外柔內剛的形象氣質。通過長期的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學生們逐步外顯出謙遜禮讓、溫良敦厚、舉止文雅的君子風范。太極文化課程的滋養(yǎng)和經(jīng)典文化的浸潤,逐步內化了天小學子質樸、儒雅、靈動的特質。
我?;凇耙撕徒逃崩砟钕碌摹疤珮O文化”課程建設尚處于摸索階段。我們將找準其與學校教育的契合點,通過有機融合,進一步完善“太極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為學?!耙撕徒逃钡穆涞睾汀爸梁蛢和钡呐囵B(yǎng)尋求更加適切的支撐點和發(fā)力點。
責任編輯:石萍